又稱胴枯病、栗疫病、爛皮病。本病是世界性闆栗樹病害,分布最廣,危害最重。近年來在北京市個别栗園已有發生。此病嚴重時,使樹皮腐爛、枯枝或全樹枯死,有時能造成大片栗樹死亡,是目前闆栗生産上的一種危險性病害。 1. 症狀 主要危害闆栗樹的主幹皮層部分,在枝條上發生較少。被害部位感病後,初期呈紅褐色,稍凹陷。當6月至7月間, 在病皮上出現許多小瘤狀突起,突起的表皮被突破後,先呈黃色, 後又變為褐色病斑。病害未及樹幹一周時,植株仍能夠萌發、開花和結果。當病斑繼續擴大,侵及樹幹一周時,植株上部葉片萎黃,然後逐漸死亡。病斑水腫狀突起未幹時, 内部濕腐,有酒味,幹燥後樹皮病害部位表面呈粗糙狀态或龜裂狀态,可見皮内橘黃色病組織。 2. 發生規律 一般從4月至9月、10月是病菌發展危害的盛期。有些栗樹植株發病1個月,便有全株枯死的現象。主要由風、雨水、昆蟲等傳播病菌。在早春日夜溫差大,樹幹的向陽面常因發生凍害而引起發病;各種傷口,如嫁接口、機械損傷及昆蟲為害所造成的傷口,都易侵染,尤以嫁接口侵染為最重。土壤過于瘠薄,樹勢生長衰弱的植株,也易感病。3. 防治方法 (1)檢疫、消毒種子、苗木進行嚴格檢疫和消毒,嚴防病菌帶入。 (2)加強栽培管理 選育抗病品種;在瘠薄的栗園,要進行土壤改良,增施有機肥料,增強樹勢和抗病力。 (3)保護好樹體枝幹和根 可在晚秋進行樹幹塗白;及時治蟲,保護嫁接口以及避免其它一切機械損傷。 (4)刮治病斑、消毒保護 在病害流行季節及時檢查,鋸去枯死病枝;在感病初期,先刮去病部的粗樹皮,塗抹400~500倍 多菌靈或退菌特藥劑,每隔 15 天塗藥一次,共塗 5 次,抑制率達100%。

又名栗實褐斑病 。分布河北遷西及其它栗産區。 1. 症狀 較複雜,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 (1)黑斑型内、外種皮多正常,極少數栗果尖端變褐變黑, 在種仁表面産生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的壞死斑點,黑褐色、灰黑色至炭黑色。病部深入種仁内,切面呈灰白色、褐色、灰黑色、炭黑色等。發病重時病粒切面有灰白色、灰黑色的不規則裂縫。 (2)褐斑型 種仁表面形成深淺不一的褐色壞死斑,深入種仁内部,切面白、淡褐、黃褐色。部分病粒切面有灰白色至灰黑色的條紋狀空隙。 (3)腐爛型 種仁呈褐色或黑色幹腐或軟腐。 上述症狀中,前兩類約占90%左右,前期以褐斑型居多,後期多為黑斑型。 2. 發病規律 病害開始出現于闆栗近成熟期,但發病率較低,成熟至采收期病粒稍多,在常溫下沙藏及貯運過程中,病情迅速加重,經15~ 25天到加工期達到發病高峰,其後由于氣溫降低,病情不再增加。 病害的發生發展與溫度、栗仁失水程度、栗瘤蜂發生輕重、樹齡、 樹勢、栗果成熟度、機械損傷等密切相關。栗仁表面失水是病害加速發展的極重要原因。沙藏溫度25℃左右,有利于病害發展, 15℃以下有顯著抑制作用,5℃以下基本停止發展。溫度主要是通過影響栗仁表面失水程度而影響病害發展的,但過度失水對病害發展并無明顯影響。老弱、栗瘤蜂危害重、早熟早采、貯運過程中失水多、損傷重的栗樹,病害常加重發生。幼年、健壯、蟲害輕、晚熟晚采、失水少的栗樹病害輕。 3. 防治方法(1)加強果樹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 (2)降低貯運期溫度,保持栗仁正常含水量。栗實下樹後,迅速收集,挑除病蟲粒,當天混濕沙藏于挖好的溝中,溝寬40厘米、 深1米,長度視栗實多少而定,覆土20厘米厚。沙與栗體積比例 為1∶1,每隔 1 米埋入一通氣孔 (一把直徑 8 厘米粗的高粱稭稈),露出地面 30 厘 米。 或快速存入冷庫, 先期15℃, 後降到5℃。 (3)及時防治栗瘤蜂等害蟲,減少栗實機械傷口。
為闆栗果實重要病害,各栽培地區均有發生。但因栽培品種、 年份、樹齡不同,受害程度也有明顯差别。該病引起田間栗蓬早期脫落和貯藏期大量果實腐爛,不能食用,也危害新梢和葉片,造成重大損失。受害嚴重時,栗果實發病率常在10%以上。 日本、美國該病發生也較重。 1. 症狀 主要危害果實,也危害芽、枝梢、葉片。 (1)一般進入8月份以後栗蓬上的部分蓬刺和基部的蓬殼開始變成黑褐色,并逐漸擴大,至收獲期全部栗蓬變成黑褐色。感病栗蓬比健康的小,多提早脫落。栗果實發病比栗蓬發病遲,多從果實的頂端開始,也有的從側面或底部開始,感病部位果皮變黑,常附着灰白色菌絲。病菌侵入果仁後,種仁變暗褐色,随着症狀的發展,種仁幹腐萎縮,産生空洞,内部充滿灰白色菌絲,最後全部種仁成幹腐狀,不能食用。有的病果被其它菌腐生,呈軟腐狀。 (2)葉片受害多在盛夏之後發生,病斑不規則形至圓形,褐色或暗褐色,常有紅褐色的細邊緣,上生許多小黑點;芽被害後,病部發褐腐爛,新梢最終枯死;小枝被害後,易遭風折, 受害栗蓬主要在基部出現褐斑。 2. 發生規律 以菌絲體在活體的芽、枝内潛伏越冬。地面上的病葉、病果均為越冬場所。條件合适時,10月、11月便可長出子囊殼,翌年4 月至5月小枝或枝條上長出黑色分生孢子盤,分生孢子由風雨或昆蟲傳播,經皮孔或自表皮直接侵入。病菌從落花後不久的幼果期即開始侵染栗蓬,但隻有在生長後期病害症狀才進展較快。病菌還能在花期經柱頭侵入,造成栗蓬和種仁在8月份以後發病。貯運期間無再侵染。采後栗蓬、栗果大量堆積,若不迅速散熱,腐爛嚴重。 發病輕重與品種關系密切。老齡樹、密植園、肥料不足以及根部和樹幹受傷害所緻的衰弱樹,發病重。樹上枯枝、枯葉多和栗瘿蜂危害重的樹往往發病也重。栗蓬形成期潮濕多雨,有利于病害發生。 3. 防治方法 (1)結合冬季修剪,保持栗樹通風透光,剪除過密枝、病枯枝,集中燒毀。 (2)加強土壤管理,适當施肥,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病能力。 (3)噴施滅病威、多菌靈,或半量式波爾多液等藥劑,特别是 4月、5月控制産生大量菌源。冬季清園後噴施一次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4月至5月間和8月上旬,各噴1次下列藥劑:0.2~0.3波美度石硫合劑;0.5%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 800倍液。
闆栗白粉病具有兩種症狀特征。其一是表白粉病,可危害闆栗葉片、嫩梢和葉芽,以感病葉片、嫩梢和芽等幼嫩組織表面着生一層灰白色粉黴狀物為特征。受害葉片上白粉層可生于葉正面或背面。其二是裡白粉病,發病初期從葉面可見不規則的褪綠黃斑。而後,在葉片背面産生淡灰白色菌絲和白粉層。入秋後在白粉層上産生淡黃色→棕黃色→黑褐色的小球狀物,即閉囊殼。感病的嫩梢, 表面有灰白色粉層,而後幹枯,嫩芽受害,往往葉片不能伸長,若幼葉局部感病,則通常扭曲變形。 1. 發病原因及規律 病原菌均以閉囊殼在闆栗病落葉、病梢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春,由閉囊殼放出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到嫩葉、嫩梢上進行初侵染,闆栗苗木過密,低窪潮濕,通風透光不良,光照不足,有利于病菌侵染和流行;圃地偏施氮肥而磷鉀不足,苗木徒長發病重;不同闆栗品種對白粉病的抗性差異較顯著。 2. 防治措施 (1)秋冬撫育管理時,注意徹底清除發病林地的病落葉,剪除病枝;對附近發病的栗屬和栎屬植物,亦一并管理;耕翻林地或圃地土壤,以減少越冬病原菌。 (2)新開發闆栗園,應選擇抗病、豐産的品種,并采用嫁接苗。 (3)圃地合理施肥,不偏施氮肥,重病區宜增施适量磷、鉀肥,提高苗木抗性。 (4)苗木和幼林,發病初期噴灑0.2~0.3波美度石硫合劑, 每半月一次,每次1500千克/公頃 (1公頃=10000米2),堅持噴 灑2~3次,炎夏可改用 1% 波爾多液。此外,白粉病流行季節,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 劑8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萊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闆栗膏藥病是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各省栗産區的常見病害之一,危害枝幹,在闆栗老林和幼林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一般老枝幹受害較嚴重。被害枝幹上有褐色絨狀菌絲膜,為圓形或者不規則形緊貼,是以稱膏藥病,最初為灰白色,後逐漸變為褐色。 嚴重時枝條枯死,影響果樹生長發育。 1. 發生規律 病菌以菌膜在被害枝幹上越冬,次年5月間産生擔子及擔孢子。擔孢子借風雨和介殼蟲等昆蟲傳播蔓延。病菌菌絲穿入皮層或自枝幹裂縫及皮孔侵入内部吸取養分。菌絲體在枝幹表面生長發育,逐漸擴大形成菌膜。 膏藥病菌與為害栗樹的栎黴盾蚧共生,病菌以蚧蟲的分泌物為養料進行生長發育,蚧蟲則借菌膜的覆寫而受到保護,并得以繁殖擴散。是以,病害的發生發展與蚧蟲的消長密切相關。病菌和蚧蟲在空間分布上是一緻的,大都聚集于枝條分叉處、葉痕、裂縫等背光處;在發生時期上也相吻合,每年4月至5月和9月至10月既是膏藥病病斑擴充和數量的兩個明顯增長期,亦是栎黴盾蚧第一、 二代的繁殖擴散期。此外,病害分布的區域也與病菌依賴于蚧蟲為主要傳播媒介和提供營養條件有着直接的關系。 栗樹的生态環境對本病發生有一定的影響,一般多發生于山區或半山區的栗林,并以背陽遮陰的山窪、山坡、河溝旁坡地,光照少、濕度大的栗林發病嚴重。
2. 防治方法 該病的防治應采取包括加強栗林管理、滅除介殼蟲及選用抗病優良品種等多種方法的綜合措施。 (1)加強栗林管理 栗樹栽培應因地制宜,山谷、河邊、窪地不宜密植栗樹。及時進行撫育管理,加強栗樹整枝修剪,以利通風透光,清除雜草灌木,墾複套種作物,增施肥料,促使栗樹生長健旺,增強抗病能力。 (2)滅除介殼蟲 這是預防膏藥病的重要措施。常用的藥劑為 5~15 倍的柴油乳劑 (柴油 1 千克、肥皂 25 克,水 0.5 千克)、 1~3波美度的石硫合劑、20%石灰乳等,施藥方法為塗刷和噴霧, 并以前者效果最好。 (3)選用抗病優良品種 推廣種植和嫁接抗病性強、高産、穩産的優良品種,如粘底闆、大紅袍等,充分發揮栗樹自身的抗病能力,減少施藥或不施藥,以達到減輕或避免膏藥病危害的目的,這是最為經濟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