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伟和朱光孙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驱,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接受和传播西方超功利主义的纯艺术理论和直觉审美观作为主导表达,而无形则深受中国古代道家精神的影响。它的形式很容易被注意到,但传统的隐形因素往往被忽视。
其实,无形的效果有时更内在而深刻,所谓"细而静"也一样。魏国对西方影响的接受绝不是顺从的,而是有选择性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移动"而不是纯粹的"移动"。中国传统道家已成为王国选择和接受德国哲学和美学的重要"前沿"。
(左起)张瑞山,罗振宇,王伟,刘伟,1906年
道士庄子不仅在性格、气质、气质和国界上相似,而且其思想在魏国那里与叔本华、康德等德国美学"出乎意料地回归"。罗振宇与王伟的相识,据说被王薇读庄子的凄凉嗓音所吸引。"离开庄子,很难深入王国。王伟和庄子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传承关系:
(1)艺术作为缓解生活欲望所造成的痛苦的手段;
(2)超效用的纯艺术理论,即艺术与政治,道德和知识无关;
(3)艺术实现了对两件事和我忘记的事物的直观审美观,而我拥有的事物是一样的;
(4)文学批评实行的自然率,其实是批评的标准。
如高度评价《自然的胜利》《娱乐人》元剧、称赞"不失心"的李侯和"以自然的眼光,用自然的舌头说的纳然钟儒"等等。而这四个方面,包括王国的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在王伟的美学、文学评论中,所谓"没有我""对客体""自然之眼""红子之心"等等,归根结底,无非是一个主体的灵魂高度自由、自然的状态,它们主要来源于《庄子》。
受克罗齐尔直觉美学思想的影响,它几乎成为朱光潜意识美学的主导象征,但其对"扎根学说"和获得理论自信的强烈赞美不容忽视:"我们不需要高喊'淘汰'或'倒下',学说的根不会最终垮台;"根的学说"是朱光孙强调其文学艺术观点的起源,具有深厚的根基。侯敏以"扎根诗学"为题,讨论了现代新儒家文学思想。而朱光孙这里所说的"根",不是儒家传统,而是道家精神。因为朱先生强烈主张超实用的艺术观,提倡"纯粹的审美品味"。在朱先生看来,阻碍这种纯艺术理想的实现的主要是政治干预和商业侵蚀。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美学加强了文艺与政治与道德的联系,只有主张超越名利、异化政治、自我自负的道教艺术精神,才符合朱先生思想中的传统"根源"。
朱光孙特别提倡"无所事事"的境界,认为是"最好的理想",他欣赏庄子的"鱼相而忘在江湖中",并揭示了其"生活艺术",摆脱了外在工作的束缚,自然万物为自由、自然的生活境界。
他曾经说过:"比如,在中国文化的悠久传统中,我特别喜欢并给了我最深的影响力的书,不仅是《庄子诗集》《桃渊明诗集》和《说新语言》三本书和类似书籍......一个人应该是"超然的餐桌","轻自成一体的""无所无",享受宁静而神秘的乐趣。虽然他在欧洲学习多年,但他早期的美学思想很容易被视为中国版的西方美学,如克罗齐和康德,但他在解释和传播西方美学概念时,有意识地利用古代中国的审美经验来连接。意大利汉学家萨巴蒂尼教授认为朱光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木头,感动西方文化的花朵",这里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木"也主要是指道家。
朱广孙
朱光孙和宗百华曾被誉为现代中国的"审美双峰"。与朱光孙接受西方为主导象征不同,宗百华在阐述中国艺术精神、突出中国古典美学价值方面确立了自己在中国现代美学中的崇高地位。
张发前说:"在历代学者的古代艺术精神中,我认为只有两个人可以称为一等,一个是宗百华,一个是徐辅庚。《宗百花集》专门收录了老庄的文章很少,除了《道家与古代时空意识》(其实是编辑林通华根据宗百华的笔记编纂的),只有《中国哲学史》介绍了老子、庄子的哲学。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庄的艺术精神在他的审美文章中的缺席,而是一种深刻的存在。
宗百花由老壮艺术精神滋养,老庄智慧如散金玉交织其中,其美学思想交织在一起,无影无踪。宗百华对中国艺术有着深厚的热情,深受老庄精神的影响。他认为"庄子是一位具有艺术天赋的哲学家,是对艺术境界最精湛的诠释"。"庄子是中国代表性哲学家的艺术家","庄子影响很大"。"中国古代画家,大多是为沉溺于老壮族思想的高贵人士准备的。他忘记了世俗,在一切事物的理性利益的安静视野中。宗柏华最喜爱的中国艺术和艺术家,并不是老庄家谱中的"孩子"。
同时,宗百华对中国艺术,注重精神层面的挖掘,特别热爱中国艺术的简约、空灵、生动的魅力一面。在这些艺术之间,劳庄演绎了艺术灵魂的"契约",圆融为他对艺术的感知和艺术情绪中的理解。他的演绎既有古典又现代,又有世界,这集中于他对中国现代美学和传统道家美学精神的现代重建的深刻思考。把他列为现代新道教徒是完全恰当的。
徐辅官和叶伟莲是过去50年来包括大陆在内的中国美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乐戴云先生这样评价叶伟莲:"他很'新',总是处在最新的文艺潮流和理论前沿;迄今为止,他对中国道家美学、古典诗学、比较文学以及中西方比较诗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
虽然叶伟莲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他晚年编纂出版的《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一书的书名表明,《道家美学》是叶德铨本人认定具有统一性的最具创造性的领域。因为叶的《中国诗学》其实是受道教"唯物主义的独特方式和表达策略"影响的部分,而不是中国诗学的全部;
叶简明的所有研究似乎都归结为这样一个结论,即以现象学美学为代表的西方现在和当代美学的趋势与西方古典美学的趋势有很大不同,道家对"事物"和"事物是真实的"的自然表征与西方古典"在我看来"所引起的审美视野非常不同, 但道家美学及其对中国古典诗学的影响与西方当代审美潮流有共同之处,具有许多先天优势。道家美学和老庄艺术精神的诠释和体现,是他对毅力和爱的学术追求。他经常"进入西方作品之间"和"总是不相信柏拉图,强调'永恒的轮廓',......还是认为庄子的"化学"思想只是接近现实。
在中西比较眼光中,他挖掘和诠释了老庄"喝得太多"、"一个人不言而喻"和"现实世界"的审美观,不仅体现了强烈的生态审美精神,而且是相对于现象学的。这种诠释为老庄的艺术精神引领当代和普世提供了深刻的启迪。按照我们之前提出的标准,叶伟莲是一个非常有色的现代新道家人物!
本文摘自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道家思想与中国现代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