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我将它作为人生空虚的标志。
由于世间种种繁杂的事务困扰人们,大多数人不会去想这件事:死亡。直到死亡悄无声息地滑过,依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对待死亡,人们习以为常。消极地讲,活着毫无意义,死亡会带走一切。积极地讲,死亡会带走一切,可毕竟曾经活过。活着是暂时的,死亡是永久的。因此活着是静止的,死亡却是运动的。
这有点不可思议,我们感知生命是依靠运动,对于那些毫无运动迹象的生物称之为死亡。然而,就一个更大的范围来讲,或者说一切放到一个更大的时间单位中,死亡比活着更有价值,因为它是运动的。活着有什么价值呢?只不过留下死亡的证据罢了。这样非常消极,既然死亡被放在一个大的时间单位里,那么活着也该如此。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多的生命把活着继承下去。
最开始,血缘关系是克服死亡的重要武器。然而,死亡极易打破这种脆弱的传承,哪怕它已经存在几千年,相对于死亡的运动周期只是瞬间。
什么才是克服死亡,创造价值的最佳方案呢?、虚无?别胡扯了,它连自己都拯救不了,这可是死亡的另一种书写形式。人们走进了死胡同,为了克服死亡,想出种种奇特的办法,希望自己获得永生,至少是精神层面的。
当然,有许多人做到了,他们留下的财富供世人享用。可是这些东西从一出现便是死亡了的。不,一首歌,一种思想,从一个人的头脑跳到另一个人的脑子里,这不是活的吗?不是,这恰恰是死亡的运动形式。
真的不能克服死亡了吗?这也许是人类永远解不出的困惑。但毕竟抗争了思考了几千年,人们对此总有些认识与感悟。这因人而异,也许在某一特定场合便感悟了呢。
这或许是人人忙碌的原因吧,纵使许多人不认同,不了解,但不妨碍他对死亡的终极解答。
幸好,我似乎获得一点启发,但我知道这远远不够,还要不断发掘,启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