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就在这,或狭小或宽敞的街巷胡同中,静静地流逝着,人们慢慢淡忘着古老的传说,却又在创造着新的故事。
《街角的老北京》,作者卢文龙,土生土长的北京人,2003年进入北京电视台工作,先后主持《四海漫游》、《这里是北京》、《生活2015》、《星夜故事》等栏目,以京味主持为独特风格。曾获2010年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电视主持作品提名,2011、2013年北京电视台两届观众喜爱的十佳主持人。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阿龙伴随着这座古城一起成长。他深爱着北京的文化,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文字,带您品尝北京街头巷尾依然尚存的北京美食,品味属于老北京的文化与遗迹。
他看到处处皆文化的老北京正在渐渐只存于人们的记忆里,灯火璀璨、人声喧嚣的现代都市逐渐崛起,心中满是怀念和不舍。
书中将现今北京街头巷尾散落的正宗老北京的吃喝玩乐、风土人情与老北京的文化跟读者慢慢道来,既是为读者亲自体验老北京风情指引方向,也是将自己心中的老北京情愫与大家一起分享。
本文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并在第四部分阐明对文化有效传承的现实意义:
四合院里规矩多,安静又祥和
一声过市炒香肝,吃了么您呢?
中轴线上的大茶馆,咂摸滋味
“抚琴听流水,闲坐观春秋”,整个北京城的景色,都敌不过这四合院里的点滴细腻。
来到北京旅游的人们,就算是粗浅地坐着三轮车转转胡同,参观一下四合院,即便是不谙深理,那也算是来到北京不可不做的事。
四合院、胡同对于北京人而言,那是融在血液里、割舍不去的一种情愫。如果提及北京的标志性民居,任何人都会不假思索地说出──四合院。
也许很多人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的邮票,有一套21枚面值8分钱的邮票,展现的是21个省市的民间建筑,代表北京的那一枚邮票的图案就是四合院。
说起四合院,那是很讲究规矩的,因为它反映了北京人小到生活习惯、大到伦理纲常的规矩。在《红楼梦》里就有这样的描述,薛姨妈跟男仆说话都得隔着帘子,家里的小姐太太更是不能和男仆随便来往。有的家教更严,男仆因为特殊情况进入内院,女眷都要回避。
在此看来,一座小小的四合院把长幼尊卑都涵盖其中。而在这里,建筑也不再是冷冰冷的砖木结构,它涵盖了古人的智慧与优良的传统。
北京在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同时,也在坚守着自己几百年来沉淀下的性格不肯改变,那就是北京的韵味。而那种北京小院里的安静祥和,又人情味十足的生活令人终生难忘,没有亲身感受过的人,是很难体味这种怀念的心情的。
老北京有这么句话,叫“稠浓汁里煮肥肠,一声过市炒肝香”,这说的便是北京的一样特色吃食——炒肝。
炒肝是北京的特色小吃,但是它的历史并不久远。北京第一家经营炒肝的店铺叫会仙居。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是它的名号在北京人的堆里绝对是耳熟能详。
会仙居开业于清朝同治年间,有人说,会仙居是因为遇见过神仙,所以才叫会仙居的。这个传说在老北京的街头巷尾广为流传,但也只不过是因为生意不景气,商家的营销手段罢了。
说起饭馆,老北京有这么一句话,“饭馆子叫人服,全凭堂柜厨”。换句话说,堂头儿、掌柜的、厨师傅对于一家饭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堂头儿管接待,掌柜的管经营,厨师傅负责菜品,缺一不可。
曾经有一位堂头老头儿,一进屋老爷子就主动招呼:“赶紧里边请,您几位?”就这口京腔,让人听得那叫一个舒坦,而且这一句“您几位?”把老北京人的有里有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老北京人讲究称呼您,无论岁数大小,都互相称呼您,显得那么客气。有一桌客人吃完了饭准备离开,老爷子上前一边收拾桌子一边嘱咐,因为那是冬天,老爷子说“各位吃完了?您先在这儿坐会儿落落汗,外边天冷,回头出去喝了风、着了凉该难受了。”
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服务。干这行的不该是公司培训,让营销和服务人员刻板地背下一些客套话术,生硬地与客人打着招呼,而应该像这位老爷子这样,设身处地地为客人着想,透出浓浓的人情味。
让客户心理舒坦,客人就会心甘情愿地帮你宣传,树立了品牌,慕名而来的客人就会越来越多,生意就会越来越好。
说起老北京的茶馆,不得不提的是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在话剧《茶馆》里扮演常四爷的老艺术家郑榕先生说,老舍先生在完成了《茶馆》的创作之后,拿着剧本来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演员们念剧本。
老舍先生虽然身为作家,但是念起剧本来是声情并茂,把演员们都带进了情境。当大家听到剧本里有提笼架鸟、养虫下棋的时候都兴奋不已,觉得这东西好玩了。
但是老舍先生却很严肃地跟大家说:“你们不要觉得这个东西就是好玩,这都是文化。”
在老北京的茶馆里喝茶好像还在其次,那里是一个信息和文化的交流中心,一来可以增进感情,二来还能串串闲话儿。要不说老北京“人情味”十足呢。
现在一说到早茶,大家都会觉得那是南方人的专利。其实,早年间的北京人是极其讲究喝早茶的。早晨起来,洗漱完毕之后要先喝茶,有的在家闷上一壶茶慢慢地品,有的则是去茶馆连喝茶带吃早点。
说到喝茶的季节,而北京人喝茶是不分四季的,夏天天气炎热,喝茶的反而更多。既然天气那么热,为什么还要喝热茶解暑,喝冰镇的冷饮不是更痛快吗?
其实不然,从中医的角度讲,喝热茶能使毛孔张开排出暑湿,是真正的解暑,而喝冷饮则使毛孔收缩,暑湿之气被憋在了体内,当时感觉是凉快了,但是时间久了就会坐病的。这就是中国祖先的智慧,实在让人钦佩。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北京茶馆里承载的是北京文化,不管是以旅游为主的老舍茶馆,还是北京人爱去的相声园子、评书场子的茶馆。文化是要靠人传承的,老北京的建筑传承的是这座城的骨肉,而老北京的文化、地道的老北京人则是这座城的精气神。
文化传承,是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呈现的历久弥新的话题,今天,站在时代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文化发展,最重要的是让文化有效传承。
①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要做好先进价值观引领,必须以社会的文明进步为目的
毫无疑问,是否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提高,才是衡量传统文化传承成效的关键。
说到老北京文化的传承,从老舍先生的名剧《茶馆》,我们可以看到老北京大茶馆的模型,而今天的前门 “老舍茶馆”也使我们看到大茶馆继往开来的局面。
这就是真正的文化传承,体现出了文化的自觉,坚持了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既是对原有文化有自知之明,又要形成文化价值共识。
②实现创新性的文化传承,就是以文明进步为目的的文化传承
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才是传承的目的。在文化传承上,应该是继承传统而又超越传统,探索现实而又面向未来。
老北京大茶馆集饮茶、饮食、社会交往、娱乐于一身,所以较其它种类茶馆不仅规模大,而且影响也长远。这便是时至今日“老舍茶馆”受到各界欢迎的原因。
在这里,茶仅仅是一种媒介,茶人之意不在茶,茶的社会功能超过了它物质功能本身。
在我看来,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中,不能为传承而传承,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是简单地将某些历史文化原貌照搬,更不是机械地复制和模仿。
③将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创新的意识和当下文化发展的需求贯穿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中
老北京人为什么总是喜欢老北京?其实就是因为那里有古人的智慧。
比如紫禁城,经历了几百年的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虽说也有翻修,但是不可否认,它比现代的有些建筑还要坚固。
这里只说一点,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于永乐十八年完工,前后花去十四年的时间,但是紫禁城设计花去了十年时间,修建只用了四年。
从现在来看,也许正是出于古人缜密的智慧,紫禁城里不会有一条路刨了填、填了刨,所以紫禁城里很多系统至今都在正常运转。
因此,我们在文化传承中,要努力找寻到传统文化价值与当代的现实社会价值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对传统文化作出更为丰富多彩的价值发掘和意义阐释,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空间。
总结一下:
翻开书,仿佛置身于静谧的胡同,在斑驳的时光里,耳畔是清脆甜润的京腔京韵,将北京千百年来的变化收入眼底。目光投向北京的街头巷尾、古寺园林,目之所触依稀尚存。
通过这篇文章,从四合院、炒香肝、大茶馆的原汁原味,把老北京的风物图景记录下来。这是时间的穿越,也是记忆的留存,更是一份抹不去的情怀。
我是@考霸姐红英,一个快乐的终身学习者,家有博士女,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