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卫.戈尔的一生》|为死刑而死~

作者:檐下之聆

看完《大卫 戈尔的一生》,估计很多观众会和我一样,久久不能平复。随着越来越接近真相,内心的感受则会越来越糟糕。这部电影很老了,2003年的电影,距今已经15年,在这部电影里,还能看到美丽动人的凯特·温斯莱特,满脸的胶原蛋白,可现在,她只能说是徐娘半老~主角凯文·史派西,大家应该更熟悉的是他的《纸牌屋》,老实说,他年轻的时候和老了感觉截然不同。老了有一种戾气,年轻时表情还相对温和~

《大卫.戈尔的一生》|为死刑而死~

一、故事概述

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大卫·戈尔因被控谋杀了康丝而被判死刑,将于周五下午6点执行,记者布鲁姆(凯特·温斯莱特)只有不到3天的时间去完成对他的深入采访。而此前大卫拒绝了一切采访。布鲁姆起初对这个任务很不以为然,但在和戈尔的接触过程中,她发现一切并非表面呈现的那么简单,于是布鲁姆决定用仅剩的三天开始寻找真相。

那么最终的真相是什么?大卫,和他杀死的对象——女助手康丝,都是坚定的反死刑运动者,而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特意策划了这样的“谋杀”,其实康丝是自杀的,而大卫成了杀人犯,最终被冤枉而死。他们希望以此来证明,死刑,是会冤枉一个好人的。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1977年左右注射死刑的发明。注射死刑不同于以往的死刑,不会给死刑犯带来巨大的痛苦,因此,美国各州在注射死刑发明后陆续恢复了死刑。大卫所在的德州,是美国死刑执行数量最多的州,同时,也是美国犯罪率最高的州。

二、死刑是什么?

从表面上,一个人罪大恶极,然后通过法律的手段给与制裁,执行死刑是对他生命的剥夺,也是永久性的杜绝他再次犯罪的可能。

可是死刑会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谁赋予了杀人者合法的杀人权利。

比如大卫这样的反对死刑偏执者,他们一直坚持的观点有两个,一个是,你如何看待死亡,你为何能够决定他人的生死,另一个是,死刑不可能降低犯罪。

第二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赤裸裸的数据已经在说明。美国德州的犯罪率和死刑执行率一直都是最高的,罪犯并没有因为死刑的存在,而变得不敢去犯罪,无论是电影中1997年,还是现在的德州,这个牛仔风情的西部城市,一直都是毒品,卖淫的天堂,从始至终。而且,犯罪的年龄在逐年的降低,德州每年执行死刑的罪犯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少年比例在不断升高。

《大卫.戈尔的一生》|为死刑而死~

从第二个问题的角度来看,死刑并不可能带来预防犯罪的作用。甚至对犯罪有推波助澜的功能。假设一个强奸犯知道强奸必须要判死刑,他可能在强奸完后杀死被强奸者,又或者丧心病狂再多强奸几个人,因为他的结果已经注定了。

你可能会想,为什么他不能不去强奸人呢?为什么他不能,不去杀人呢?

我只能说,如果是高度文明的社会,也许可以稍微的降低一下坏人出现的概率。但是在一个物质社会之中,所谓的犯罪分子,就好像癌症的得病率,或者残疾人概率那样,终究是会存在的。看上去很主观的行为,放在社会的发展轨迹之中,就成了一种必然。这个社会,总就会有成功者,就会有失败者,有有钱人,就有没钱人,有不吸毒的,就有吸毒的,有对性爱不敏感的,就有放纵自己寻欢作乐的。

于是才有道德,在道德之上,才有了法律。

既然犯罪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死刑呢?

死刑的存在并不具有预防的功能,它更多像是一种事后的补救。虽然人们可能会希望,死刑还具有威胁力,但是这种一转眼就死掉的刑罚,和古代的酷刑大不相同,距离普通人太过遥远,同时不具备皮肉上的巨大疼痛而引起的恐惧。它就好像一个符号,对于这世界上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人来说,只是一个路过的符号。

所以,大卫的第二个观点其实是正确的。死刑的存在,对犯罪来说并没有很好地预防意义。有预防作用的,是酷刑。

《大卫.戈尔的一生》|为死刑而死~

但是死刑对于受害者来说,有着巨大的安慰作用。

比如前不久杭州保姆案,那么失去老婆和三个孩子的男人,如果看不到这个保姆死,估计一辈子都无法闭眼。

曾经有一个纪录片记录了受害者面对曾经伤害自己的人,终于执行了死刑后,是怎么样的感受。大部分的受害者,都感到自己如释重负。他们既没有伤心,也没有不好意思感觉自己剥夺了一个人的生命,他们感受是,自己终于能够放下了。

这和旁观者的感受是大相径庭的。对于旁观者来说,在罪犯没有执行死刑之前,可能会振臂大呼执行死刑,而到了罪犯真的执行了死刑,旁观者反而怅然若失,好像失去了点什么。

所以,看待死刑,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而好像大卫这样的偏执者,角度更多的是旁观者。

不过大卫这样的学者,还有第一个观点。

他们尊重所有人的生命,认为罪犯也同样有生命。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就是康丝痛哭,因为争取取消死刑的又一次失败,一个男孩被执行了死刑。而这个男孩,是众多的神经病、吸毒者、卖淫者等下层人群中的一个。

在康斯看来,他可以变得更好,如果他有良好的出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而法律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这个有着死刑制度的法律,是最大的错误。

确实,我们很不幸的看到,执行死刑的,罪大恶极的人,大多数都是出生贫寒,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对于这些人来说,是出生决定了他的不堪,往大里说,是社会造成了他们的不幸,可最终他们却要用自己的命来买单。

大卫和康丝,有着超乎平常人的怜悯之心。

他们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发出最强的一声,是一种极度的自我牺牲。正如大卫自己所说的,“不要依据你达成多少欲望来衡量你的生活,而该以自我牺牲的时刻来衡量”。他是一名和苏格拉底一样的,为了理想而死的哲学家。

但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哲学家显然从不考虑成本的问题,他们在乎的,是自我的救赎和升华。

从现实一点来看,那些不执行死刑的罪犯,最终的结局是永久监禁,且不说罪犯关一辈子是什么感受,就说他们要浪费多少国家的粮食和纳税人的钱?在一个资源紧缺的社会,谁又愿意去养着对社会不再有用的人?

从个人来看,一个哈佛大学的第一名,一个年纪轻轻的哲学系主任,大卫却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既没有传道受业解惑,也没有能够达成最终的目的。他是死了,可德州依然有死刑,美国依然有死刑。他本该发挥出更好的社会价值的,他用生命的呼唤,得来的,不过是一时的骂名。因为到最后,录像带也没有被公布,知情人只限制于女记者。

这里又不仅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处心积虑的策划一场谋杀?

如果死刑制度会带来冤假错案,为何不去找这样个真实的例子,而要人为去做这么一件事情呢?

在和州长辩论的时候,州长说,有哪一个案子是我判错的,请你指出来。

《大卫.戈尔的一生》|为死刑而死~

大卫哑口无言,他输了辩论,也输了他的平常心。所以他和康丝策划了这样一个杀人事件,为此,康丝自杀,被自己活活闷死,而他,大卫,从一个教授沦落为杀人犯,坐了六年牢,最后注射死亡。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大卫在沦为杀人犯之前,就从神坛跌落下来,他因为和女学生做爱,反被女学生咬了一口,说他强奸学生,成了强奸犯,丢了工作,失去老婆孩子。

这可能是大为策划的,也可能是他偶然的。

但无论如何,通过这么一件事情,他不再光鲜亮丽,成为了下层人,成为了人人看不起,各个喊打,穷困潦倒,酗酒的男人。

《大卫.戈尔的一生》|为死刑而死~

所以当他成为杀人犯,这个社会仿佛好像在看好戏——就知道这样的强奸犯不可能有好下场。因此,他找的律师也不努力为他辩护,六年,他没有一次上诉。

这很具有现实指向。我们总会不自觉鄙夷那些出生低微,际遇不顺的人,而对精英分子很宽容。

从弱肉强食的角度去看,可以理解,但是从人道的角度来看,是难以接受的。大卫和康丝,是品格高尚的人,所以难以接受。

三、为死刑而死

电影中的主角,最终选择了为死刑而死。电影是一种极端的放大,在现实生活中,做出这样牺牲的人,估计是凤毛麟角。可为死刑而死的电影,传递的,到底是什么呢?仅仅是呼吁取消死刑,亦或者,向观众证明,死刑的存在就会带来不公正?

其实,如果往深入,我们抛开牺牲这个角度,或者跳出“死刑是否正确”这个窠臼,电影传达的,可能是更为深入和高尚的思考。那就是如何看待生命。

在社会的各种束缚之中,人从一出生就注定了各类的不公平,而这些不公平就好像蝴蝶效应一样,在今后的人生中被放大,成为控制一个人发展的力量。无论我们如何挣扎,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经历都组成了不同的我们。生命因此而不同,生命而因此而多彩。

大卫的献身,是希望引发人们的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执行死刑。是为了打击犯罪吗,是为了整治罪恶吗,还是为了彰显政治权威?

显然,大卫等选择的是最后的一项。当他和州长辩论时,他无法控制自己,激动万分,因为死刑的执行背后,有着凌驾于生命的权力,这种权力,是他所不齿的。确实,执行死刑,确定死刑的,只能是当权者,谁又能说当权者的那一套一定是对的呢?

《大卫.戈尔的一生》|为死刑而死~

普希金因为决斗而死,可决斗放在现在,岂不是打架斗殴,而决斗中的杀死人,岂不就是谋杀?可当时的法律,并没有规定决斗杀人就要执行死刑。

社会进步着,法律改变着,观念变化着,但是被执行死刑的人,却永远不能够复活。

死刑曾在中国造就了一大批悲剧。当民智尚未开化的时候,执行成为了办公者速战速决的良药。不少年纪轻轻的男人们,在不知所以的情况下安上了强奸杀人的罪名,一声枪响就结束的生命,只留下父母无尽的痛苦。几十年后再翻旧案,或者真正的罪犯出现了,国家又能做什么呢?用钱砸晕那些哭了一辈子的父母吗?任何的赔偿在生命面前如此微不足道。

当然,执行死刑后,死刑犯的家人也要承担严峻的社会氛围,家里出了一个死刑犯,远比出了一个罪犯让人奔溃。很多死刑犯的家人,最终远走他乡,或者永远活在阴霾之中。在定下死刑时,并没有法律为这些无辜的人考虑。

无论是哪一种观点,或觉着死刑是合理的,或者是不合理的,或死刑是必然的,或死刑是人为的……这些观点,都无法阻止,死刑确实正在发生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