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片形吸虫病是由肝片形吸虫或大片形吸虫寄生于终末宿主羊肝胆管内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常见症状】
夏秋季节,常见羊群中有些羊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甚至废绝,严重贫血,腹胀,腹围增大,叩诊肝区疼痛、羊躲闪;偶尔表现腹泻;常在3〜5天发生死亡。解剖病死羊可见急性肝炎,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胆管内有大量未成熟虫体;有些病例腹膜发炎,腹腔内有大量血色液体。冬春季节,羊渐进性消瘦,贫血,眼结膜、口黏膜苍白,被毛粗乱无光泽,下颁及胸腹部水肿,顽固性拉稀,最后因极度衰竭而死亡。该类病情持续时间可达二十多天甚至数月。剖检病死羊可见慢性增生性肝炎病变,肝脏硬化、萎缩变小,胆管扩张或呈绳索状突出于肝表面,胆管壁增厚,内膜粗糙,管腔变窄,内含血性黏液和虫体;严重病例可见肝脏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切开后内有滞留的胆汁和虫体。
【病因解析】
羊发生片形吸虫病是由于肝片形吸虫或大片形吸虫寄生于羊的肝胆管内所致。肝片形吸虫呈背腹扁平的叶片状,棕红色,头椎和肩部明显,虫体长20〜35毫米,宽5〜13毫米;虫卵呈长卵圆形,黄褐色,窄端有卵盖,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1个胚细胞,虫卵长116〜132微米,宽66〜82微米。大片形吸虫呈长叶状,两侧较平行,肩部不明显,虫体长33〜76毫米,宽5〜12毫米;虫卵长150〜190微米,宽75〜90微米。
该病多发于多雨年份和沼泽低洼地区。各种品种、性别、年龄的羊均可感染和发生本病。春末和夏季气候温暖、多雨,沟塘低洼处积水,有利于虫体发育和繁殖,羊易感染和发病,而且多为片性吸虫童虫在肝内移行引起的急性病例,严重者可成群发病和死亡。秋季和冬春季节,多为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内引起的慢性增生性肝胆管炎症病例,羊常呈零星发病。慢性病例或隐性感染病例,在环境条件突然改变如长途运输、异地圈养等条件下,均可导致病羊突然发病和死亡。
生前诊断用沉淀法检查粪便发现虫卵或死后剖检发现典型肝脏病变和童虫、成虫,即可确诊。羊每克粪便中的虫卵数达到300〜600个时即为感染比较严重,应及时用药驱虫。
【预防和控制】
片形吸虫病是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和老病,临床上常以渐进性消瘦、贫血等为特征,养殖者由于缺乏对羊片形吸虫病的认识,多以营养不良看待,因误诊误治而导致损失,养羊实践中应予重视。
1.预防
(1)定期驱虫至少应在每年春季和秋末冬初各进行1次预防性驱虫,也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及羊群状况确定驱虫次数和驱虫时间。最好釆用水洗沉淀法或直接涂片法定期检查粪中虫卵,依据感染强度确定驱虫时机,尤其放牧羊群应在放牧前对带虫羊进行驱虫。将驱虫后的粪便堆积发酵做无害处理,以防止虫卵散播、环境污染及全群感染。
(2)防止感染避免在沼泽、低洼地放牧,以免感染片形吸虫的囊蝴。保证饮水水源清洁,最好用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避免饮用浅塘水或低洼地积水。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轮牧方式,以减少感染机会。
(3)消灭中间宿主可结合水土改造,消除淡水螺滋生条件。本病流行地区可应用药物灭螺,也可饲养水禽以灭螺。
2.治疗
可使用“三农羊倌app”的特效药: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每1kg体重,羊0.1—0.2ml,一次皮下或肌内注射。
应用市场搜索【三农羊倌】即可安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