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05:40
武汉大学前校长
空间物理学家侯洁昌
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
他因病去世,享年83岁。

侯洁昌,1937年11月出生于广东省梅县,1996年10月至2003年7月任武汉大学校长,空间物理学家、博士生导师,在电离层与无线电波关系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部分填补了我国的空白。
关于高等教育的创新,侯洁昌在任时曾大力倡导:"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根据我的经验,高等教育一直是创新的。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为人类知识的宝库做出贡献,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如果这是人们的做法,我就是这样做的,人类知识的宝库是一块砖,一块瓷砖,那么你就不需要大学存在。"
"宽口径,厚底,高品质"
他专注于培养"创新人才"
1998年4月起,武汉大学举办了一场关于培养创新人才教育思想的专题讨论。这种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思想的变革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侯洁昌表示,传统高等教育以灌输和传授知识为主,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例如,我们的中学生可以在数学科学的国际奥运会上赢得冠军,但为什么我们不能获得诺贝尔奖呢?因为奥运会上使用的知识是现成的,再加上中国学生非常勤奋和勤奋,他们能够很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灵活运用,但诺贝尔奖强调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是发明和创造的东西,这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呢?侯洁昌认为,基本要求是口径宽、地基厚、质量高。宽素质是指专业知识广阔、适应能力强、就业机会多等特点,厚实的基础是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高素质是指高状态、高智力、高稳定性的能力结构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侯洁昌说:"中华民族在21世纪实现了全面复兴,现在依靠这些大学生。未来,各行各业的骨干应该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这些人的能力和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创新对高等教育来说太重要了。"
敢于怀疑会去学习,去创新
他鼓励学生怀疑权威和书籍。
侯洁昌表示,武汉大学在学分制、双学位制、主修辅修制和本科硕士博士连续阅读的基础上,最近推出了研究生和导师互选制、校长责任制、教学顾问监督制、教师任用制度等配套改革, 设立学术创新基金,鼓励学生创新,各学科近100个奖学金。
"现在我们有些学生,之所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是不敢怀疑权威,不敢怀疑书本。侯洁昌说,"其实,书和权威,都是在当地的客观情况下得出结论的,当客观现实发生变化时,应该根据新情况得出新的结论。如果爱因斯坦没有突破牛顿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思想,就不可能提出相对论。敢于怀疑,善于怀疑,会去学习,去创新,才会有好奇心。创新无疑是一个新的标准,当然是做以前没有人做过的事情。创新的源泉是好奇心。"
按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武汉大学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侯洁昌表示,学校还出台了一系列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政策措施,如"吸引优秀人才到校工作的方法"、"专教授岗位制度的实施"、"青年学术骨干工程的实施方法"和"教师绩效津贴的实施"等。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要有创新型教师,而没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教创新型学生,"侯说。
据了解,武汉大学倡导创新的目标,学校的学术氛围越来越浓厚,学科与学科的结合也越来越多。物理系和化学系可以联合申请该课题,化学系的博士生可以去生物系做博士后工作。
侯洁昌说:"比如说,做雷达,一定要有人懂天线,也要有人懂接收;一个人不可能完成雷达生产的整个过程。现在的任何问题都是多学科合作。没有创新的目标,合作的想法就很少,即使想一起工作,可供应用的项目也很少。要么你可以由一个你敢做的人来做,要么你可以为两对夫妇做。科技到今天,合成是大势所趋。没有合成,就没有横切条件。"
长江日报记者:胡一华 部分内容来自武汉大学网站 海报:整理|陈志生产|王宇哲
声明:本文转载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如果出现源标签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所有权证书联系本网,我们会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