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哀悼!武漢大學老校長去世

8月7日,05:40

武漢大學前校長

空間實體學家侯潔昌

武漢大學附屬中南醫院

他因病去世,享年83歲。

哀悼!武漢大學老校長去世

侯潔昌,1937年11月出生于廣東省梅縣,1996年10月至2003年7月任武漢大學校長,空間實體學家、博士生導師,在電離層與無線電波關系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部分填補了我國的空白。

關于高等教育的創新,侯潔昌在任時曾大力倡導:"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根據我的經驗,高等教育一直是創新的。高校培養的人才,應該為人類知識的寶庫做出貢獻,這樣我們才能不斷進步。如果這是人們的做法,我就是這樣做的,人類知識的寶庫是一塊磚,一塊瓷磚,那麼你就不需要大學存在。"

"寬口徑,厚底,高品質"

他專注于培養"創新人才"

哀悼!武漢大學老校長去世

1998年4月起,武漢大學舉辦了一場關于培養創新人才教育思想的專題讨論。這種廣泛而深入的讨論,極大地推動了教育思想的變革和教育觀念的更新。

侯潔昌表示,傳統高等教育以灌輸和傳授知識為主,培養人才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相對較弱。例如,我們的中學生可以在數學科學的國際奧運會上赢得冠軍,但為什麼我們不能獲得諾貝爾獎呢?因為奧運會上使用的知識是現成的,再加上中國學生非常勤奮和勤奮,他們能夠很好地掌握這部分知識,靈活運用,但諾貝爾獎強調别人沒有做過的事情,是發明和創造的東西,這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麼,什麼是創新型人才呢?侯潔昌認為,基本要求是口徑寬、地基厚、品質高。寬素質是指專業知識廣闊、适應能力強、就業機會多等特點,厚實的基礎是要有紮實的知識基礎、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高素質是指高狀态、高智力、高穩定性的能力結構的心理和身體素質。

侯潔昌說:"中華民族在21世紀實作了全面複興,現在依靠這些大學生。未來,各行各業的骨幹應該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這些人的能力和素質如何直接決定着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是以,創新對高等教育來說太重要了。"

敢于懷疑會去學習,去創新

他鼓勵學生懷疑權威和書籍。

侯潔昌表示,武漢大學在學分制、雙學位制、主修輔修制和大學碩士博士連續閱讀的基礎上,最近推出了研究所學生和導師互選制、校長責任制、教學顧問監督制、教師任用制度等配套改革, 設立學術創新基金,鼓勵學生創新,各學科近100個獎學金。

"現在我們有些學生,之是以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強,主要是不敢懷疑權威,不敢懷疑書本。侯潔昌說,"其實,書和權威,都是在當地的客觀情況下得出結論的,當客觀現實發生變化時,應該根據新情況得出新的結論。如果愛因斯坦沒有突破牛頓關于時間和空間的思想,就不可能提出相對論。敢于懷疑,善于懷疑,會去學習,去創新,才會有好奇心。創新無疑是一個新的标準,當然是做以前沒有人做過的事情。創新的源泉是好奇心。"

按照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要求,武漢大學一直緻力于打造一支創新型教師隊伍。侯潔昌表示,學校還出台了一系列調動教師積極性的政策措施,如"吸引優秀人才到校工作的方法"、"專教授崗位制度的實施"、"青年學術骨幹工程的實施方法"和"教師績效津貼的實施"等。

"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是要有創新型教師,而沒有創新能力的教師永遠不可能教創新型學生,"侯說。

據了解,武漢大學倡導創新的目标,學校的學術氛圍越來越濃厚,學科與學科的結合也越來越多。實體系和化學系可以聯合申請該課題,化學系的博士生可以去生物系做博士後工作。

侯潔昌說:"比如說,做雷達,一定要有人懂天線,也要有人懂接收;一個人不可能完成雷達生産的整個過程。現在的任何問題都是多學科合作。沒有創新的目标,合作的想法就很少,即使想一起工作,可供應用的項目也很少。要麼你可以由一個你敢做的人來做,要麼你可以為兩對夫婦做。科技到今天,合成是大勢所趨。沒有合成,就沒有橫切條件。"

長江日報記者:胡一華 部分内容來自武漢大學網站 海報:整理|陳志生産|王宇哲

聲明:本文轉載是為了傳遞更多資訊。如果出現源标簽錯誤或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所有權證書聯系本網,我們會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