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问)马伟:为什么赵君文化能在中外大放异彩?
中国新闻社呼和浩特10月22日电 问:为什么赵君文化能在中外大放异彩?
——专访中国民族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会长马伟
中国通讯社记者 李爱平

两千年来,王昭君的故事和亲故事在中国和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新中国成立后,赵君的文化研究有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新面貌。它最大的特点是主题和观点的改变。
中国民族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会长马伟近日在接受中国通讯社《东西方问题》专访时表示,目前对赵军历史和赵军文化的深入研究,以及对赵军新形象的塑造,对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件照片:湖北省星山县赵君村灯火通明。
采访实录总结如下:
中国通讯社记者:历史上,王昭君的形象变了吗?
马薇:总的来说,王昭君是西汉和平女神的形象,魏晋之后的形象越来越悲惨。新中国成立后,历史真相得以恢复,王昭君的友好使者形象回归。
昭君在33.C的出游,是一件大事,在汉代和浑奴引起了轰动。汉朝特意为此目的变元"连宁",隆重召开了告别会。婚后赵俊认真维护了两族的和平友好关系,她的子女、女婿和侄子们世世代代致力于中匈友谊和维护和平60年。
《汉书浑努传》记载了王昭君与她外塞外的生活,称赞赵君走出插头,"是时候关掉边境城市了,牛马,第三次无狗吠叫的警察,李伟在战斗中死在了。可以看出,广义上对赵君的研究,是从王昭君的戏剧形象开始的。
东汉末年,西进的《冤曲》、《王明君的演说》等作品,主要是为了"怜悯他的远婚",表达了赵君思乡之情的悲痛。受思乡之主的影响,赵君的悲剧形象逐渐成为主流。直到宋代王安石《明公主之歌》,提出"知己生活幸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赵君形象的悲剧色彩。
元明清时期,大量以昭君为主题的戏剧和通俗小说在民间上演流传,赵君为国捐躯,为民心牺牲了个人形象,受到人们的广泛同情,以元代马志远剧《杭玮秋》为例。
五四运动后,关于王昭君的专题论文问世,其中大部分是从民间传说、考试和文学的角度研究赵君的坟墓的。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了王昭君及历史上相关的文学作品,认为她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的一位有贡献的人。他多次发表演讲,鼓励支方知识分子做"当代赵君",扎根边疆,筑边疆,并建议曹瑜"改写民族和谐的表现"。董必武、陈毅、谢格荣等老革命家都曾写过赵君的诗。
历史学家和文学界也对赵君的外貌的历史真相和赵君艺术形象的塑造进行了讨论和研究。自1959年1月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了《论王兆君的塑造》等多篇文章。1961年2月,《人民日报》刊登翟伯赞的《内蒙古远古访问》,将关于昭君之死真相的讨论推向高潮。"赵君有自己的秋天,胡汉和人情有之高。文字访客各自表达自己的感受,舞蹈文字到墨水总是徒劳的。董碧武1963年10月出版的《于昭君墓》一书,可以看作是对这场四年全国性辩论的总结。
2003年,在《赵君文化研究》一书中,我把"赵君文化"定义为"以王昭君的郊游和亲戚为核心,两千年来涉及一切文化现象,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精神文化为重点",系统阐述了赵君文化的理论。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的"和谐"理论是赵君文化的哲学基础,民族团结和友谊是赵君文化的核心内容,促进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的互补与交流是赵君文化的重要内涵。招君文化是一种追求完美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学,也具有世界意义。
信息图:呼和浩特宜昌市两个地方以歌谣节的方式纪念赵君。摄影:李伟
中国通讯社记者: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国内外国家友好信使王兆军,文学艺术作品有哪些?
马伟:新中国成立以来,王昭君的形象更加展现出魅力,文艺界涌现出大量以赵君为主题的文学杰作。
近年来,中国戏曲舞蹈剧院的国歌舞剧《赵君出》(2016年)和李玉刚团队诗意的歌舞剧《赵君出》(2019年),两部剧在中国引起轰动,国外演出也取得了圆满成功。
《昭君》的香港电影较多,而电视剧则在内地制作中较为成功。很多影视节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央视《中华民族》栏目推出的剧情片《王昭君》。这部电影真实还原了赵君及其亲人和过去的背景,回顾了赵君两千多年来对各族人民的持续影响。影片后来被翻译成英文,在国内外多次重播,反响很好。
事实上,赵君的故事在国内外文学艺术的传播不仅仅是近几十年。自明清以来,赵君的故事在国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包括在日本和越南。
在日本,这首歌早就出现了引用昭君故事诗句,14世纪出现了赵君主题画,15世纪出现了赵君故事作为主题表演,天皇还多次以昭君为尊为称号,唱着和声多次。近年来,日本的昭君主题艺术作品和赵君论文也层出不穷,河野浩二、汤野贤二世、岩滨大三三等都是典型的学者。越南,赵君的小说《赵君公湖书》和《赵君新传记》广为流传。任晓轩、刘继民等学者对越南赵君文化的传播做了专门的研究。
在西方,赵骏的事迹在19世纪初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些作品中被提及。20世纪初,英国的马克·龙敏、齐洛夫的《美女》、琥珀B.H的《中国著名公主——班宇与赵君》等也突出了王兆君,更值得注意的是,1986年,法国高等汉语研究所发表了于清欢的博士论文《王兆君》(法文版)。
档案照片:赵君的家乡人在呼和浩特崇拜赵君。尚宏博照片
中国新闻社记者:在您看来,赵君文化将如何继续在国内外产生影响?
马伟:今后,赵君的文艺创作和研究工作要尊重历史真相,注重社会效应。
我曾提出,从古至今,赵君主题创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借用昭君酒杯,浇水自己的块"。"他的作品往往包含作者对生活的各种联想和感受,表现出对赵君的不同解读和评价。
我认为,赵君文化持续影响的关键是,研究者和传播者应该坚持爱国者的立场,尊重历史,还原真相,理解王兆君在困难情况下的选择和行动。既不能站在宋明丽的立场上,也不能站在大民族主义或狭隘民族主义的立场上,用"三帮五岁"、"华夷辩证法"等标准来评价赵君、评价和亲属,这些标准将落后于时代。
赵君的研究者和赵君文学创作者需要统一的动机和效果,应该仔细考虑作品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否符合中国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等问题。
总之,赵君文化现象跨越了两千年,未来还会经常被谈论,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充分展现了赵君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希望未来能发表更多优秀的文艺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赵君文化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相信赵君文化在国内外将有更显著的影响力。(完整)
受访人简介:
马伟,男,1945年出生,河北省新乐县人,196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1980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汉语系(研究生)班,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曾任内蒙古政协七届、八届、九届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委员,2015年退休。
现任中国民族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会长、内蒙古玉乐川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作品有《王昭君与赵君文化》《国友使王昭君》《昭君文化研究》《成吉思汗评论》等。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