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問)馬偉:為什麼趙君文化能在中外大放異彩?
中國新聞社呼和浩特10月22日電 問:為什麼趙君文化能在中外大放異彩?
——專訪中國民族學會昭君文化研究分會會長馬偉
中國通訊社記者 李愛平

兩千年來,王昭君的故事和親故事在中國和世界各地廣泛傳播,産生了豐富的研究成果。新中國成立後,趙君的文化研究有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時代的新面貌。它最大的特點是主題和觀點的改變。
中國民族學會昭君文化研究分會會長馬偉近日在接受中國通訊社《東西方問題》專訪時表示,目前對趙軍曆史和趙軍文化的深入研究,以及對趙軍新形象的塑造,對加強中華民族的團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檔案照片:湖北省星山縣趙君村燈火通明。
采訪實錄總結如下:
中國通訊社記者:曆史上,王昭君的形象變了嗎?
馬薇:總的來說,王昭君是西漢和平女神的形象,魏晉之後的形象越來越悲慘。新中國成立後,曆史真相得以恢複,王昭君的友好使者形象回歸。
昭君在33.C的出遊,是一件大事,在漢代和渾奴引起了轟動。漢朝特意為此目的變元"連甯",隆重召開了告别會。婚後趙俊認真維護了兩族的和平友好關系,她的子女、女婿和侄子們世世代代緻力于中匈友誼和維護和平60年。
《漢書渾努傳》記載了王昭君與她外塞外的生活,稱贊趙君走出插頭,"是時候關掉邊境城市了,牛馬,第三次無狗吠叫的警察,李偉在戰鬥中死在了。可以看出,廣義上對趙君的研究,是從王昭君的戲劇形象開始的。
東漢末年,西進的《冤曲》、《王明君的演說》等作品,主要是為了"憐憫他的遠婚",表達了趙君思鄉之情的悲痛。受思鄉之主的影響,趙君的悲劇形象逐漸成為主流。直到宋代王安石《明公主之歌》,提出"知己生活幸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趙君形象的悲劇色彩。
元明清時期,大量以昭君為主題的戲劇和通俗小說在民間上演流傳,趙君為國捐軀,為民心犧牲了個人形象,受到人們的廣泛同情,以元代馬志遠劇《杭玮秋》為例。
五四運動後,關于王昭君的專題論文問世,其中大部分是從民間傳說、考試和文學的角度研究趙君的墳墓的。
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分析了王昭君及曆史上相關的文學作品,認為她是維護中華民族大家庭團結的一位有貢獻的人。他多次發表演講,鼓勵支方知識分子做"當代趙君",紮根邊疆,築邊疆,并建議曹瑜"改寫民族和諧的表現"。董必武、陳毅、謝格榮等老革命家都曾寫過趙君的詩。
曆史學家和文學界也對趙君的外貌的曆史真相和趙君藝術形象的塑造進行了讨論和研究。自1959年1月以來,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發表了《論王兆君的塑造》等多篇文章。1961年2月,《人民日報》刊登翟伯贊的《内蒙古遠古通路》,将關于昭君之死真相的讨論推向高潮。"趙君有自己的秋天,胡漢和人情有之高。文字訪客各自表達自己的感受,舞蹈文字到墨水總是徒勞的。董碧武1963年10月出版的《于昭君墓》一書,可以看作是對這場四年全國性辯論的總結。
2003年,在《趙君文化研究》一書中,我把"趙君文化"定義為"以王昭君的郊遊和親戚為核心,兩千年來涉及一切文化現象,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以精神文化為重點",系統闡述了趙君文化的理論。
在我看來,中國傳統的"和諧"理論是趙君文化的哲學基礎,民族團結和友誼是趙君文化的核心内容,促進不同經濟區域之間的互補與交流是趙君文化的重要内涵。招君文化是一種追求完美的文化,蘊含着豐富的生活哲學,也具有世界意義。
資訊圖:呼和浩特宜昌市兩個地方以歌謠節的方式紀念趙君。攝影:李偉
中國通訊社記者:新中國成立以來,作為國内外國家友好信使王兆軍,文學藝術作品有哪些?
馬偉:新中國成立以來,王昭君的形象更加展現出魅力,文藝界湧現出大量以趙君為主題的文學傑作。
近年來,中國戲曲舞蹈劇院的國歌舞劇《趙君出》(2016年)和李玉剛團隊詩意的歌舞劇《趙君出》(2019年),兩部劇在中國引起轟動,國外演出也取得了圓滿成功。
《昭君》的香港電影較多,而電視劇則在内地制作中較為成功。很多影視節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央視《中華民族》欄目推出的劇情片《王昭君》。這部電影真實還原了趙君及其親人和過去的背景,回顧了趙君兩千多年來對各族人民的持續影響。影片後來被翻譯成英文,在國内外多次重播,反響很好。
事實上,趙君的故事在國内外文學藝術的傳播不僅僅是近幾十年。自明清以來,趙君的故事在國外産生了廣泛的影響,包括在日本和越南。
在日本,這首歌早就出現了引用昭君故事詩句,14世紀出現了趙君主題畫,15世紀出現了趙君故事作為主題表演,天皇還多次以昭君為尊為稱号,唱着和聲多次。近年來,日本的昭君主題藝術作品和趙君論文也層出不窮,河野浩二、湯野賢二世、岩濱大三三等都是典型的學者。越南,趙君的小說《趙君公湖書》和《趙君新傳記》廣為流傳。任曉軒、劉繼民等學者對越南趙君文化的傳播做了專門的研究。
在西方,趙駿的事迹在19世紀初介紹中國古代詩歌的一些作品中被提及。20世紀初,英國的馬克·龍敏、齊洛夫的《美女》、琥珀B.H的《中國著名公主——班宇與趙君》等也突出了王兆君,更值得注意的是,1986年,法國高等漢語研究所發表了于清歡的博士論文《王兆君》(法文版)。
檔案照片:趙君的家鄉人在呼和浩特崇拜趙君。尚宏博照片
中國新聞社記者:在您看來,趙君文化将如何繼續在國内外産生影響?
馬偉:今後,趙君的文藝創作和研究工作要尊重曆史真相,注重社會效應。
我曾提出,從古至今,趙君主題創作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借用昭君酒杯,澆水自己的塊"。"他的作品往往包含作者對生活的各種聯想和感受,表現出對趙君的不同解讀和評價。
我認為,趙君文化持續影響的關鍵是,研究者和傳播者應該堅持愛國者的立場,尊重曆史,還原真相,了解王兆君在困難情況下的選擇和行動。既不能站在宋明麗的立場上,也不能站在大民族主義或狹隘民族主義的立場上,用"三幫五歲"、"華夷辯證法"等标準來評價趙君、評價和親屬,這些标準将落後于時代。
趙君的研究者和趙君文學創作者需要統一的動機和效果,應該仔細考慮作品是否有利于民族團結、民族團結,是否符合中國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等問題。
總之,趙君文化現象跨越了兩千年,未來還會經常被談論,成為一個永恒的話題,充分展現了趙君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希望未來能發表更多優秀的文藝和高品質的研究成果,趙君文化研究水準不斷提高,相信趙君文化在國内外将有更顯著的影響力。(完整)
受訪人簡介:
馬偉,男,1945年出生,河北省新樂縣人,1968年畢業于南開大學中文系,1980年畢業于内蒙古大學漢語系(研究所學生)班,曆任講師、副教授、教授。
曾任内蒙古政協七屆、八屆、九屆委員,内蒙古自治區政府委員,2015年退休。
現任中國民族學會昭君文化研究分會會長、内蒙古玉樂川市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主要作品有《王昭君與趙君文化》《國友使王昭君》《昭君文化研究》《成吉思汗評論》等。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