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可卡因一举占领了美国的毒品市场,让哥伦比亚这个国家一度沦为“毒品王国”的代名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不惜行贿、绑架、刺杀等无所不用其极,通过贩毒获得了巨额财富,44岁时因拒捕而被击毙。他就是哥伦比亚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大毒枭,巴勃罗·埃斯科瓦尔(pablo emilio escobar gaviria)。(图片署名: 东方ic) "

巴勃罗能成为“毒王”级的大毒枭,与哥伦比亚的历史、环境及地理位置密不可分。制作可卡因的原料古柯,曾是当地土著印第安人千百年来所使用的一种药用植物,但从70年代起。哥伦比亚境内的古柯种植面积开始不断扩大,同时贩毒集团还对来自其他国家的毒品作进一步的加工提纯,经由哥伦比亚边境线,从水陆两路运输到欧美各国。另外,通过贩毒积攒大量财富后,贩毒集团往往实力雄厚,几乎足以和哥伦比亚当局抗衡。(图片署名: 东方ic) "
巴勃罗在1949年12月出生在哥伦比亚的里奥内格罗市,在家中的7个孩子里排行第3,父亲是一名农民,母亲则是小学教师。早在年幼时,他就混迹于附近麦德林市的街头,早早开始了自己的犯罪生涯,据说最早先是靠盗卖墓碑赚钱,其后开始偷偷贩卖私烟与假彩票,学业自然早已弃置。再往后,他在麦德林市当汽车销售员期间,一度开始偷车。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他在麦德林市犯下了多宗绑架勒索案,却一直逍遥法外。(图片署名: 东方ic) "
利用通过绑架勒索获得的赎金,巴勃罗于1975年正式建立起自己的毒品王国。当时,他的走私生意规模越来越大,而他敏锐地意识到当时还是新型毒品的可卡因将在毒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同年他就开启了第一条从哥伦比亚到美国的可卡因走私航线,很快就获得了超过一亿比索的收入。及至80年代,麦德林市由于纺织业衰落而陷于经济危机,失业率高达80%,从城市到乡村都一片萧条。(图片署名: 东方ic) "
面对麦德林市的瘫痪状态,巴勃罗用自己的贩毒所得大肆行贿,除了收买人心,还快速扩大了自己毒品王国的规模,甚至专门建立了一支拥有精良装备的非法武装。同时,他长期生活在郊外的森林里,注册了近百处庄园、别墅等,靠特殊的通讯器械来指挥贩毒组织内部运作。据说,在巴勃罗的贩毒组织里,充斥着毒贩、杀手等,他一边向政界等疯狂行贿,一边以杀戮等暴力行动来“扫清障碍”。图为曾被他除掉的哥伦比亚官员。(图片署名: 东方ic) "
不过,比起其他贩毒组织,巴勃罗的“毒品王国”对于哥伦比亚社会来说多少有几分魔幻色彩:他曾多次给社区捐款,从修建住宅并无偿赠送给民众,到建医院、建学校甚至建足球场,这些“慈善”举措曾让他被当地民众视为现实中的“罗宾汉”。在贩毒之余,巴勃罗还渴望从政,于1982年成为一名议员。次年,哥伦比亚新任司法部长公开揭露了巴勃罗是贩毒集团头目,巴勃罗立刻逃之夭夭,而该部长不久后遇害身亡。(图片署名: 东方ic) "
到1989年,在《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巴勃罗排名全球第七,而他的“毒品王国”在最猖獗的时候向美国走私的可卡因数量占美国全年可卡因走私量的80%,其“生意”规模一度远至亚洲。1991年,他和哥伦比亚当局谈判后,自愿被关进了自己建造的私人豪华监狱,并在狱中继续操纵自己的毒品“生意”。不久,由于害怕会被引渡到美国受审,巴勃罗于1992年7月逃狱。(图片署名: 东方ic) "
巴勃罗的逃亡生活持续了一年多,而他越狱后,哥伦比亚当局下定决心要“解决”掉他,一方面组织军警进行大规模的搜捕,另一方面则利用与巴勃罗的毒品集团存在利益冲突的其他毒贩子,参与到搜捕行动中来。1993年12月,巴勃罗在刚度过自己的44岁生日后,与军警爆发枪战,在混乱中被击毙。(图片署名: 东方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