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讓可卡因一舉占領了美國的毒品市場,讓哥倫比亞這個國家一度淪為“毒品王國”的代名詞。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不惜行賄、綁架、刺殺等無所不用其極,通過販毒獲得了巨額财富,44歲時因拒捕而被擊斃。他就是哥倫比亞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大毒枭,巴勃羅·埃斯科瓦爾(pablo emilio escobar gaviria)。(圖檔署名: 東方ic) "

巴勃羅能成為“毒王”級的大毒枭,與哥倫比亞的曆史、環境及地理位置密不可分。制作可卡因的原料古柯,曾是當地土著印第安人千百年來所使用的一種藥用植物,但從70年代起。哥倫比亞境内的古柯種植面積開始不斷擴大,同時販毒集團還對來自其他國家的毒品作進一步的加工提純,經由哥倫比亞邊境線,從水陸兩路運輸到歐美各國。另外,通過販毒積攢大量财富後,販毒集團往往實力雄厚,幾乎足以和哥倫比亞當局抗衡。(圖檔署名: 東方ic) "
巴勃羅在1949年12月出生在哥倫比亞的裡奧内格羅市,在家中的7個孩子裡排行第3,父親是一名農民,母親則是國小教師。早在年幼時,他就混迹于附近麥德林市的街頭,早早開始了自己的犯罪生涯,據說最早先是靠盜賣墓碑賺錢,其後開始偷偷販賣私煙與假彩票,學業自然早已棄置。再往後,他在麥德林市當汽車銷售員期間,一度開始偷車。到了上世紀70年代,他在麥德林市犯下了多宗綁架勒索案,卻一直逍遙法外。(圖檔署名: 東方ic) "
利用通過綁架勒索獲得的贖金,巴勃羅于1975年正式建立起自己的毒品王國。當時,他的走私生意規模越來越大,而他敏銳地意識到當時還是新型毒品的可卡因将在毒品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以,同年他就開啟了第一條從哥倫比亞到美國的可卡因走私航線,很快就獲得了超過一億比索的收入。及至80年代,麥德林市由于紡織業衰落而陷于經濟危機,失業率高達80%,從城市到鄉村都一片蕭條。(圖檔署名: 東方ic) "
面對麥德林市的癱瘓狀态,巴勃羅用自己的販毒所得大肆行賄,除了收買人心,還快速擴大了自己毒品王國的規模,甚至專門建立了一支擁有精良裝備的非法武裝。同時,他長期生活在郊外的森林裡,注冊了近百處莊園、别墅等,靠特殊的通訊器械來指揮販毒組織内部運作。據說,在巴勃羅的販毒組織裡,充斥着毒販、殺手等,他一邊向政界等瘋狂行賄,一邊以殺戮等暴力行動來“掃清障礙”。圖為曾被他除掉的哥倫比亞官員。(圖檔署名: 東方ic) "
不過,比起其他販毒組織,巴勃羅的“毒品王國”對于哥倫比亞社會來說多少有幾分魔幻色彩:他曾多次給社群捐款,從修建住宅并無償贈送給群眾,到建醫院、建學校甚至建足球場,這些“慈善”舉措曾讓他被當地群眾視為現實中的“羅賓漢”。在販毒之餘,巴勃羅還渴望從政,于1982年成為一名議員。次年,哥倫比亞新任司法部長公開揭露了巴勃羅是販毒集團頭目,巴勃羅立刻逃之夭夭,而該部長不久後遇害身亡。(圖檔署名: 東方ic) "
到1989年,在《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巴勃羅排名全球第七,而他的“毒品王國”在最猖獗的時候向美國走私的可卡因數量占美國全年可卡因走私量的80%,其“生意”規模一度遠至亞洲。1991年,他和哥倫比亞當局談判後,自願被關進了自己建造的私人豪華監獄,并在獄中繼續操縱自己的毒品“生意”。不久,由于害怕會被引渡到美國受審,巴勃羅于1992年7月逃獄。(圖檔署名: 東方ic) "
巴勃羅的逃亡生活持續了一年多,而他越獄後,哥倫比亞當局下定決心要“解決”掉他,一方面組織軍警進行大規模的搜捕,另一方面則利用與巴勃羅的毒品集團存在利益沖突的其他毒販子,參與到搜捕行動中來。1993年12月,巴勃羅在剛度過自己的44歲生日後,與軍警爆發槍戰,在混亂中被擊斃。(圖檔署名: 東方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