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代通儒汪中为何侨寓仪征10年?

汪中(1744-1794)字容甫,五十年的人生中,壮年时期侨寓仪征,长达十年时间(1768-1778)之久,本文重在研究这十年,因为这是汪中人生和理念转换的节点,有助于深入研究汪中的诗文和思想。

一代通儒汪中为何侨寓仪征10年?

汪中祖上来自于歙县,出生在江都(扬州)。汪家几代习儒,是具有一定家学背景。曾祖父汪皓京(字快士)“恢韬百氏,探六书”,长于诗歌和制印。祖父汪良铎(字子震)“善篆刻,为人谦让,被尊称为长者”。父亲汪一元(字兆初)“生平文艺敏绝,事双亲至孝。孤介绝俗,通乐律,精天文、算数。”汪中在这个家庭中出生,本可以走读书科举之路,但他的人生在他七岁那年发生逆转。

据汪中《先母邹孺人灵表》中说其父汪一元入赘于江都邹家,其外祖父邹鼐是教私塾的。汪一元去世早,汪中家日益贫困,迁到扬州北城,“所居止三席地,其左无壁,覆之以苫”,甚至其母邹维贞带着他沿街乞讨为生。十三四岁的时候,为了补贴家用,汪中不得不开始在一些商店做一些杂活。但这也给聪明好学的汪中一个读书的绝佳机会,在打杂时,汪中接触到了一些书商,得以借阅经史百家之书。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所读书过目成诵,积累了广博的知识。十六岁时,汪中“始学为诗”。二十岁时参加科举考试,试《射雁赋》获第一名。入江都学为附生,学业日益精进,诗文得到杭世骏①的赞赏。二十一岁应县试,知县沈雯十分欣赏他的文章,并将他列入上等。

一代通儒汪中为何侨寓仪征10年?

民国油刻本

汪容甫.刘端临书.朱武曹书《先母邹孺人灵表》

乾隆三十三年(1768),汪中二十五岁,迁居江苏仪征花园巷。为什么会迁来仪征,我以为在仪征来自歙县的汪氏盐商很多,他们和汪中家有共同的祖先。也园,颜《志》云:“猪市街后,面城。康熙中,邑人汪燕能筑。有涵洞,引江潮入。”汪中之子喜荀作《容甫先生年谱》,云:“乾隆三十三年戊子,迁居仪征花园巷,破屋三楹,四望野田漫漫,前有池水,引江潮自涵洞入。夏日潮水暴至,室中水涨二尺。邹太宜人苦疾,蹲绕几上。如是者十年。先郡自题门楣云:‘海内存知己,高堂有老亲。’至今,人传诵之。”可能汪中在没有依靠的情况下投到仪征汪氏门下,他所住的地方就在汪家也园周边,因涵洞通江,涨潮时家中时常被淹。

当年秋汪中参加省试,试卷虽被主考官看中,但不知什么原因却莫名其妙落榜。科考失败的打击和整日操劳过度,不久,汪中得了一种“怔忡”病,“听到打更、鸡鸣、狗叫的声音心里就怦怦直跳,晚上也总是难以入睡”。

汪中科举失败后,为了生计,离家开始出去做幕僚。分别在太平沈业富②幕府(1768-1770)和当涂朱筠③幕府(1771-1773)。乾隆三十七(1772)年彭元瑞④督学江苏,汪中前去泰州参加拔贡考试。学政彭元瑞对汪中的学识大为赏识,想要评他为一等,但不知什么原因却改为二等第一名。虽考试结果不如人意,但因此认识了朱野村、朱武曹,并结识了刘台拱等⑤,俱成莫逆。这年汪中去当涂拜访朱筠学使时,认识了通儒邵晋涵、王念孙⑥,并与王念孙成为朋友,相互间切磋经义、语言文字学等,深受其影响。乾隆三十八(1773)年秋,汪中继续在朱筠幕做幕宾,认识了高邮贾田祖⑦。乾隆三十九(1774)年五月,汪中去宁波到冯廷丞⑧幕府。第二年冯廷丞调任台湾道,汪中因母亲生病不能同往,于是汪中就此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无依无靠。母亲突然病危,为了母亲,汪中不得不放下尊严到处借钱甚至变卖心爱的书籍。汪中写信给秦西岩⑨寻求经济上的帮助,并以《通典》二百卷、《资治通鉴》三百四十卷,换银十两。此时,失去经济收入的汪中,生 活

一代通儒汪中为何侨寓仪征10年?

已相当困顿,惨淡度日。 乾隆四十一(1776)年,汪中得以在江宁府某幕府,并且得到了谢墉的帮助,使得他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但由于他的母亲长期患足病,汪中到处求医,甚至每天半夜“焚香跪于庭前,为文以告城隍神”,也许是这份孝心感动了神灵,汪中母亲的病竟奇迹般的好了,后十二年汪母去世。乾隆四十二年(1777),汪中被选拔入太学,经解、策、赋、诗均为第一,受到谢墉⑩的高度赞扬,生活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乾隆四十三(1778)年三月,汪中把家由仪征迁到扬州郡城甘泉县戴家湾,不久又迁到玉井西偏。

在仪征期间是汪中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首先来看他的诗文创作。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汪中诗歌创作年代大体是从1765年到1793年。 具体系年大致如下:1761年(2首),1762年(2首),1765年(1首),1766(8首),1767年(8首),1768年(23首),1769年(19首),1770年(29首),1771年(9首),1772年(8首),1774年(5首),1775年(4首),1776(3首),1779年(1首),1783年(4首),1788年(3首),1793年(4首)。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这133首诗中,有100首(占比75%)是在仪征居住的十年中创作的,这主要与他的游幕经历有关。本文重点介绍汪中关于仪征的诗文。一是写自己出门在外思念母亲的。汪中幼年丧父,是母亲历尽艰辛将他一手拉扯长大,因此他“事母极孝”。游幕他乡、思念母亲便是他诗作中挥斥不去的重要 主题。如《别母》:“细雨春灯夜欲分,白头闲坐话艰辛。出门便是天涯路,明日思亲梦里人。”《客散》:“亲老兼多病,身孤

一代通儒汪中为何侨寓仪征10年?

更远游。”《吾生》之二:“心计 在这些文学书写中,他倾吐了对母亲无尽的思念。虽然“自是浮生易漂泊,不因霜露怨蹉跎”这般羁旅飘零之感是诗歌中的传统题材,但汪中却以自己在羁旅漂泊中所抒发的对母亲的绵深思念,极大地 丰富了这类文学书写的情感厚度。二是写发生仪征本地的事情。如《哀盐船文》。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日,停泊在仪征县境江面上的盐船发生了火灾,共焚毁船只一百三十艘,烧死和淹死了一千四百多人。《哀盐船文》是汪中作品中的传世名篇,也是古代骈文中的绝作。著名学者杭世骏为此文作序,评之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三是写他在仪征的生活和交游。《汪先生遗诗》有《馈山长沈公家园萹豆》云:“学圃关心十亩闲,豆苗九月未凋残。西风满架花开密,白露中宵堕叶寒。老母闲居曾手植,先生晚食好加餐。秋菘春韭山家味,多媿投身在玉盘。”1767年仪征乐仪书院成立后

一代通儒汪中为何侨寓仪征10年?

清汪中著 汪容甫先生遗诗集五卷附补遗一卷

沈廷芳⑪成为第一任山长,汪中经常向沈廷芳请教,带上老母所种的扁豆。沈廷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去世,汪中乾隆四十年(1775年)写有一篇三千多字的《沈廷芳行状》。汪中以才华自负,睥睨当世文人,是少见的至情至性的人物。关于他的轶事很多。在仪征就发生一个“晒肚皮”的故事,仪征有个风俗,每到夏日三伏天,家家都要“晒伏”,把衣服、用具放到太阳下晒,散潮气去霉。文人则要晒书防霉变、生虫。汪中晒书是赤着膊,四仰八叉地睡在院子里的石板上。有人问:“你晒书,怎么不见一本书啊?”汪中说:“书都装在肚子里,晒晒肚皮就行了!”据说这次仪征棚户区改造中有人发现一块大青石,怀疑是汪中晒肚皮的石头。梁兰漪是汪长祉的夫人,也是一名女诗人,字素涵,一字蓉溪,是仪征人,算起来是汪中本家叔母。乾隆三十四年(1769)寿辰,汪中曾祝之百钱,梁作《返钱歌》以却之。 汪中作《答叔母梁夫人》,诗中有“中也通家馈百钱,浃旬封却尚依然”句。在《容甫先生年谱》,乾隆三十四年下有:“先君以百钱为寿,夫人坚不纳,作《返钱歌》,当时多传述其事。”

除了汪中诗文在仪征是高产期,其实我们发现随后他的诗文创作比较少,这也是因为汪中在仪征期间,精力从诗文向经学转变。汪中在《与秦西岩书》中说:“比来心力甚弱,不得已束诗不讲,以并力于古文经学”。其子汪喜孙(字孟慈,号荀叔。避讳,曾更名为汪喜荀。)也有谈到:“先君三十以前,工诗,善词赋,肆力於诸史,既乃专治经学”。汪中为学遵循顾炎武的道路,他曾在《与巡抚毕侍郎⑫书》中说:“中少时问学,实私淑诸顾宁人处士,故尝推六经之旨,以合于世用”。乾隆三十七年《与朱武曹书》:“中尝有志于用世,而耻为无用之学。故于古今制度沿革,民生利病之事,皆博问而切究之,以待一日之遇,下至百工小道,学一术以自托。”明确地陈述了自己为学的宗旨:有用于世。杭世骏在《哀盐船文》序中说:若此文将何用邪?(汪中)答曰:“中目击异灾,迫于其所不忍,而饰之以文藻。当人心肃然震动之时,为之发其哀矜痛苦,而不忘天之降罚,且闵死者之无辜。而吁嗟噫歆,散其冤抑之气,使人无逢其灾害。是小雅之旨也,君子故有取焉。”可见这时汪中的思想已经开始转向经世实用上来了。

一代通儒汪中为何侨寓仪征10年?

清·汪中《题秋江听笛图》

一代通儒汪中为何侨寓仪征10年?
一代通儒汪中为何侨寓仪征10年?

注释:

①杭世骏(1695-1773),清代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藏书家。字大宗,号堇浦,别号智光居士、秦亭老民、春水老人、阿骏,室名道古堂,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雍正二年(1724)举人,乾隆元年(1736)举鸿博,授编修,官御史。

②沈业富(1732-1807)字既堂,号方谷,江苏扬州府高邮州人。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太平知府、河东盐运使。

③朱筠(1729-1781)字竹君,一字美叔,又号笥河,顺天大兴(今北京市大兴)人。曾官安徽学政(驻太平府当涂县)。

④彭元瑞(1731-1803),字掌仍,一字辑五,号芸楣(一作云楣),江西南昌人,清代大臣、学者,楹联名家。

⑤朱宗贽,字兴田,号野村,宝应人,乾隆三十六年恩贡生。朱彬(1753-1834),字武曹,宝应人。乾隆六十年举人。著有《经传考证》八卷,《礼记训纂》四十九卷,《游道堂诗文集》四卷。刘台拱(1751—1805)字端临,宝应人。

⑥邵晋涵(1743-1796),字与桐,一字二云。先生以《禹贡》三江,其南江从余姚入海,遂自号南江,浙江余姚人。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三十六年(1771)进士,入四库全书馆任编修,主持《四库全书·史部》的编撰工作,史部之书多由其最后校定,提要亦多出其手。其经学著作《尔雅正义》。 王念孙(1744-1832),江苏高邮人,字怀祖,号石臞。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王念孙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其子王引之也是一位语言学家,人称“高邮二王”,又与戴震、段玉裁称为“段戴二王之学”

⑦贾田祖(1744-1777),字礼耕,号稻孙,高邮人。诸生。通《左氏春秋》,有《春秋左氏通解》。

⑧冯廷丞(1728-1784)字子弼,号康斋。乾隆十七年(1752)举人,曾任宁绍台道,他于1775年奉旨担任福建分巡台湾兵备道。

⑨秦黉(1722-1794)字序堂,号西岩,江都人。序堂少具夙慧,八岁而五经毕。乾隆十七年(1752)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官至擢湖南岳常澧道。著作有《易、书、诗三经传说钩提》《周礼纂注》《史鉴杂录》《石研斋主年谱》《古今体诗》《诗余》。

⑩谢墉(1719-1795)字昆城,号金圃、丰甫、东墅,晚号西髯,浙江嘉善枫泾镇(今上海市金山区)人,曾督江苏学政。

⑪沈廷芳(1692-1762),字畹叔,号椒园,清仁和(今杭州)人。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辞,官山东按察使。著有《十三经注疏正字》《续经义考》《古文指授》《鉴古录》《理学渊源》《隐拙斋诗文集》。

⑫毕沅(1730-1797)字纕蘅,亦字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累官至湖广总督。毕沅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

(来源:仪征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