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1744-1794)字容甫,五十年的人生中,壯年時期僑寓儀征,長達十年時間(1768-1778)之久,本文重在研究這十年,因為這是汪中人生和理念轉換的節點,有助于深入研究汪中的詩文和思想。

汪中祖上來自于歙縣,出生在江都(揚州)。汪家幾代習儒,是具有一定家學背景。曾祖父汪皓京(字快士)“恢韬百氏,探六書”,長于詩歌和制印。祖父汪良铎(字子震)“善篆刻,為人謙讓,被尊稱為長者”。父親汪一進制(字兆初)“生平文藝敏絕,事雙親至孝。孤介絕俗,通樂律,精天文、算數。”汪中在這個家庭中出生,本可以走讀書科舉之路,但他的人生在他七歲那年發生逆轉。
據汪中《先母鄒孺人靈表》中說其父汪一進制入贅于江都鄒家,其外祖父鄒鼐是教私塾的。汪一進制去世早,汪中家日益貧困,遷到揚州北城,“所居止三席地,其左無壁,覆之以苫”,甚至其母鄒維貞帶着他沿街乞讨為生。十三四歲的時候,為了補貼家用,汪中不得不開始在一些商店做一些雜活。但這也給聰明好學的汪中一個讀書的絕佳機會,在打雜時,汪中接觸到了一些書商,得以借閱經史百家之書。由于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所讀書過目成誦,積累了廣博的知識。十六歲時,汪中“始學為詩”。二十歲時參加科舉考試,試《射雁賦》獲第一名。入江都學為附生,學業日益精進,詩文得到杭世駿①的贊賞。二十一歲應縣試,知縣沈雯十分欣賞他的文章,并将他列入上等。
民國油刻本
汪容甫.劉端臨書.朱武曹書《先母鄒孺人靈表》
乾隆三十三年(1768),汪中二十五歲,遷居江蘇儀征花園巷。為什麼會遷來儀征,我以為在儀征來自歙縣的汪氏鹽商很多,他們和汪中家有共同的祖先。也園,顔《志》雲:“豬市街後,面城。康熙中,邑人汪燕能築。有涵洞,引江潮入。”汪中之子喜荀作《容甫先生年譜》,雲:“乾隆三十三年戊子,遷居儀征花園巷,破屋三楹,四望野田漫漫,前有池水,引江潮自涵洞入。夏日潮水暴至,室中水漲二尺。鄒太宜人苦疾,蹲繞幾上。如是者十年。先郡自題門楣雲:‘海記憶體知己,高堂有老親。’至今,人傳誦之。”可能汪中在沒有依靠的情況下投到儀征汪氏門下,他所住的地方就在汪家也園周邊,因涵洞通江,漲潮時家中時常被淹。
當年秋汪中參加省試,試卷雖被主考官看中,但不知什麼原因卻莫名其妙落榜。科考失敗的打擊和整日操勞過度,不久,汪中得了一種“怔忡”病,“聽到打更、雞鳴、狗叫的聲音心裡就怦怦直跳,晚上也總是難以入睡”。
汪中科舉失敗後,為了生計,離家開始出去做幕僚。分别在太平沈業富②幕府(1768-1770)和當塗朱筠③幕府(1771-1773)。乾隆三十七(1772)年彭元瑞④督學江蘇,汪中前去泰州參加拔貢考試。學政彭元瑞對汪中的學識大為賞識,想要評他為一等,但不知什麼原因卻改為二等第一名。雖考試結果不如人意,但是以認識了朱野村、朱武曹,并結識了劉台拱等⑤,俱成莫逆。這年汪中去當塗拜訪朱筠學使時,認識了通儒邵晉涵、王念孫⑥,并與王念孫成為朋友,互相間切磋經義、語言文字學等,深受其影響。乾隆三十八(1773)年秋,汪中繼續在朱筠幕做幕賓,認識了高郵賈田祖⑦。乾隆三十九(1774)年五月,汪中去甯波到馮廷丞⑧幕府。第二年馮廷丞調任台灣道,汪中因母親生病不能同往,于是汪中就此失去了經濟來源,生活無依無靠。母親突然病危,為了母親,汪中不得不放下尊嚴到處借錢甚至變賣心愛的書籍。汪中寫信給秦西岩⑨尋求經濟上的幫助,并以《通典》二百卷、《資治通鑒》三百四十卷,換銀十兩。此時,失去經濟收入的汪中,生 活
已相當困頓,慘淡度日。 乾隆四十一(1776)年,汪中得以在江甯府某幕府,并且得到了謝墉的幫助,使得他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但由于他的母親長期患足病,汪中到處求醫,甚至每天半夜“焚香跪于庭前,為文以告城隍神”,也許是這份孝心感動了神靈,汪中母親的病竟奇迹般的好了,後十二年汪母去世。乾隆四十二年(1777),汪中被選拔入太學,經解、策、賦、詩均為第一,受到謝墉⑩的高度贊揚,生活條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乾隆四十三(1778)年三月,汪中把家由儀征遷到揚州郡城甘泉縣戴家灣,不久又遷到玉井西偏。
在儀征期間是汪中人生的重要轉折時期。首先來看他的詩文創作。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汪中詩歌創作年代大體是從1765年到1793年。 具體系年大緻如下:1761年(2首),1762年(2首),1765年(1首),1766(8首),1767年(8首),1768年(23首),1769年(19首),1770年(29首),1771年(9首),1772年(8首),1774年(5首),1775年(4首),1776(3首),1779年(1首),1783年(4首),1788年(3首),1793年(4首)。從上面的數字可以看出這133首詩中,有100首(占比75%)是在儀征居住的十年中創作的,這主要與他的遊幕經曆有關。本文重點介紹汪中關于儀征的詩文。一是寫自己出門在外思念母親的。汪中幼年喪父,是母親曆盡艱辛将他一手拉扯長大,是以他“事母極孝”。遊幕他鄉、思念母親便是他詩作中揮斥不去的重要 主題。如《别母》:“細雨春燈夜欲分,白頭閑坐話艱辛。出門便是天涯路,明日思親夢裡人。”《客散》:“親老兼多病,身孤
更遠遊。”《吾生》之二:“心計 在這些文學書寫中,他傾吐了對母親無盡的思念。雖然“自是浮生易漂泊,不因霜露怨蹉跎”這般羁旅飄零之感是詩歌中的傳統題材,但汪中卻以自己在羁旅漂泊中所抒發的對母親的綿深思念,極大地 豐富了這類文學書寫的情感厚度。二是寫發生儀征本地的事情。如《哀鹽船文》。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日,停泊在儀征縣境江面上的鹽船發生了火災,共焚毀船隻一百三十艘,燒死和淹死了一千四百多人。《哀鹽船文》是汪中作品中的傳世名篇,也是古代骈文中的絕作。著名學者杭世駿為此文作序,評之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三是寫他在儀征的生活和交遊。《汪先生遺詩》有《饋山長沈公家園萹豆》雲:“學圃關心十畝閑,豆苗九月未凋殘。西風滿架花開密,白露中宵堕葉寒。老母閑居曾手植,先生晚食好加餐。秋菘春韭山家味,多媿投身在玉盤。”1767年儀征樂儀書院成立後
清汪中著 汪容甫先生遺詩集五卷附補遺一卷
沈廷芳⑪成為第一任山長,汪中經常向沈廷芳請教,帶上老母所種的扁豆。沈廷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去世,汪中乾隆四十年(1775年)寫有一篇三千多字的《沈廷芳行狀》。汪中以才華自負,睥睨當世文人,是少見的至情至性的人物。關于他的轶事很多。在儀征就發生一個“曬肚皮”的故事,儀征有個風俗,每到夏日三伏天,家家都要“曬伏”,把衣服、用具放到太陽下曬,散潮氣去黴。文人則要曬書防黴變、生蟲。汪中曬書是赤着膊,四仰八叉地睡在院子裡的石闆上。有人問:“你曬書,怎麼不見一本書啊?”汪中說:“書都裝在肚子裡,曬曬肚皮就行了!”據說這次儀征棚戶區改造中有人發現一塊大青石,懷疑是汪中曬肚皮的石頭。梁蘭漪是汪長祉的夫人,也是一名女詩人,字素涵,一字蓉溪,是儀征人,算起來是汪中本家叔母。乾隆三十四年(1769)壽辰,汪中曾祝之百錢,梁作《返錢歌》以卻之。 汪中作《答叔母梁夫人》,詩中有“中也通家饋百錢,浃旬封卻尚依然”句。在《容甫先生年譜》,乾隆三十四年下有:“先君以百錢為壽,夫人堅不納,作《返錢歌》,當時多傳述其事。”
除了汪中詩文在儀征是高産期,其實我們發現随後他的詩文創作比較少,這也是因為汪中在儀征期間,精力從詩文向經學轉變。汪中在《與秦西岩書》中說:“比來心力甚弱,不得已束詩不講,以并力于古文經學”。其子汪喜孫(字孟慈,号荀叔。避諱,曾更名為汪喜荀。)也有談到:“先君三十以前,工詩,善詞賦,肆力於諸史,既乃專治經學”。汪中為學遵循顧炎武的道路,他曾在《與巡撫畢侍郎⑫書》中說:“中少時問學,實私淑諸顧甯人處士,故嘗推六經之旨,以合于世用”。乾隆三十七年《與朱武曹書》:“中嘗有志于用世,而恥為無用之學。故于古今制度沿革,民生利病之事,皆博問而切究之,以待一日之遇,下至百工小道,學一術以自托。”明确地陳述了自己為學的宗旨:有用于世。杭世駿在《哀鹽船文》序中說:若此文将何用邪?(汪中)答曰:“中目擊異災,迫于其所不忍,而飾之以文藻。當人心肅然震動之時,為之發其哀矜痛苦,而不忘天之降罰,且闵死者之無辜。而籲嗟噫歆,散其冤抑之氣,使人無逢其災害。是小雅之旨也,君子故有取焉。”可見這時汪中的思想已經開始轉向經世實用上來了。
清·汪中《題秋江聽笛圖》
注釋:
①杭世駿(1695-1773),清代經學家、史學家、文學家、藏書家。字大宗,号堇浦,别号智光居士、秦亭老民、春水老人、阿駿,室名道古堂,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雍正二年(1724)舉人,乾隆元年(1736)舉鴻博,授編修,官禦史。
②沈業富(1732-1807)字既堂,号方谷,江蘇揚州府高郵州人。 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官翰林院編修、太平知府、河東鹽運使。
③朱筠(1729-1781)字竹君,一字美叔,又号笥河,順天大興(今北京市大興)人。曾官安徽學政(駐太平府當塗縣)。
④彭元瑞(1731-1803),字掌仍,一字輯五,号芸楣(一作雲楣),江西南昌人,清代大臣、學者,楹聯名家。
⑤朱宗贽,字興田,号野村,寶應人,乾隆三十六年恩貢生。朱彬(1753-1834),字武曹,寶應人。乾隆六十年舉人。著有《經傳考證》八卷,《禮記訓纂》四十九卷,《遊道堂詩文集》四卷。劉台拱(1751—1805)字端臨,寶應人。
⑥邵晉涵(1743-1796),字與桐,一字二雲。先生以《禹貢》三江,其南江從餘姚入海,遂自号南江,浙江餘姚人。乾隆三十年(1765)舉人,三十六年(1771)進士,入四庫全書館任編修,主持《四庫全書·史部》的編撰工作,史部之書多由其最後校定,提要亦多出其手。其經學著作《爾雅正義》。 王念孫(1744-1832),江蘇高郵人,字懷祖,号石臞。乾隆四十年(1775)進士,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陝西道禦史、吏科給事中、山東運河道、直隸永定河道。王念孫與錢大昕、盧文弨、邵晉涵、劉台拱有“五君子”之稱譽。其子王引之也是一位語言學家,人稱“高郵二王”,又與戴震、段玉裁稱為“段戴二王之學”
⑦賈田祖(1744-1777),字禮耕,号稻孫,高郵人。諸生。通《左氏春秋》,有《春秋左氏通解》。
⑧馮廷丞(1728-1784)字子弼,号康齋。乾隆十七年(1752)舉人,曾任甯紹台道,他于1775年奉旨擔任福建分巡台灣兵備道。
⑨秦黉(1722-1794)字序堂,号西岩,江都人。序堂少具夙慧,八歲而五經畢。乾隆十七年(1752)中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編修。官至擢湖南嶽常澧道。著作有《易、書、詩三經傳說鈎提》《周禮纂注》《史鑒雜錄》《石研齋主年譜》《古今體詩》《詩餘》。
⑩謝墉(1719-1795)字昆城,号金圃、豐甫、東墅,晚号西髯,浙江嘉善楓泾鎮(今上海市金山區)人,曾督江蘇學政。
⑪沈廷芳(1692-1762),字畹叔,号椒園,清仁和(今杭州)人。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辭,官山東按察使。著有《十三經注疏正字》《續經義考》《古文指授》《鑒古錄》《理學淵源》《隐拙齋詩文集》。
⑫畢沅(1730-1797)字纕蘅,亦字秋帆,因從沈德潛學于靈岩山,自号靈岩山人。江蘇鎮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進士,廷試第一,狀元及第,累官至湖廣總督。畢沅經史國小金石地理之學,無所不通,續司馬光書,成《續資治通鑒》,又有《傳經表》《經典辨正》《靈岩山人詩文集》等。
(來源:儀征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