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论语》第十四篇中讲了“义然后取”。
义就是应该,应得的财物才去取。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求财恨不多,财多害人子!”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矛盾的,就像《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一面可以治病,但却吓人。另一面令人销魂,却会亡身。
佛家讲“有求皆苦”,你只要有所求就会产生苦。
人们无止境地追求钱财,生怕少了。
因为没钱的日子是痛苦的,谁都不愿意过那种朝不保夕的生活。
但是,钱多了也未必是好事,人性贪婪,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得无厌的下场往往是消化不良。
贪的本意就是不知足。为什么不知足?就是因为欲望。
欲望如果不加以约束,就会变为一切罪恶与痛苦的根源。
佛家将‘贪’列为首先必须戒掉的第一大恶。
人只有知足常乐才不会贪。怎么才能知足呢?
关键要明白一个道理:得失利弊永远是相辅相成的。
世间的事,利有多大,弊就有多大。你看一个人得了多少,那他就一定也失去了多少。(或爱情、或爱情、或金钱、或自由.......)
对于财富和荣誉要懂得适可而止,月满则亏,花开则谢。
中国人讲究阴阳,要知道阳极必反,事情做过了头就会走向它的反面。知道见好就收,就不会有危险。
欲壑难填,利欲熏心,为所欲为,必遭大祸。
人们对名利、金钱、地位等各种欲望的追求都要有个限度,否则弓拉得太满,迟早会断掉,到时候人财两空就得不偿失了。
酒,中国人的一种传统文化,现在单独拎出来,叫作‘酒文化’。
你看我们中国人的聚餐,如果没有酒,总觉得会少了些韵味。结果呢,如今都形成一句谚语了——无酒不成席!
“酒是色媒人,越喝越精神!”
人总是需要一些借口,才能让自己活得更加心安理得,比如说醉酒以后,一些该说的和不该说的,想说的而又不敢说的,统统可以借着酒势一吐为快!
酒后吐真言?酒后乱性?酒后失心?我也没见哪个人喝醉酒之后把他身上的钱都掏给我啊,反而一到要买单的时候,不是抢着上厕所就是去门口抽烟......
“饮酒醉,最为丑!”
历史上饮酒误事的例子还少吗?
张飞失徐州:刘备奉诏讨伐袁术,命张飞镇守徐州。
不想张飞聚众豪饮,还强灌不胜酒力的曹豹,曹豹想借吕布的面子,反而激怒了张飞,白白吃了一顿板子。
曹豹回去,深恨张飞,连夜差人赍书一封,径投小沛见吕布,备说张飞无礼;
且云:玄德已往淮南,今夜可乘飞醉,引兵来袭徐州,不可错此机会。(摘自《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许攸改投曹操,自恃功劳,酒后妄言,最终惹至杀身之祸。
酒是一把双刃剑!
当然,这里也有一处妙笔,那就是被人称为‘张颠’的唐代大书法家张旭。
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三绝:李白的诗,裴旻的剑,张旭的草书!
张旭此人也是嗜酒如命,但是他酒后却往往能够妙笔生花。
当然,这源于他自身的功底扎实,才能在酒后渐入佳境,挥毫泼墨,放纵豪迈,写出了另一种草书——“狂草”
张旭草书作品欣赏《疾痛贴》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醉如泥,便成恶境矣!”——《菜根谭》
凡事都有一个度,这就是《中庸》所谓的“无过无不及!”
喝酒确实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要看如何去对待。
在很多时候,人间的大道理就需要在微醺的情况下半梦半醒才能通晓。
亭台楼阁月下坐,良辰美景助酒时。
“李白斗酒诗百篇”,文人的微醉妙处在于能够文思泉涌、妙语连珠。
似乎,醉里乾坤才有那么一点点活出生活真谛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