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訓》
勿貪意外之财,勿飲過量之酒

《論語》第十四篇中講了“義然後取”。
義就是應該,應得的财物才去取。俗話說:“君子愛财,取之有道。”
“求财恨不多,财多害人子!”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沖突的,就像《紅樓夢》中的風月寶鑒,一面可以治病,但卻吓人。另一面令人銷魂,卻會亡身。
佛家講“有求皆苦”,你隻要有所求就會産生苦。
人們無止境地追求錢财,生怕少了。
因為沒錢的日子是痛苦的,誰都不願意過那種朝不保夕的生活。
但是,錢多了也未必是好事,人性貪婪,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得無厭的下場往往是消化不良。
貪的本意就是不知足。為什麼不知足?就是因為欲望。
欲望如果不加以限制,就會變為一切罪惡與痛苦的根源。
佛家将‘貪’列為首先必須戒掉的第一大惡。
人隻有知足常樂才不會貪。怎麼才能知足呢?
關鍵要明白一個道理:得失利弊永遠是相輔相成的。
世間的事,利有多大,弊就有多大。你看一個人得了多少,那他就一定也失去了多少。(或愛情、或愛情、或金錢、或自由.......)
對于财富和榮譽要懂得适可而止,月滿則虧,花開則謝。
中國人講究陰陽,要知道陽極必反,事情做過了頭就會走向它的反面。知道見好就收,就不會有危險。
欲壑難填,利欲熏心,為所欲為,必遭大禍。
人們對名利、金錢、地位等各種欲望的追求都要有個限度,否則弓拉得太滿,遲早會斷掉,到時候人财兩空就得不償失了。
酒,中國人的一種傳統文化,現在單獨拎出來,叫作‘酒文化’。
你看我們中國人的聚餐,如果沒有酒,總覺得會少了些韻味。結果呢,如今都形成一句諺語了——無酒不成席!
“酒是色媒人,越喝越精神!”
人總是需要一些借口,才能讓自己活得更加心安理得,比如說醉酒以後,一些該說的和不該說的,想說的而又不敢說的,統統可以借着酒勢一吐為快!
酒後吐真言?酒後亂性?酒後失心?我也沒見哪個人喝醉酒之後把他身上的錢都掏給我啊,反而一到要買單的時候,不是搶着上廁所就是去門口抽煙......
“飲酒醉,最為醜!”
曆史上飲酒誤事的例子還少嗎?
張飛失徐州:劉備奉诏讨伐袁術,命張飛鎮守徐州。
不想張飛聚衆豪飲,還強灌不勝酒力的曹豹,曹豹想借呂布的面子,反而激怒了張飛,白白吃了一頓闆子。
曹豹回去,深恨張飛,連夜差人赍書一封,徑投小沛見呂布,備說張飛無禮;
且雲:玄德已往淮南,今夜可乘飛醉,引兵來襲徐州,不可錯此機會。(摘自《三國演義》第十四回)
許攸改投曹操,自恃功勞,酒後妄言,最終惹至殺身之禍。
酒是一把雙刃劍!
當然,這裡也有一處妙筆,那就是被人稱為‘張颠’的唐代大書法家張旭。
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三絕:李白的詩,裴旻的劍,張旭的草書!
張旭此人也是嗜酒如命,但是他酒後卻往往能夠妙筆生花。
當然,這源于他自身的功底紮實,才能在酒後漸入佳境,揮毫潑墨,放縱豪邁,寫出了另一種草書——“狂草”
張旭草書作品欣賞《疾痛貼》
“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爛醉如泥,便成惡境矣!”——《菜根譚》
凡事都有一個度,這就是《中庸》所謂的“無過無不及!”
喝酒确實是一種高雅的文化,要看如何去對待。
在很多時候,人間的大道理就需要在微醺的情況下半夢半醒才能通曉。
亭台樓閣月下坐,良辰美景助酒時。
“李白鬥酒詩百篇”,文人的微醉妙處在于能夠文思泉湧、妙語連珠。
似乎,醉裡乾坤才有那麼一點點活出生活真谛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