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露凝金盏碧琉璃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赵琳老师,为我们带来了《“露凝金盏碧琉璃”唐代生活器用》讲座。赵琳老师以《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的器用为线索,结合法门寺地宫和何家村窖藏出土的文物,揭示了蕴藏在唐代生活器用中的美丽与智慧。此次回顾将为大家带来老师讲座中的重点干货!

开篇

博物馆学术研究经理阳昕简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玻璃在唐以前的发展史和概况。西周时期一些贵族墓葬中出土的费昂斯管珠,是中国古代玻璃的雏形。战国到汉代,蜻蜓眼琉璃珠流行,是中国古代玻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而“仿玉”主题则在汉代明确确立后,影响了中国古代玻璃制作的审美意趣和取向。由于丝绸之路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玻璃器的发展达到了第二个高峰。中国古玻璃发展出现两条线索:一条是来自西方世界的钠钙玻璃,另一条是中国古代的铅钡玻璃。来自异域的玻璃器制作精美,成为当时上层阶级的心头之爱。

赵琳老师以《长安十二时辰》网剧中出现的酒器和香器为引,为观众介绍了三种饮酒器,高足杯、多曲长杯和螺杯;以及两种盛酒器,胡瓶和提梁壶;还有两种香器,香囊和狻猊香炉,后者又叫狮子香炉。其中提梁壶和狻猊香炉由于时间原因未能充分讲解,且待下回分解。

露凝金盏碧琉璃

蓝玻璃高足杯(日本奈良正仓院藏 )

饮酒器之高足杯

高足杯的造型特点是:高足的部分长,便于手持,足中部有珠状凸起,中土称之为“算盘珠”——因形似而得名,器物外部用贴花法装饰。

高足杯最早源于古罗马,之后逐渐向东传播,直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灭国,高足杯在东欧地区使用了非常长的时间。又在漫长的岁月里传播到了西亚地区,到波斯中亚,再进入中土。今天看到的高足杯一般多为萨珊波斯的产品,相当于今天的伊朗地区,是从中亚地区传进来的。

露凝金盏碧琉璃

狩猎纹高足银杯(何家村窖藏出土 )

唐代的高足杯,除了玻璃器外,何家村还出土一件高足银杯。唐代人尤其喜爱装饰狩猎纹。饮酒以男子居多,唐代好勇尚武,狩猎纹与高足杯结合,无疑成为唐人非常喜爱的一种题材。

露凝金盏碧琉璃

绿琉璃十二曲长杯(日本奈良正仓院藏 )

饮酒器之多曲长杯

什么叫多曲长杯?顾名思义,口沿部分的起曲,像波浪,也像花瓣。起曲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横向分层式,波浪大致跟器身平行,不通往器底,另外一种是纵向分瓣式。器身的起曲各有不同,有四曲,八曲,十二曲等。多曲长杯诞生于萨珊波斯地区,所以学者们一般称这种长杯是萨珊式多曲长杯,后来传播到了中亚,到中土,甚至到了日本。

多曲长杯,英国的学者叫它lobed dish,即分瓣式的盘,而中国和日本的学者就把它们统称为长杯。其实多曲长杯是我们今天人的叫法,唐代人叫它叵罗,或者是颇罗、不落或凿落。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孙机先生的观点,他认为这是波斯语的音译。正因为它是音译,具体写字的时候就会出现不同的偏差,所以唐人叫它颇罗、不落或凿落都是正常的。

在何家村也出土了这样的多曲长杯。萨珊波斯除了流行起曲的长杯之外,也有完全不起曲的椭圆形的长杯。

露凝金盏碧琉璃

淡黄色琉璃茶碗、茶托(法门寺地宫 )

露凝金盏碧琉璃

玻璃碟子(法门寺地宫 )

在法门寺地宫石碑《物帐碑》中记载,地宫藏有玻璃茶碗托子一副,玻璃碟子十一枚等。这个蓝色玻璃碟子,学者们认为它是来自萨珊波斯的产品,而玻璃茶碗和茶托子,则认为是唐代的工匠自己制作的玻璃器。

露凝金盏碧琉璃

东晋鹦鹉螺杯(南京市博物馆)

饮酒器之螺杯

顾名思义,螺杯是用海中的一种贝壳类的壳来盛酒饮用的饮酒器。大概是魏晋南北朝(四世纪)以后,随着南方地区特别是两广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来自岭南的一些中原地区少见的器用,作为南方特产逐渐进入中原,被中原地区的贵族视作珍宝。

这是出土于南京地区东晋墓葬中的鹦鹉螺杯,它的外壳取自海洋中的一种海螺,鹦鹉螺。为什么这种螺又叫做鹦鹉螺?宋代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里解释:“有形似鹦鹉之睡…者,曰鹦鹉杯。”是说螺杯的造型,像把头埋到两翅之间睡着了的鹦鹉鸟。今人看到古代的文献里面的鹦鹉杯,可能想到的是鹦鹉鸟,但是事实上鹦鹉杯往往是指螺杯,特指这种海螺。

古人还拿鹦鹉螺杯来罚酒。因为海螺内部分成一个又一个的小隔间,小孔相通,酒不能畅通无阻的流出来,劝酒或者罚酒时如果不能一饮而尽,就要再罚一杯,很有趣味性。

露凝金盏碧琉璃

《长安十二时辰》剧中出现的带双耳的螺杯

螺杯的外侧镶嵌了一层有点像鎏金的铜箍,两边还有两个耳朵,这个造型取自中国古代的耳杯。耳杯,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种酒器,从春秋战国以后大量出现。耳杯这种器型的渊源是什么?有一种比较主流的说法认为,“杯”通“抔”。远古人喝水,到小溪边用两只手把水捧起来,然后送到口中,叫抔饮。做捧水的动作时,大拇指正好在手两侧,所以有人说耳杯旁边的耳朵其实就是模仿拇指的造型。罗振玉先生认为古人文献里面所说的羽觞也是指耳杯,因杯耳形似飞鸟翅膀而名羽觞。古代文献很早就提到了羽觞,如《楚辞·招魂》 “瑶浆蜜勺,实羽觞些。”《汉书》班婕妤失宠以后,“酌羽觞兮销忧”。羽觞跟多曲长杯在造型上有部分相似之处,都是椭圆长形器。

露凝金盏碧琉璃

东罗马鎏金银壶(北周固原李贤墓出土)

盛酒器之胡瓶

胡瓶沿着丝绸之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入到中土。胡瓶传入中国后,因为它来自胡地,出自胡人,所以唐人叫它胡瓶,大概因为它有一个尖嘴,唐人又叫它鹤嘴瓶。

胡瓶也是在欧亚大陆上十分通行的一种器物,它可以用来装酒,装水,装马奶和羊奶,一器多用,是当时非常常见的一种器用。

露凝金盏碧琉璃

唐代青釉凤首龙柄壶

除了金银的和琉璃器之外,胡瓶也出现在了唐代的陶瓷器上。这一件胡瓶,工匠加上自己的创意,把原来光滑的把手变成龙的造型,鹤嘴部分做成凤首。

露凝金盏碧琉璃

胡瓶能做出各种不同的变形,如收藏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贴花凤首瓶和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贴花壶,这两件器物的原型可能是鹤嘴瓶,但是受到凤首或者是本土造型的启发,工匠又做了不同的变化。

露凝金盏碧琉璃

宋代,鹤嘴瓶还有一些遗风留存下来,比如这件,上面是酒注子,下面加上温碗,配套使用。

露凝金盏碧琉璃

唐代鎏金双蛾团花纹镂孔银香囊(法门寺地宫出土)

香器之香囊

法门寺地宫《衣物账》记载:“香囊二枚重十五两三分。”这种小的香器、香薰,被记载为香囊,香囊这个叫法在唐代非常流行,也叫它香球。

在唐代的《一切经音义》里解释说“香囊者,烧香圆器也。巧智机关,转而不倾,令内常平。”香囊里面有机关,随便像球一样滚,里面会一直保持水平。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两件,一大一小,装饰花卉和飞蛾纹。一侧有活环把上下两个半球关联起来,另外一侧有套钩嵌套,要往里面放香料的时候再打开。

香囊在汉代就出现了,但实物没有留存下来。在司马相如的《美人赋》里面就讲到“金鉔[zā]薰香,黼帐低垂”,宋人为赋作注,说金鉔就是香球。“袵席间可旋转者。”就是说它可以放在被子里面可以转来转去,既不会影响熏香,火星也不会溅出来。

露凝金盏碧琉璃

鎏金银香囊(法门寺出土)

结语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这首诗充分地描绘出了大唐的繁盛与欣欣向荣,唐代的生活器用也正是泱泱大唐精神风貌的物质见证。

讲座到这里就结束了,非常感谢赵琳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讲解,也希望本次梳理能增进您对唐代器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