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露凝金盞碧琉璃

複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的趙琳老師,為我們帶來了《“露凝金盞碧琉璃”唐代生活器用》講座。趙琳老師以《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的器用為線索,結合法門寺地宮和何家村窖藏出土的文物,揭示了蘊藏在唐代生活器用中的美麗與智慧。此次回顧将為大家帶來老師講座中的重點幹貨!

開篇

博物館學術研究經理陽昕簡要介紹了中國古代玻璃在唐以前的發展史和概況。西周時期一些貴族墓葬中出土的費昂斯管珠,是中國古代玻璃的雛形。戰國到漢代,蜻蜓眼琉璃珠流行,是中國古代玻璃發展的第一個高峰。而“仿玉”主題則在漢代明确确立後,影響了中國古代玻璃制作的審美意趣和取向。由于絲綢之路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玻璃器的發展達到了第二個高峰。中國古玻璃發展出現兩條線索:一條是來自西方世界的鈉鈣玻璃,另一條是中國古代的鉛鋇玻璃。來自異域的玻璃器制作精美,成為當時上層階級的心頭之愛。

趙琳老師以《長安十二時辰》網劇中出現的酒器和香器為引,為觀衆介紹了三種飲酒器,高足杯、多曲長杯和螺杯;以及兩種盛酒器,胡瓶和提梁壺;還有兩種香器,香囊和狻猊香爐,後者又叫獅子香爐。其中提梁壺和狻猊香爐由于時間原因未能充分講解,且待下回分解。

露凝金盞碧琉璃

藍玻璃高足杯(日本奈良正倉院藏 )

飲酒器之高足杯

高足杯的造型特點是:高足的部分長,便于手持,足中部有珠狀凸起,中土稱之為“算盤珠”——因形似而得名,器物外部用貼花法裝飾。

高足杯最早源于古羅馬,之後逐漸向東傳播,直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被滅國,高足杯在東歐地區使用了非常長的時間。又在漫長的歲月裡傳播到了西亞地區,到波斯中亞,再進入中土。今天看到的高足杯一般多為薩珊波斯的産品,相當于今天的伊朗地區,是從中亞地區傳進來的。

露凝金盞碧琉璃

狩獵紋高足銀杯(何家村窖藏出土 )

唐代的高足杯,除了玻璃器外,何家村還出土一件高足銀杯。唐代人尤其喜愛裝飾狩獵紋。飲酒以男子居多,唐代好勇尚武,狩獵紋與高足杯結合,無疑成為唐人非常喜愛的一種題材。

露凝金盞碧琉璃

綠琉璃十二曲長杯(日本奈良正倉院藏 )

飲酒器之多曲長杯

什麼叫多曲長杯?顧名思義,口沿部分的起曲,像波浪,也像花瓣。起曲的表現有兩種:一種是橫向分層式,波浪大緻跟器身平行,不通往器底,另外一種是縱向分瓣式。器身的起曲各有不同,有四曲,八曲,十二曲等。多曲長杯誕生于薩珊波斯地區,是以學者們一般稱這種長杯是薩珊式多曲長杯,後來傳播到了中亞,到中土,甚至到了日本。

多曲長杯,英國的學者叫它lobed dish,即分瓣式的盤,而中國和日本的學者就把它們統稱為長杯。其實多曲長杯是我們今天人的叫法,唐代人叫它叵羅,或者是頗羅、不落或鑿落。這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孫機先生的觀點,他認為這是波斯語的音譯。正因為它是音譯,具體寫字的時候就會出現不同的偏差,是以唐人叫它頗羅、不落或鑿落都是正常的。

在何家村也出土了這樣的多曲長杯。薩珊波斯除了流行起曲的長杯之外,也有完全不起曲的橢圓形的長杯。

露凝金盞碧琉璃

淡黃色琉璃茶碗、茶托(法門寺地宮 )

露凝金盞碧琉璃

玻璃碟子(法門寺地宮 )

在法門寺地宮石碑《物帳碑》中記載,地宮藏有玻璃茶碗托子一副,玻璃碟子十一枚等。這個藍色玻璃碟子,學者們認為它是來自薩珊波斯的産品,而玻璃茶碗和茶托子,則認為是唐代的工匠自己制作的玻璃器。

露凝金盞碧琉璃

東晉鹦鹉螺杯(南京市博物館)

飲酒器之螺杯

顧名思義,螺杯是用海中的一種貝殼類的殼來盛酒飲用的飲酒器。大概是魏晉南北朝(四世紀)以後,随着南方地區特别是兩廣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來自嶺南的一些中原地區少見的器用,作為南方特産逐漸進入中原,被中原地區的貴族視作珍寶。

這是出土于南京地區東晉墓葬中的鹦鹉螺杯,它的外殼取自海洋中的一種海螺,鹦鹉螺。為什麼這種螺又叫做鹦鹉螺?宋代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裡解釋:“有形似鹦鹉之睡…者,曰鹦鹉杯。”是說螺杯的造型,像把頭埋到兩翅之間睡着了的鹦鹉鳥。今人看到古代的文獻裡面的鹦鹉杯,可能想到的是鹦鹉鳥,但是事實上鹦鹉杯往往是指螺杯,特指這種海螺。

古人還拿鹦鹉螺杯來罰酒。因為海螺内部分成一個又一個的小隔間,小孔相通,酒不能暢通無阻的流出來,勸酒或者罰酒時如果不能一飲而盡,就要再罰一杯,很有趣味性。

露凝金盞碧琉璃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出現的帶雙耳的螺杯

螺杯的外側鑲嵌了一層有點像鎏金的銅箍,兩邊還有兩個耳朵,這個造型取自中國古代的耳杯。耳杯,是中國非常古老的一種酒器,從春秋戰國以後大量出現。耳杯這種器型的淵源是什麼?有一種比較主流的說法認為,“杯”通“抔”。遠古人喝水,到小溪邊用兩隻手把水捧起來,然後送到口中,叫抔飲。做捧水的動作時,大拇指正好在手兩側,是以有人說耳杯旁邊的耳朵其實就是模仿拇指的造型。羅振玉先生認為古人文獻裡面所說的羽觞也是指耳杯,因杯耳形似飛鳥翅膀而名羽觞。古代文獻很早就提到了羽觞,如《楚辭·招魂》 “瑤漿蜜勺,實羽觞些。”《漢書》班婕妤失寵以後,“酌羽觞兮銷憂”。羽觞跟多曲長杯在造型上有部分相似之處,都是橢圓長形器。

露凝金盞碧琉璃

東羅馬鎏金銀壺(北周固原李賢墓出土)

盛酒器之胡瓶

胡瓶沿着絲綢之路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進入到中土。胡瓶傳入中國後,因為它來自胡地,出自胡人,是以唐人叫它胡瓶,大概因為它有一個尖嘴,唐人又叫它鶴嘴瓶。

胡瓶也是在歐亞大陸上十分通行的一種器物,它可以用來裝酒,裝水,裝馬奶和羊奶,一器多用,是當時非常常見的一種器用。

露凝金盞碧琉璃

唐代青釉鳳首龍柄壺

除了金銀的和琉璃器之外,胡瓶也出現在了唐代的陶瓷器上。這一件胡瓶,工匠加上自己的創意,把原來光滑的把手變成龍的造型,鶴嘴部分做成鳳首。

露凝金盞碧琉璃

胡瓶能做出各種不同的變形,如收藏在東京國立博物館的貼花鳳首瓶和收藏在大英博物館的貼花壺,這兩件器物的原型可能是鶴嘴瓶,但是受到鳳首或者是本土造型的啟發,工匠又做了不同的變化。

露凝金盞碧琉璃

宋代,鶴嘴瓶還有一些遺風留存下來,比如這件,上面是酒注子,下面加上溫碗,配套使用。

露凝金盞碧琉璃

唐代鎏金雙蛾團花紋镂孔銀香囊(法門寺地宮出土)

香器之香囊

法門寺地宮《衣物賬》記載:“香囊二枚重十五兩三分。”這種小的香器、香薰,被記載為香囊,香囊這個叫法在唐代非常流行,也叫它香球。

在唐代的《一切經音義》裡解釋說“香囊者,燒香圓器也。巧智機關,轉而不傾,令内常平。”香囊裡面有機關,随便像球一樣滾,裡面會一直保持水準。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兩件,一大一小,裝飾花卉和飛蛾紋。一側有活環把上下兩個半球關聯起來,另外一側有套鈎嵌套,要往裡面放香料的時候再打開。

香囊在漢代就出現了,但實物沒有留存下來。在司馬相如的《美人賦》裡面就講到“金鉔[zā]薰香,黼帳低垂”,宋人為賦作注,說金鉔就是香球。“袵席間可旋轉者。”就是說它可以放在被子裡面可以轉來轉去,既不會影響熏香,火星也不會濺出來。

露凝金盞碧琉璃

鎏金銀香囊(法門寺出土)

結語

“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徑,風光動四鄰。願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這首詩充分地描繪出了大唐的繁盛與欣欣向榮,唐代的生活器用也正是泱泱大唐精神風貌的物質見證。

講座到這裡就結束了,非常感謝趙琳老師給我們帶來的精彩講解,也希望本次梳理能增進您對唐代器用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