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日里工作的王巧
从哲里木路与海拉尔大街交会路口到哲里木路与爱民街交会路口,这段一公里多的路,环卫工人王巧从30岁一直扫到66岁。36年,13000多个日日夜夜,她始终坚守在这段路上。在公安厅西门路段,身着橘黄色工衣的王巧沿着马路两侧不时弯腰捡拾烟头、纸屑、杂物。趁她休息之余,记者采访了这个默默无闻奉献在环卫一线的劳动者。
“30多年来,我只回过3次老家,那是因为父母去世、侄子结婚,我让别人替了我几天。其实我非常想在老家多住几天,可是我知道,环境卫生必须天天清扫,这个岗位离不开人。酸甜苦辣我都藏在心里,干起活儿来就什么都忘了,无论多大的事儿,都过去了。”王巧说。
“我们家不光我一个人是环卫工人,我的婆婆和儿媳,我们婆媳三代人都在扫马路。”1979年,王巧和丈夫带着女儿从河南老家来到呼和浩特。1981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了。那时,每天清扫马路卫生的婆婆顾不上给她看孩子,她只有自己带。1982年,海拉尔路居委会主任帮她找了一份环卫工作,从那一年开始,她抡起了扫把,走上了马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寒来暑往,她亲眼目睹了这座城市的变迁。如今,她30多岁的儿媳在她的影响下也拿起了扫把,加入了环卫大军,婆媳二人共扫一条街,既是同事,也是战友。“我累了,她多干点儿;她累了,我多干点儿。不管怎样,首先要把工作干好。”王巧说。
“刚上班那会儿,我的工资是一个月30元,现在是2000元。我和儿媳说,做买卖咱们没本钱,出去打工有时还拖欠工资,当环卫工人虽然辛苦,但工资有保障。
“我早已把这条路当成自己的家了,扫得干干净净的,自己看着也舒服。要是哪儿不干净了,就像没洗脸一样,怎么干都别扭,都不舒服。在这条路干了几十年了,早就轻车熟路。
“哲里木路正在改造,30多年来,这条路包括这次改造一共大修了5次。这条路的清扫原来归居委会管,1991年归了环卫局。我原来不会骑自行车,多远的路就靠两条腿走,2002年,快50岁了才学会骑车,现在我骑电动车上下班。
“这条街的门脸商户、小区居民都认识我,很多人是我看着长大的,也有很多人是看着我变老的。当初给我介绍工作的居委会老主任现在已经90多岁了,每次见面,我都要和老主任打招呼,说几句话。我这份工作是老主任给介绍的,我感谢人家。”王巧说。
心怀感恩之心的王巧一直感恩社会,感恩每一个关心理解她的人。“我的领导一直对我很好,前几年还组织我们环卫工人去聚会、聚餐、唱歌,让大家放松放松。今年有所小学的学生拿着苹果、饮料慰问我们,有一家饭店免费给我们提供早餐。过年过节,单位给我们发米面油。这些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心里暖乎乎的。”
王巧几十年如一日重复着一样的生活。夏天凌晨3点多、冬天凌晨4点多起床出门,到了路上就开始工作。严寒酷暑,风雨无阻。“我渴望也能有这么几天假期,哪怕是3天,让我好好睡个懒觉,能出去散散心。”
“我66岁了,计划干到70岁就放下扫把回家。现在多少还能挣点儿,没病没灾的还能养活自己,要是不工作了,就没有收入了。我没有土地,没有低保,以后生活该怎么过呀?”工作了一辈子,让王巧最担忧的是以后没有收入,她不想给儿女增加负担。“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以后能像退休工人一样,有一份退休金,哪怕很微薄,我也知足了。”王巧说。
“2017年是我最开心快乐的一年!因为我有房子住了,不用再租房了。”2017年底,市环卫局给包括王巧在内的661名多年在环卫一线工作的环卫工人分配了公租房,“过几天我就要搬到公租房了,欢迎你有时间去看看。”临别时,王巧向记者发出了邀请。(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刘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