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碧玉艾团,新岁已随春茶好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出自《岁时百问》)

传统节日中,清明是为数不多的节气与节日重叠之日。清明的意义亦是重叠的:即是肃穆宁静的追思祭扫仪式,亦是儿童嘻戏奔跑、青春少年们踏青的盛宴狂欢,生命的存在主义与终极意义均涵扩在内。

不论是肃穆宁静的追思祭扫,还是踏青郊游,都能有一道时令美食点心在场——艾果,江浙一带叫青团,江西赣南叫艾米果,我把它统称为艾团.

清明每年这个时节的艾草,在春风细雨的滋润下,田间地头杨柳河畔,这些绿色的小精灵蹭蹭的长开了,嫩绿嫩绿的叶片背面还有白白的小绒毛,煞是可爱。

小时候,提着小竹篮,和两个姊姊四处摘菜艾草的情形犹如发生在昨天。那时黄毛丫头的我,总是蹦蹦跳跳的、欢天喜地地跟在两个姊姊的后面,揪揪狗尾巴草,采采小野花……艾草嘛,自然是最后只有一丢丢,可怜兮兮、蔫不拉几的躺在我的小竹篓里……

艾团家家户户都会做,但我一直倔强的认定:我外婆做的艾果最好吃,没有之一。

外婆娘家家境殷实,当年是凤冠霞帔,坐着小牙桥嫁到外公家的。记忆中的外婆总是把衣服缝补浆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齐齐整整,里里外外一把好手。

外婆手很巧,工女红:织布、刺绣、都很拿手,连现在被奉为一门艺术的制盘扣,外婆也得心应手,各种花式的盘扣,外婆都能精巧的完成。可惜现在这些老物件都遗失了,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生活美学上的艺术是相通的,这一点在外婆身上得到了极好的印证:外婆做的点心与正菜都色香味俱全,虎皮扣肉、凉拌翠衣、木槿花蛋花汤等等,都是我记忆中无法抹去的视觉与味觉融合完美的印记。

平凡而普通的艾团,在外婆的巧手下更变成是一道具有中国传统美学形式与文化内涵的精巧花式点心——白糖和甜的艾团,外婆都会用木质雕花的模,认真的打上模子,印模后的甜艾团,在双喜临门、花开富贵、福禄寿喜等传统纹饰的装点下,充满了喜庆与吉祥。

咸菜腊肉馅的艾团,外婆会包成饺子形状,还会一丝不苟的捏上一圈花边,且每一个都大小均匀,饱满馅肥,令人食指大动。

料理妥当后,外婆会用麻绳麻利地编上一圈蒸笼垫,把柴火灶烧得旺旺的,不一会儿,艾团的香气便蔓延开来,那一刻的欢喜与幸福,难以言表.......

外公与外婆感情甚笃,可惜外公走得早,外婆没有再嫁,独自一个人把母亲和舅舅两个孩子培养成才。在70多年前的农村,一个寡妇,能够坚持把自己女儿培养到大学的,有此见识与毅力的,绝对是凤毛麟角。

印象中的外婆,总是乐观豁达,眼神慈爱柔和中透着一股坚毅。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困境时梦见过她,醒来总是能获得一种力量,得以竹杖芒鞋轻胜马,继续一路吟啸且徐行……

戊戌年仲春与暮春之交,清风明月,续一杯新茶,就上碧玉艾团,感受万物生长的清洁而明净,享受这一刻的生命的寂静与欢喜。记下这段文字,新岁已随春茶好,我想,清明的缅怀与思念的意义亦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