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碧玉艾團,新歲已随春茶好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出自《歲時百問》)

傳統節日中,清明是為數不多的節氣與節日重疊之日。清明的意義亦是重疊的:即是肅穆甯靜的追思祭掃儀式,亦是兒童嘻戲奔跑、青春少年們踏青的盛宴狂歡,生命的存在主義與終極意義均涵擴在内。

不論是肅穆甯靜的追思祭掃,還是踏青郊遊,都能有一道時令美食點心在場——艾果,江浙一帶叫青團,江西贛南叫艾米果,我把它統稱為艾團.

清明每年這個時節的艾草,在春風細雨的滋潤下,田間地頭楊柳河畔,這些綠色的小精靈蹭蹭的長開了,嫩綠嫩綠的葉片背面還有白白的小絨毛,煞是可愛。

小時候,提着小竹籃,和兩個姊姊四處摘菜艾草的情形猶如發生在昨天。那時黃毛丫頭的我,總是蹦蹦跳跳的、歡天喜地地跟在兩個姊姊的後面,揪揪狗尾巴草,采采小野花……艾草嘛,自然是最後隻有一丢丢,可憐兮兮、蔫不拉幾的躺在我的小竹簍裡……

艾團家家戶戶都會做,但我一直倔強的認定:我外婆做的艾果最好吃,沒有之一。

外婆娘家家境殷實,當年是鳳冠霞帔,坐着小牙橋嫁到外公家的。記憶中的外婆總是把衣服縫補漿洗得幹幹淨淨,頭發梳得齊齊整整,裡裡外外一把好手。

外婆手很巧,工女紅:織布、刺繡、都很拿手,連現在被奉為一門藝術的制盤扣,外婆也得心應手,各種花式的盤扣,外婆都能精巧的完成。可惜現在這些老物件都遺失了,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生活美學上的藝術是相通的,這一點在外婆身上得到了極好的印證:外婆做的點心與正菜都色香味俱全,虎皮扣肉、涼拌翠衣、木槿花蛋花湯等等,都是我記憶中無法抹去的視覺與味覺融合完美的印記。

平凡而普通的艾團,在外婆的巧手下更變成是一道具有中國傳統美學形式與文化内涵的精巧花式點心——白糖和甜的艾團,外婆都會用木質雕花的模,認真的打上模子,印模後的甜艾團,在雙喜臨門、花開富貴、福祿壽喜等傳統紋飾的裝點下,充滿了喜慶與吉祥。

鹹菜臘肉餡的艾團,外婆會包成餃子形狀,還會一絲不苟的捏上一圈花邊,且每一個都大小均勻,飽滿餡肥,令人食指大動。

料理妥當後,外婆會用麻繩麻利地編上一圈蒸籠墊,把柴火竈燒得旺旺的,不一會兒,艾團的香氣便蔓延開來,那一刻的歡喜與幸福,難以言表.......

外公與外婆感情甚笃,可惜外公走得早,外婆沒有再嫁,獨自一個人把母親和舅舅兩個孩子培養成才。在70多年前的農村,一個寡婦,能夠堅持把自己女兒培養到大學的,有此見識與毅力的,絕對是鳳毛麟角。

印象中的外婆,總是樂觀豁達,眼神慈愛柔和中透着一股堅毅。我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在困境時夢見過她,醒來總是能獲得一種力量,得以竹杖芒鞋輕勝馬,繼續一路吟嘯且徐行……

戊戌年仲春與暮春之交,清風明月,續一杯新茶,就上碧玉艾團,感受萬物生長的清潔而明淨,享受這一刻的生命的寂靜與歡喜。記下這段文字,新歲已随春茶好,我想,清明的緬懷與思念的意義亦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