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指:东汉班门四杰指的是班彪,父亲。班固,班超;儿子。班昭:女儿。
二,简介:
班彪(公元3——54年),扶凤安陵人(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从小好古敏求,与其兄班嗣游学不辍,才名渐显。
西汉末年,为避战乱到天水,依附于隗嚣,欲劝说其归依汉室,作《王命论》感化之,未能如愿。后至凉州,为割据西北大将军窦融从事,劝其支持光武帝。
东汉初,举茂才,任徐县令,因病免官。班彪学博才高,专力从事于史学著作。写成《后传》60余篇。为后世所重。
其子班固修成《汉书》,史料多依班彪,实际上是他修史工作的继续。其女班昭等又补充固所未及完成者。
人物评价:班彪投靠刘秀,撰写《后传》,鼓吹“王命”,促进统一。政治上是识世务者,思想上是正统论者。
主要作品:对时政建议,史学,文学等。《北征赋》很有名。
班固(公元32——92),东汉大臣,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23岁父死后归乡里。潜心学习研究,力求精善。公元62年被人诬告私改作国史,下狱。其弟班超辩明其冤,出狱后为兰台令史。奉命与他人共撰成《世祖本纪》。后决心写《汉书》。章帝时,撰成《白虎通德论》。汉和帝永元元年(89),随窦宪出击匈奴,永元四年,窦宪失势自杀,他受牵连免官,被捕,死于狱中。
班固一生著作颇丰。作为史学家,修撰《汉书》是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作为经学理论家,所编《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将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人物评价:史之良,首推迁,固。党附窦氏,始至杀身。
班超(32——102)年,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时间里,收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的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候。
永元十四年(102)抵达洛阳后,不久病逝。
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均与其相关。《全后汉文》收录班超五篇作品。
班昭(约公元49——120),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昭博学高才,十四岁嫁给曹世叔为妻。完成班固未竟的《汉书》。汉和帝即位后,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为老师,号“大家”。邓太后临朝后,她曾参与政事。
班昭作品存世七篇,《东征赋》和《女诫》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三,总结:1一家两代人,出四名大家,世所罕见。
2,出身豪门,儒学大家有利于成功。
3,豪门世族因为有人脉,财力即使身处乱世也能传承下去。治世时会有大作为。
4,事业父业子续,兄业妹续;危难灾祸遇重大事情,弟及妹仗义直言,挺身而出。无不与良好的家教和学习见识有关。
5,当然自身努力也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