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她发誓终身不嫁,却被人苦追13年,40岁收获婚姻,12年后守寡余生

在那个女性地位尚且不高的民国时期,张默君算得上是一位幸运的女性。

她从小就是乡人眼里的“神童”;她曾与巾帼英雄秋瑾成为至交;她当过校长,办过报刊。同时她还是一位才女作家,是民国四大女诗人之一。

或许在她82年的漫长人生里的唯一遗憾就是她的爱情来的太晚,却又走的太早了。

她发誓终身不嫁,却被人苦追13年,40岁收获婚姻,12年后守寡余生

图 | 张默君

1883年,张默君出生于湖南的一户书香门第。张家当时的条件好,张默君很早就开启了学习之路。她2岁识字,3岁读诗书,4岁作联语,6岁进私塾,经史子集倒背如流。

正因为从小就接受知识的洗礼,8岁的张默君不愿意和姐姐一样缠足。她在大人面前畅谈放足理由,说得他们无言以对。

后来父亲张通典赞助美国牧师在上海发起“天足会”,把会章和劝告文件寄到家中。张默君得知此事,特意请求母亲出钱增印10万份,好让更多的人看到,劝说更多女性放足。

当时有个秀才听到是张默君在鼓励女性放足,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歌用来嘲讽她:“湘乡县,堂堂张,截观音,赫赫威灵扬。”

年仅8岁的张默君可不是吃素的,她当即提笔“回敬”了一首《天足吟》:悲悯人天动百神,看从苦海起沉沦。秉彝毕竟同攸好,还尔庄严自在身。这件事让当地人惊讶不已,认为张默君将来必定会有大作为。

不出所料,张默君日后的所作所为的确没有令人失望。1901年,张默君刚刚成年,却同时拥有老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她一边在金陵养正女校教授小文史伦理课程,一边在南京汇文女校学英文。在当时来说可谓之罕见。

除了在学习上身先士卒,张默君还时刻准备着替国家奋不顾身。1906年,张默君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救国队伍中的一员。

在那些仁人志士当中,张默君和秋瑾最是投缘,之后成为至交。每每谈到“兴女权,启民德”,两人就激动不已。

虽然她们都有幸从迷雾中走出来,却依然有千千万万女性置身黑暗中。她们要做的就是拯救更多女性于水火之中。

不幸的是,秋瑾作为张默君的战友、知己,太快就离开了张默君。那时张默君还在学校读书,而秋瑾在就义之前也曾经去学校找过她,偏偏她有事外出了。

不久后,张默君就得知秋瑾牺牲的消息,张默君犹如晴天霹雳一般,痛哭道:“与姐不遇而免于难,而既甘死如饴,未克成仁为憾。”

一夜之间痛失挚友,张默君的心都碎了。她忍痛读完了秋瑾的绝笔书《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似乎重新找到了自己前进的动力。她决定把心情整理好,继续把秋瑾未完成的事情做好。

她发誓终身不嫁,却被人苦追13年,40岁收获婚姻,12年后守寡余生

图 | 挚友秋瑾

1907年,张默君以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毕业于上海物本女校。一毕业,她就收到了来自江苏省立启明女校的聘书。自此,张默君就开始专心办教育。

之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张默君果然在教育界闯出了一片天。她在学校大搞风气整顿,改善学校的管理,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同时,张默君还设立了十多所小学,真正实现了她教育救国的理想。

可是张默君知道她还需要做更多事情来让这个国家站起来。1912年,她又转身投入到办报上。为了支持爱国人士,张默君创办了《江苏大汉报》。

报刊发表的每一期都有社论,而每一期的社论都是出自张默君之手。不难想象,在张默君笔下的社论该是多么地犀利,简直就是一针见血。

但是张默君觉得办报刊还不够,为了支援当时政府,她又和作家谈社英、思想家汤国梨一同商量着成立“神州女界协济社”,并且为此募捐到5万元。孙中山对她甚是感激,还嘉奖她为“年轻有为女青年”。

在那之后,张默君又成立了“神州女学”。但她的目标并非只做好一间学校,她选择和其他女校合作,一起为教育界创造更多的可能。

这一做法在当时来说算是很少见的,就连后来访华的欧美妇女联合会会长嘉德夫人也对张默君大加赞赏,并说“将来女子参政之成就,必以中华最为完美。”与其说这是对张默君一人的称赞,不如说是张默君令外国人改变了对中国女性的看法。

从《听涛室人物谭》中也可以证明张默君所创办的“神州女学”有多大的贡献。书中提到:“默君倒是切实做事,不曾哗众取宠的。她致力神州女校15年,毕业学生上千人。”

因为张默君的出彩表现,她在1918年受到教育部的派遣去欧美考察女子教育。经过一系列的考察,张默君把考察中的收获写成了《欧美教育考察录》。

当然,张默君写一本考察录并不是为了“交差”,而是在为后来的实践做准备。回国后,她任职江苏省立一师的校长。张默君把考察中的想法转化为现实,这一次她想要大胆创新,为中国的教育打造一番新的模样。

张默君打破先例,首先创立了学校图书馆,设立了各科实验室。与此同时,还在学校推行“家事教育”,增设了医药学、护理学、烹饪学等许多前所未有的学科。

基于张默君对教育界的贡献,1932年,张默君成为中国第一位典试女委员。在她上任的第一年里,全国考试被录取的共有103人,却没有一位女性。张默君深感遗憾。

此时,典试委员会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召开了一个特别会议,内容是增改《考试法规》,目的是“优待女性”,降低女性的录取分数。张默君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这个决议。并称:男女应该平等。

直至两年后,在全国的第二次考试的结果公告上出现了两名女性的名字,张默君兴奋地挥笔题诗,写下:“一日声明四海知,千秋旷典重明时;秉彝毕竟同攸美,漫说男儿胜女儿。”

仔细想想,如果当年张默君没有极力反对那看似是优待女性的决议,想必如今女性上榜也会被许多人看作是因为降低分数,女性才能榜上有名。那样的话,无疑是对女性更大的侮辱。

她发誓终身不嫁,却被人苦追13年,40岁收获婚姻,12年后守寡余生

要是说张默君的事业耽误了她的终身大事,那也不能算是正确。其实她不是因为事业而晚婚,只是命运和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让她等了十几年才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早在张默君20多岁的时候,她就已经心系好友蒋作宾了。她不像其他女孩那样扭扭捏捏地不敢说,而是直接把蒋作宾带到家里见她父母。

谁曾想,张默君这个大胆的行为却是“自己挖坑自己跳”。她怎么会想到蒋作宾竟会与三妹张淑嘉一见钟情,自此就没有自己什么事了。

母亲并不知道张默君钟情于蒋作宾,以为他只是张默君带回来的一位朋友。而且母亲又看到张淑嘉与蒋作宾情投意合,就阴差阳错地同意了张淑嘉和蒋作宾在一起。

张默君受到很大的打击,一边是自己的挚爱,一边是自己的姐妹。她怎么也想不通为何结局会是这样。此后,张默君就发誓终身不嫁。

要说张默君为何要提出“独身主义”,也许是出于这件事留下的阴影,也许是曾经那个倔强要强的她不容许自己再次陷入如此境地。

她发誓终身不嫁,却被人苦追13年,40岁收获婚姻,12年后守寡余生

图 | 邵元冲

其实张默君不缺人追,只是在蒋作宾一事过后,她就果断提出从此不婚,这也让许多喜欢她的男子望而却步。

然而真爱是不会轻易放弃的,那些放弃的人,与其说是不敢,不如说是不爱。

当时就有一位“勇士”对张默君展开了热烈的追求。这位“勇士”比她小七岁,却是唯一一个成功追到张默君的人,他就是后来张默君的丈夫邵元冲。

别看邵元冲比张默君小七岁,当时他也是一位年少有为的青年。但张默君始终没有把他当回事,而是故意提出三个条件:文要掌官印;武要做将军;必须是留学生。

原本张默君提出这三个条件只是为了让邵元冲知难而退,万万没想到他会为了她的一句话就开始了十几年的努力。

邵元冲为此留学八年,先后就读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期间也曾有同学问到他的婚姻大事,他只说了句:“非张默君不娶。”

她发誓终身不嫁,却被人苦追13年,40岁收获婚姻,12年后守寡余生

学成归国后,邵元冲把握时机,在1924年成为粤军总司令部少将秘书长。这时,邵元冲已经达到了张默君提出的三个要求,下一步就是想着如何联系张默君。

邵元冲一时之间没了主意,就向好友黄季陆寻求帮助。黄季陆让他把自己的新作品《美国劳工状况》直接寄给张默君,并说:“她接到这本书,一无反应就作罢了;如果有了回音,则事尚可。”

令邵元冲惊喜的是,张默君回了他一封信,写道:“自丙辰(1916年)别翼如八载,彼此音尘断绝,昨忽得自美归后一书,滕以近制,极道离怀别苦,感而有作,时甲子秋孟也。放眼苍茫万劫余,八年得一故人书,天荒地老伤心语,忍死须臾傥为予。”

邵元冲知道张默君还没有嫁人,又开始给她写信,在信中表示:“留欧美八载,昔不得默君书,民十三年归国,佐总理粤东,致默君长函及近著,获诗大喜,次韵六章。”

一来一往,张默君最终被邵元冲的真诚打动了,决定为了他放弃独身誓言。两人于1924年步入婚姻殿堂。

她发誓终身不嫁,却被人苦追13年,40岁收获婚姻,12年后守寡余生

整整13年,邵元冲终于得到了张默君的心,而张默君真的很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个愿意花十几年去治愈她的心的人。

尽管张默君此时已经40岁了,但在邵元冲的心里,张默君永远是最美的模样。在结婚那一夜,邵元冲深情地作了一首诗:“昔日女牛愁永隔,今朝鸾凤喜双飞。洞房春色知何限,惭愧寒筠倚紫徽。”他还表示“明朝鸾镜下,应许埽双眉”,专门取别号“守默”,用来表达此生不负之意。

可见,在真爱面前哪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年龄也压根不是问题。只要两人相爱,那些在一起的时光就是最灿烂夺目的。

她发誓终身不嫁,却被人苦追13年,40岁收获婚姻,12年后守寡余生

只可惜好景不长,张默君和邵元冲十几年的婚姻在一声枪响中戛然而止。1936年,邵元冲接到通知去往西安,却不料战事爆发。他在跳窗逃命的途中中了流弹,最终不治身亡。

张默君听到丈夫邵元冲的死讯,万念俱灰,绝望地写下了一首悼亡诗:我今消瘦胜梅清,起舞吴钩作怒鸣。傥问华郎何所似,三年泪雨不曾晴。

邵元冲离开后不久,张默君就带着孩子回到湘乡过起了隐居生活,从此自称“邵寡妇”。

她发誓终身不嫁,却被人苦追13年,40岁收获婚姻,12年后守寡余生

1965年,张默君因病去世,享年82岁。这位巾帼佳人曾经有万千璀璨的瞬间,如今她的生命已落下帷幕。

即便张默君不在了,但是她为之付出一生的事业对于当下也有很大的意义。不得不说,张默君在女性教育方面做了许多事。如果不是她,恐怕女学要想推进还需要推迟数十年。

张默君不甘于旧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无论是缠足,还是上学,无论是婚姻,还是事业。这一切都不是冲动,重要的是她有反抗的勇气和能力,而这两者恰恰是多数人所没有的。

文 | 南惜

图片参考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