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女性地位尚且不高的民國時期,張默君算得上是一位幸運的女性。
她從小就是鄉人眼裡的“神童”;她曾與巾帼英雄秋瑾成為至交;她當過校長,辦過報刊。同時她還是一位才女作家,是民國四大女詩人之一。
或許在她82年的漫長人生裡的唯一遺憾就是她的愛情來的太晚,卻又走的太早了。

圖 | 張默君
一
1883年,張默君出生于湖南的一戶書香門第。張家當時的條件好,張默君很早就開啟了學習之路。她2歲識字,3歲讀詩書,4歲作聯語,6歲進私塾,經史子集倒背如流。
正因為從小就接受知識的洗禮,8歲的張默君不願意和姐姐一樣纏足。她在大人面前暢談放足理由,說得他們無言以對。
後來父親張通典贊助美國牧師在上海發起“天足會”,把會章和勸告檔案寄到家中。張默君得知此事,特意請求母親出錢增印10萬份,好讓更多的人看到,勸說更多女性放足。
當時有個秀才聽到是張默君在鼓勵女性放足,還專門寫了一首詩歌用來嘲諷她:“湘鄉縣,堂堂張,截觀音,赫赫威靈揚。”
年僅8歲的張默君可不是吃素的,她當即提筆“回敬”了一首《天足吟》:悲憫人天動百神,看從苦海起沉淪。秉彜畢竟同攸好,還爾莊嚴自在身。這件事讓當地人驚訝不已,認為張默君将來必定會有大作為。
不出所料,張默君日後的所作所為的确沒有令人失望。1901年,張默君剛剛成年,卻同時擁有老師和學生的雙重身份。她一邊在金陵養正女校教授小文史倫理課程,一邊在南京彙文女校學英文。在當時來說可謂之罕見。
除了在學習上身先士卒,張默君還時刻準備着替國家奮不顧身。1906年,張默君加入“中國同盟會”,成為救國隊伍中的一員。
在那些仁人志士當中,張默君和秋瑾最是投緣,之後成為至交。每每談到“興女權,啟民德”,兩人就激動不已。
雖然她們都有幸從迷霧中走出來,卻依然有千千萬萬女性置身黑暗中。她們要做的就是拯救更多女性于水火之中。
不幸的是,秋瑾作為張默君的戰友、知己,太快就離開了張默君。那時張默君還在學校讀書,而秋瑾在就義之前也曾經去學校找過她,偏偏她有事外出了。
不久後,張默君就得知秋瑾犧牲的消息,張默君猶如晴天霹靂一般,痛哭道:“與姐不遇而免于難,而既甘死如饴,未克成仁為憾。”
一夜之間痛失摯友,張默君的心都碎了。她忍痛讀完了秋瑾的絕筆書《雖死猶生,犧牲盡我責任》,似乎重新找到了自己前進的動力。她決定把心情整理好,繼續把秋瑾未完成的事情做好。
圖 | 摯友秋瑾
二
1907年,張默君以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績畢業于上海物本女校。一畢業,她就收到了來自江蘇省立啟明女校的聘書。自此,張默君就開始專心辦教育。
之後的短短幾年時間裡,張默君果然在教育界闖出了一片天。她在學校大搞風氣整頓,改善學校的管理,提高師生的整體素質。同時,張默君還設立了十多所國小,真正實作了她教育救國的理想。
可是張默君知道她還需要做更多事情來讓這個國家站起來。1912年,她又轉身投入到辦報上。為了支援愛國人士,張默君創辦了《江蘇大漢報》。
報刊發表的每一期都有社論,而每一期的社論都是出自張默君之手。不難想象,在張默君筆下的社論該是多麼地犀利,簡直就是一針見血。
但是張默君覺得辦報刊還不夠,為了支援當時政府,她又和作家談社英、思想家湯國梨一同商量着成立“神州女界協濟社”,并且為此募捐到5萬元。孫中山對她甚是感激,還嘉獎她為“年輕有為女青年”。
在那之後,張默君又成立了“神州女學”。但她的目标并非隻做好一間學校,她選擇和其他女校合作,一起為教育界創造更多的可能。
這一做法在當時來說算是很少見的,就連後來訪華的歐美婦女聯合會會長嘉德夫人也對張默君大加贊賞,并說“将來女子參政之成就,必以中華最為完美。”與其說這是對張默君一人的稱贊,不如說是張默君令外國人改變了對中國女性的看法。
從《聽濤室人物譚》中也可以證明張默君所創辦的“神州女學”有多大的貢獻。書中提到:“默君倒是切實做事,不曾嘩衆取寵的。她緻力神州女校15年,畢業學生上千人。”
因為張默君的出彩表現,她在1918年受到教育部的派遣去歐美考察女子教育。經過一系列的考察,張默君把考察中的收獲寫成了《歐美教育考察錄》。
當然,張默君寫一本考察錄并不是為了“交差”,而是在為後來的實踐做準備。回國後,她任職江蘇省立一師的校長。張默君把考察中的想法轉化為現實,這一次她想要大膽創新,為中國的教育打造一番新的模樣。
張默君打破先例,首先創立了學校圖書館,設立了各科實驗室。與此同時,還在學校推行“家事教育”,增設了醫藥學、護理學、烹饪學等許多前所未有的學科。
基于張默君對教育界的貢獻,1932年,張默君成為中國第一位典試女委員。在她上任的第一年裡,全國考試被錄取的共有103人,卻沒有一位女性。張默君深感遺憾。
此時,典試委員會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于是召開了一個特别會議,内容是增改《考試法規》,目的是“優待女性”,降低女性的錄取分數。張默君第一個站出來反對這個決議。并稱:男女應該平等。
直至兩年後,在全國的第二次考試的結果公告上出現了兩名女性的名字,張默君興奮地揮筆題詩,寫下:“一日聲明四海知,千秋曠典重明時;秉彜畢竟同攸美,漫說男兒勝女兒。”
仔細想想,如果當年張默君沒有極力反對那看似是優待女性的決議,想必如今女性上榜也會被許多人看作是因為降低分數,女性才能榜上有名。那樣的話,無疑是對女性更大的侮辱。
三
要是說張默君的事業耽誤了她的終身大事,那也不能算是正确。其實她不是因為事業而晚婚,隻是命運和她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讓她等了十幾年才收獲了自己的愛情。
早在張默君20多歲的時候,她就已經心系好友蔣作賓了。她不像其他女孩那樣扭扭捏捏地不敢說,而是直接把蔣作賓帶到家裡見她父母。
誰曾想,張默君這個大膽的行為卻是“自己挖坑自己跳”。她怎麼會想到蔣作賓竟會與三妹張淑嘉一見鐘情,自此就沒有自己什麼事了。
母親并不知道張默君鐘情于蔣作賓,以為他隻是張默君帶回來的一位朋友。而且母親又看到張淑嘉與蔣作賓情投意合,就陰差陽錯地同意了張淑嘉和蔣作賓在一起。
張默君受到很大的打擊,一邊是自己的摯愛,一邊是自己的姐妹。她怎麼也想不通為何結局會是這樣。此後,張默君就發誓終身不嫁。
要說張默君為何要提出“獨身主義”,也許是出于這件事留下的陰影,也許是曾經那個倔強要強的她不容許自己再次陷入如此境地。
圖 | 邵元沖
四
其實張默君不缺人追,隻是在蔣作賓一事過後,她就果斷提出從此不婚,這也讓許多喜歡她的男子望而卻步。
然而真愛是不會輕易放棄的,那些放棄的人,與其說是不敢,不如說是不愛。
當時就有一位“勇士”對張默君展開了熱烈的追求。這位“勇士”比她小七歲,卻是唯一一個成功追到張默君的人,他就是後來張默君的丈夫邵元沖。
别看邵元沖比張默君小七歲,當時他也是一位年少有為的青年。但張默君始終沒有把他當回事,而是故意提出三個條件:文要掌官印;武要做将軍;必須是留學生。
原本張默君提出這三個條件隻是為了讓邵元沖知難而退,萬萬沒想到他會為了她的一句話就開始了十幾年的努力。
邵元沖為此留學八年,先後就讀于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期間也曾有同學問到他的婚姻大事,他隻說了句:“非張默君不娶。”
學成歸國後,邵元沖把握時機,在1924年成為粵軍總司令部少将秘書長。這時,邵元沖已經達到了張默君提出的三個要求,下一步就是想着如何聯系張默君。
邵元沖一時之間沒了主意,就向好友黃季陸尋求幫助。黃季陸讓他把自己的新作品《美國勞工狀況》直接寄給張默君,并說:“她接到這本書,一無反應就作罷了;如果有了回音,則事尚可。”
令邵元沖驚喜的是,張默君回了他一封信,寫道:“自丙辰(1916年)别翼如八載,彼此音塵斷絕,昨忽得自美歸後一書,滕以近制,極道離懷别苦,感而有作,時甲子秋孟也。放眼蒼茫萬劫餘,八年得一故人書,天荒地老傷心語,忍死須臾傥為予。”
邵元沖知道張默君還沒有嫁人,又開始給她寫信,在信中表示:“留歐美八載,昔不得默君書,民十三年歸國,佐總理粵東,緻默君長函及近著,獲詩大喜,次韻六章。”
一來一往,張默君最終被邵元沖的真誠打動了,決定為了他放棄獨身誓言。兩人于1924年步入婚姻殿堂。
整整13年,邵元沖終于得到了張默君的心,而張默君真的很幸運遇到了這樣一個願意花十幾年去治愈她的心的人。
盡管張默君此時已經40歲了,但在邵元沖的心裡,張默君永遠是最美的模樣。在結婚那一夜,邵元沖深情地作了一首詩:“昔日女牛愁永隔,今朝鸾鳳喜雙飛。洞房春色知何限,慚愧寒筠倚紫徽。”他還表示“明朝鸾鏡下,應許埽雙眉”,專門取别号“守默”,用來表達此生不負之意。
可見,在真愛面前哪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年齡也壓根不是問題。隻要兩人相愛,那些在一起的時光就是最燦爛奪目的。
五
隻可惜好景不長,張默君和邵元沖十幾年的婚姻在一聲槍響中戛然而止。1936年,邵元沖接到通知去往西安,卻不料戰事爆發。他在跳窗逃命的途中中了流彈,最終不治身亡。
張默君聽到丈夫邵元沖的死訊,萬念俱灰,絕望地寫下了一首悼亡詩:我今消瘦勝梅清,起舞吳鈎作怒鳴。傥問華郎何所似,三年淚雨不曾晴。
邵元沖離開後不久,張默君就帶着孩子回到湘鄉過起了隐居生活,從此自稱“邵寡婦”。
1965年,張默君因病去世,享年82歲。這位巾帼佳人曾經有萬千璀璨的瞬間,如今她的生命已落下帷幕。
即便張默君不在了,但是她為之付出一生的事業對于當下也有很大的意義。不得不說,張默君在女性教育方面做了許多事。如果不是她,恐怕女學要想推進還需要推遲數十年。
張默君不甘于舊時社會對女性的束縛,無論是纏足,還是上學,無論是婚姻,還是事業。這一切都不是沖動,重要的是她有反抗的勇氣和能力,而這兩者恰恰是多數人所沒有的。
文 | 南惜
圖檔參考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