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别跟我讲道理,道理我都懂。是啊你啥都懂,但是要《学以致用》

—蓝中清

任何人的学习、提升都是为了自己变得更强,以适应时代变迁的洗礼,用自勉的话说来,"打铁还需自身硬"。

不论是"形而上学"或是"形而下学",无非是思考、努力的方向问题。上级须知人善用,下级提升自己擅长的领域,二者相互补充,形成最佳的化学反应。让一个集体,让每个人各司其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上级在全面也是对某个人擅长的领域知晓,更是对上级自身的领域知晓。他也只会他会的,提升的方向还是自己要努力。皆下文字,盖除"人情世故"之外言论,本人并不支持一味地会做事,或者是会做人,这是个人观点,无需多言。

事有两极,一是上限,一是下限。在这里,我应用刘劭的"十二大家"流业之分,或是品类。时至今日,有的可在源上向下延伸,有的可在字义上理解相似。

盖人流之业十有二焉:有清节家,有法家,有术家,有国体,有器能,有臧否,有伎俩,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学,有口辨,有雄杰。

至于为何形成诸多大家,刘晟有云:"性既不同,染习又异,枝流条别,各有志业。"

各家各意。

清节家,品德节操行为堪为世人楷模之人。

法家,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君主专制,运用术势,严刑厉法;思想上主张禁断百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术家,善于运用奇谋妙策之人。也可理解为"智虑无方",不按一定常规灵活地运用智谋。

国体,兼备清节家、法家、术家三者素质才能的国家栋梁人才。

器能,在德、法、术三方面略次于国体的人才。

臧否,褒贬,评论。指具备清节家的品德,但心胸不宽,喜欢褒贬人物,评论是非的人。

伎俩,指虽然不能为国家制定长远的政策和策略,但有执行政策和策略技巧的人。

智意,善于权变、深谙谋略、机智灵活的人。

儒学,传授儒家学说的人。

口辨,能言善辩之人。

雄杰,有胆有勇谋略过人之人。

"十二大家"肯定会有人质疑、自行理解,也有会正确的提出问题,也会有人对号入座。有的或许在解释中,就会想成为某一类"大家"而努力靠近吧。

我用我的肤浅认知,也试想着对号入座,当然"十二大家",有的貌似"一人多家",那能人就是这么厉害。有的是演变角色,比方说"儒学",像今天的什么呢?

"十二大家",我个人匹配,和大家分享一下。几千年文化,我愿略举一二,多为正史记载为准。实际上现今信息发达,不胜枚举,各业不同,以个人心中理解为准。

清节家,老子、墨子(德、行表里如一、有自己学说)。

法家,商鞅、韩非。(确定发展方向的思想、律法,例如科技兴国就是)

术家,姜子牙。(通达百家服务于国家治理)

国体,霍去病、辛弃疾。(文能治国,武能安邦)

器能,和珅、李鸿章。(个人认为虽能权倾朝野,但多无建树)

臧否,纪晓岚。(个人认为多为针砭时政之人,敢言之人)

伎俩,岳飞。(个人理解多为能征善战,将才)

智意,秦桧,李鸿章。(位极人臣,私欲过重)

文章,苏轼、徐悲鸿。(文画难易相通)

儒学,孔子、孟子。(为管理国家社会而学说)

口辨,诸葛亮。(必是知晓博达之人、口才犀利)

雄杰,文天祥、林则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今天在我们所掌握的信息里,也有很多很多人物可以匹配,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不妨为自己在各行各业中假定楷模,为之努力。文中提到的人物和思想毕竟是站在很高的制高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

各个流业,均有利弊,有的直戳软肋,这是辩证的,不可避免的。

今篇及止,下文再会。

[动动手指关注点赞]·[批评指正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