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别跟我講道理,道理我都懂。是啊你啥都懂,但是要《學以緻用》

—藍中清

任何人的學習、提升都是為了自己變得更強,以适應時代變遷的洗禮,用自勉的話說來,"打鐵還需自身硬"。

不論是"形而上學"或是"形而下學",無非是思考、努力的方向問題。上級須知人善用,下級提升自己擅長的領域,二者互相補充,形成最佳的化學反應。讓一個集體,讓每個人各司其職。"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上級在全面也是對某個人擅長的領域知曉,更是對上級自身的領域知曉。他也隻會他會的,提升的方向還是自己要努力。皆下文字,蓋除"人情世故"之外言論,本人并不支援一味地會做事,或者是會做人,這是個人觀點,無需多言。

事有兩極,一是上限,一是下限。在這裡,我應用劉劭的"十二大家"流業之分,或是品類。時至今日,有的可在源上向下延伸,有的可在字義上了解相似。

蓋人流之業十有二焉:有清節家,有法家,有術家,有國體,有器能,有臧否,有伎倆,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學,有口辨,有雄傑。

至于為何形成諸多大家,劉晟有雲:"性既不同,染習又異,枝流條别,各有志業。"

各家各意。

清節家,品德節操行為堪為世人楷模之人。

法家,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學派。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君主專制,運用術勢,嚴刑厲法;思想上主張禁斷百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術家,善于運用奇謀妙策之人。也可了解為"智慮無方",不按一定正常靈活地運用智謀。

國體,兼備清節家、法家、術家三者素質才能的國家棟梁人才。

器能,在德、法、術三方面略次于國體的人才。

臧否,褒貶,評論。指具備清節家的品德,但心胸不寬,喜歡褒貶人物,評論是非的人。

伎倆,指雖然不能為國家制定長遠的政策和政策,但有執行政策和政策技巧的人。

智意,善于權變、深谙謀略、機智靈活的人。

儒學,傳授儒家學說的人。

口辨,能言善辯之人。

雄傑,有膽有勇謀略過人之人。

"十二大家"肯定會有人質疑、自行了解,也有會正确的提出問題,也會有人對号入座。有的或許在解釋中,就會想成為某一類"大家"而努力靠近吧。

我用我的膚淺認知,也試想着對号入座,當然"十二大家",有的貌似"一人多家",那能人就是這麼厲害。有的是演變角色,比方說"儒學",像今天的什麼呢?

"十二大家",我個人比對,和大家分享一下。幾千年文化,我願略舉一二,多為正史記載為準。實際上現今資訊發達,不勝枚舉,各業不同,以個人心中了解為準。

清節家,老子、墨子(德、行表裡如一、有自己學說)。

法家,商鞅、韓非。(确定發展方向的思想、律法,例如科技興國就是)

術家,姜子牙。(通達百家服務于國家治理)

國體,霍去病、辛棄疾。(文能治國,武能安邦)

器能,和珅、李鴻章。(個人認為雖能權傾朝野,但多無建樹)

臧否,紀曉岚。(個人認為多為針砭時政之人,敢言之人)

伎倆,嶽飛。(個人了解多為能征善戰,将才)

智意,秦桧,李鴻章。(位極人臣,私欲過重)

文章,蘇轼、徐悲鴻。(文畫難易相通)

儒學,孔子、孟子。(為管理國家社會而學說)

口辨,諸葛亮。(必是知曉博達之人、口才犀利)

雄傑,文天祥、林則徐。(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今天在我們所掌握的資訊裡,也有很多很多人物可以比對,都是各行各業的佼佼者,不妨為自己在各行各業中假定楷模,為之努力。文中提到的人物和思想畢竟是站在很高的制高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我們要一步一個腳印。

各個流業,均有利弊,有的直戳軟肋,這是辯證的,不可避免的。

今篇及止,下文再會。

[動動手指關注點贊]·[批評指正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