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宫玉珍:曾国轩能大做文章,因为明白了这个道理

作者:正和岛

作者:宫玉珍 BiMBA商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学术主任

资料来源:郑和岛决定参考2021年8月

宫玉珍:曾国轩能大做文章,因为明白了这个道理

01、曾国轩:"立德、李公、李岩"三仙

中国人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李公、李岩"三仙。曾国轩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实现"三仙"的人物之一。

所谓"盖子",就是道德的提升和道德的成熟。中国人说"健体、家庭、治理、世界",在中国人看来,"健体"是"家庭、治理国家、世界"的前提。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先决条件。

曾国轩的一生以"圣人"为己有追求。所谓"圣人",就是道德成熟、道德完美的人。他的座右铭是"不是为了圣人,而是为了野兽"。程胜贤的理念,让他一生在追求卓越,不折不扣于自我,他的"工作,说话"就是基于此。

在他的身体里,充分体现了一个人的美德和品格的修行,对一个人的领导成长至关重要。

所谓"工作",就是打造事业。曾国轩所做的最大事情就是镇压太平起义,挽救清朝的命运。从政治角度来看,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有不同的看法,但所有人都会承认,这样做是非常困难的。

曾国轩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是第一团演习,即民兵、地方武装,不是国家的正规军,不能得到国家资源的支持。一支手持鸡力扫盲部队,率领一支非正式的地方武装力量,实际上完成了正规军尚未完成的事业。

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他把湘军从一群基层初创的"U-Hu",带入了时代最有凝聚力、斗志最强的力量。

曾国轩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没有学过军,自己的指挥能力也不明智,但他有很强的,就是用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好人都愿意为他工作,他的手下造就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让你的直接下属心甘情愿地跟随你,这本身就是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的艺术实际上是使用人的艺术。曾国轩对人、就业、教育、留学的了解,也是当今管理者极为关注的话题。

而且,曾国轩毕竟只是一个大臣,他不是皇帝。如果他想做任何事情,他必须首先处理法院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与法院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下属的关系等等。

在任何一种领导情况下,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是把事情做好的前提。曾国轩在这方面确实有人,所以他能让事情发生是有道理的。这就是"工作"。

有些人性格很好,有些人做事很好,但不会说话。曾国轩还有第三篇文章,就是"说出来"。

所谓"说",就是能够提出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曾国轩是一个懂得中国文化的人,但最主要的是他有非常丰富的管理实践,他的人生就是带兵、打仗、当官。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人;

所以他对人性和组织的理解远远超出了一般人。他也非常善于总结,经常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管理放在心上,总结一句话、一段话、一对,与自己的朋友、下属和家人分享。他说的话往往很受欢迎,但很深刻。有时他说的是一个词,但如果你理解它并很好地使用它,你将终生受益。

李鸿章对曾国轩的"一字教诲"会很佩服,他曾经说过:"古人说一句话可以做一辈子,真的有道理!"古人说一句话可以一辈子遵循,确实有这样一个道理!"

宫玉珍:曾国轩能大做文章,因为明白了这个道理

梁启超也说:"他说的,言出才有经验,又踏实,所以其亲切有品位,目前使用我的同行,非唐宋之后儒家一方也能接住。"他说的话,都是从经验出发,符合现实,如此善良和品位,能使我们受益匪浅,不是以后唐宋儒家可以比拟的。

的确,曾国轩总结出来的往往很耐人寻味,而且对于管理者来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正如他总结的那样:

人生三怕:"惧怕天,怕言语,怕父";

天道三大禁忌:"天禁忌聪明、天禁忌、天禁忌";

人生三乐:"读金石之声,飘远,一乐亦;

四败官:"败坏之下的惰性;

为人所知:"懂生活,懂礼貌,懂得言辞,懂得仁慈";

治愈五到:"身体到,心到,脚到,手到嘴到";

教体六法:"尊重、宽恕、真诚、安静、勤奋、奔跑";

"勤劳、节俭、公正、明、忠诚、宽恕、谦卑、浑"等等。

包括他的著作对,如"世界不容易打破局面,世界有闲置的光影","好人半自苦,莫图会受益;浅滩,即永远不忘地狱,坦诚相待,虽然逆境也是开明的","战争不着急,先求稳定,二求变;

所有这些等等都可以被解读为领导者的座右铭。这是曾国轩为未来人生留下的最宝贵的管理财富。

02、一生三变:曾国轩领导力成长轨迹

然而,曾的领导从一开始就没有达到成熟。曾国轩的朋友欧阳朝雄曾说过,曾国轩的成长,经历了"一生三变":

做北京官员时以成珠为归来,换了一番军事,为沈汉、先丰八年再到黄老生活。

程竺,即程炜、程炜兄弟和朱炜,是理学大师;沈涵,即沈不伤害,韩非子是法人家庭的代表;黄老,也就是黄帝和老子,是道士的名字。

欧阳朝雄的话,很好的一点说明曾国轩的领导从"儒家"到"法则"再到"道"——其实就是从理想到现实再到成熟的螺旋式成长轨迹。

曾国轩是北京的一名官员,信奉科学,把科学作为自己的修炼之道。在今天的我们看来,科学在他人生的方向和事业的追求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为什么选择科学?学习佛陀就是成佛,修道士就是成为仙女,用第二门课的话说,科学就是"学会当圣人"。

因此,曾国轩的人生就是为了自己的个人目标和追求而"做圣人"。这就像一个男人许下一个大愿望,一定要当圣人。学习成为圣人是他人生的基本动力。没有贤者的追击,就没有后来的曾国轩。

科学对他也有影响,那就是"守护者",捍卫孔子的道教,捍卫孔子的价值体系。真正的儒家思想会有很强的责任感、责任感,孔子从道家意识开始就有了传递,即所谓的"人民的生活在哪里,圣贤如何传播"。相信太平天国的正是天主教会,而天主教会则在对抗孔子的文化地位,到处都是在寺庙里烧洞,在诗书上烧。

孔子在中国读者心目中是"万物之主",太平天国的修行无疑激起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强烈仇恨。他们认为太平天国想要摧毁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孔萌在九泉下哭泣,所以一定是太平天国压制。

曾国轩的聪明之处在哪里?他出来镇压起义,打旗不是简单的保皇派,而是"守护者",让湘军和太平军之间的战争,从军事和政治层面,到文化和价值观的层面,变成了一场价值观的决斗,而价值观是毋庸置疑的。

这吸引了大量憎恨太平洋王国的读者加入他的团队。这些人有狂热和使命感。这也使湘军被江百利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主义"。深思熟虑,旗帜,深情,有远见。所以今天,湘骏是一个以理念为基础的团队,这也是曾国轩成就的重要因素。这显然是儒家的作用。

在中国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扮演着主体的角色,儒家思想为中国人提供了理想的人格和价值的追求,有很多非常积极的东西。然而,儒家思想有其局限性。

儒家思想最大的局限是什么?你读《论语》,读孟子,读《程珠》是好的,你会发现这些圣贤,反过来,在过去,是在谈论一个问题:伦理。道德原则从来都不是完美的,但现实世界从来都不是完美的。

因此,理想主义的儒家思想,往往太高,却没有根基,"远而广",做不到东西。

曾国轩在北京作为北京官员,说到仁慈的道德可以做高官,但出兵,我们必须对付最现实、社会最基层的人,他必须回归现实。这就是"办事,变为沈涵"的原因。

沈涵是一个法学家。法学家和儒家有什么区别?儒家的法理思想实际上是一种颠覆。

当我们阅读所有孩子的管理书籍时,包括每个家庭,我们经常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每个家庭的想法往往是矛盾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人性有不同的理解。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必然会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从而形成不同的管理偏好和管理理念。

儒家思想的最大特点是相信人性的本质是善的,相信人有善的可能性。它强调人性的理想一面。律法人相信人性的邪恶,相信人有利润的本质。它强调人性的现实。

韩飞子曾对儒家思想提出质疑,他说:"舆论变成民意,那就要人富富;非公众舆论的仁慈和工匠小偷也是。人不贵,那么舆论就卖不了;"造车的工匠制造汽车,希望越富有越好,棺材越多,他死得越早越好。

不是作为汽车的道德有多高尚,作为棺材的道德有多糟糕,而是利益决定了他们的不同行为。这个社会本质上是关于利益的。没有"兴趣"这个词,你就无法真正理解人性,你无法给人们基本的动力。

因此,儒家强调"义",法学家强调"利益"。法学家和儒家是有区别的,儒家强调"道德",法学家强调"武力"。

儒家对道德的力量充满信心。所谓"绅士的美德之风,小人物的美德草",哪一边的风,草就会落到哪一边。道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强大的影响力。儒家认为道德就是力量。

法律从来不相信这些东西,法律相信权力,相信力量。如果儒家相信"道德力量",道德就是力量,法律是相反的,相信的是"强强,强威,魏胜德"。法学家认为,权力确实具有使人们屈服和服从的力量,而人类的行为只能通过强制权力来改变,即所谓的"权力是人的面孔,力量是面向人"。在施法者的眼中,除了力量之外,没有什么是真正可以依靠的。

法学家和儒家之间还有另一个区别,那就是儒家强调"和谐",法学家强调"竞争"。

儒家认为人是善良的,因此对良性互动抱有乐观的期望,希望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而法律认为,这个社会的本质是竞争,即弱肉强食。

为什么而战?为利益而战。战斗是什么?依靠力量。

儒家讲道德,法学家讲利益,儒家讲道德,法学家讲力量,儒家讲和谐,法学家讲竞争。

与儒家相比,法学家的特征很冷酷,但很现实。法学家们撕开了儒家思想的所有温暖脉络,让你可以看到人性和社会的另一个维度。

在中国社会,纯学生不能成为东西,学生最大的问题是感情,但不要磨气。纯粹的土匪不可能是一回事,土匪的问题是地气,却没有感情。真正让它发生的是那些脚踏实地的学生。

可以说,法学家们把曾国轩从学生变成了现实世界的管理者。法学家们让曾国轩对人和社会的现实有了清晰的认识。

他仍然有儒家的理想,但他的理想不再是理想化的,不再是理想主义的,而是成为现实中可实现的理想。这对曾国轩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

但法学家有他们自己的局限性。法学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太强,太冷,太霸道,太刻薄,太自以为是。凡事要打,凡事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拼搏,都会不断陷入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陷入敌意与对抗,而这段关系是一团糟的人最终必定会失败的。

曾国轩为什么要在湖南和江西两地带兵,与官廷之间的冲突,以至于到了"国家不能兼容"的地步?律师的坚强、专横、专横、自以为是,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于是他最终被皇帝撤军,被迫回家守卫,跌落到人生的低谷。

人生的挫折曾经让曾志伟深痛绝。他不明白自己明明为什么执着做事,但宫廷里的人都把他排挤了出去,连皇帝都抛弃了他。他陷入了极度的不满之中。

在他状态不好、没有出路的时候,他的朋友欧阳朝雄对他说了一句话:"琦黄可以治好体病,黄老可以治好心脏病。"我一下子把他都吵醒了。

黄琦是中医。黄老是道士。欧阳昭雄的意思是:你身体不好,我可以帮你开一些药,帮你开一些药,帮你治病。但你的问题不在于你的身体,而在于你的心理状态。为什么这些年来你做得这么糟糕?你太专横,太鲁莽,太坚强,太傲慢,太自以为是。你知道,如果你想做某事,你必须首先成为人类。如果你不是一个好人,你就不能做任何事情。

这就像在头上喝酒,让他突然意识到,也许问题不在于别人,而在于他自己。他开始了长达一年的重新思考,终于意识到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都在于他自己。

在后来写给弟弟曾国轩的一封信中,谈到他的旅程,他说:

哥哥在过去几年的自负很大,可以伸展,可行可以隐藏。每次我看到某人,我都不会。既然鼎毅,大遗憾,就是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凡是看到别人都有点一席之地。因此,从中午开始的九年中,它与40岁之前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一个人"自负很大""每次看到别人都不是",他在做什么?专横,强大,尖锐,排他,以自我为中心,专横。

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凡事看人都有几样东西",他在做什么?温柔、谦逊、低调、合作、热情、包容。

让曾国轩"很不一样"的,就是欧阳昭雄所说的"咸风八年再出来,和黄老一起生活"。黄老也是道教徒。

道家和法学家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如果说法学家是对儒家思想的颠覆,那么道家就是对法学家的一种纠正,拉回了法学家的那些极端地位。

道家和法学家的区别在于,法学家强调"公正",道家强调"柔和"。用老子的话说,就是"软赢强",是"天下要软,疾驰天下要强",是"江海之所以能成为山谷之王,用它的好",是"强,弱上"。

道家和法学家的另一个区别是,法学家强调"争议",道家强调"让",即放弃和退却。这是一个很大的争议。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为了不争辩",就是"为了它无可争辩,所以世界不能和争议",是"党不切,廉洁,直而不肆意,轻而不发光",是"知其雄,守其女"。

律師的缺點是欺負和堅強,自我放縱,自以為是。道家的"软""无可争辩",恰恰是为了打破自以为是、自毁林、自力更生、从不以自我为中心的过度。

人们天生以自我为中心,往往把自己放在高处,把别人放在低处,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对别人掉以轻心。这就是人性的本质。领导者是组织的核心,但领导行为的本质是处理"人"与"我"的关系。

过于自负的人不能让别人心甘情愿地跟随和合作。领导行为的失败往往是由于过于自我造成的。领导力的突破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开放"人"、"我"、"整合"人、"我"的过程,也就是走出自我、实现更大自我的过程。

当自我屏障、心态、认知和人们对待他人的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时。它能使人们看得更清楚自己,也更清醒地认识他人,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包容,让更多更好的人愿意用自己,领导才会因此达到真正成熟的状态。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曾国轩提出了一系列人性化的基本原则,如:

"自身优势,要隐藏几点,这是要修炼深;

别人的缺点,要隐瞒几点,这是厚实要抬高的";

"与人争论,而不是到处寻求;

"凡人与我,我们必须看到'平坦';

"工作不必是他们自己的,名字不必是他们自己的";

"工作不孤单,也不要推";

"虚荣心在哪里,当与他人分裂时;

"给自己从人民,善的量";

"对圣人来说,没有一个没有赢过的人,对圣人来说,没有人不被允许也是",等等。

道家的表演是一种包容,是一种开放,是一种冷静,是一种光明,是一种灵活性,是一种弹性,是一种圆融,是一种更高的领导智慧。

03、《半个圣人》:我们误读了曾国轩

欧阳朝雄说,曾国轩"一生三变",其实曾国轩是儒家、法人、道三大精髓的完美结合。他既有儒家的理想和追求,又有法学家的清醒和现实,同时又有道家的成熟和灵活。

曾国轩从未放弃过当圣人的目标,对自己的要求极其严格。但他知道自己会成为一名圣人,但他不能要求其他人和他一起做这件事。

圣人的标准是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作为学生,他可以坐下来说话,但作为管理者,他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人性有其现实的一面,每个人都有现实的追求。

如果说故事的人让曾国轩从学生变成了管理者,那么道士则让曾国轩从管理者成长为真正的领导者。如果儒家思想给了曾国轩理想的追求,法学家给了曾国轩一个现实的眼光,那么道家们就是以成熟的心态对曾国轩。

对于管理者来说,不可能有做事的激情,也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伟大的管理者应该既要有对理想的承诺,又要有明确的现实取向。要在理想中注重现实,在现实中追求理想。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平衡,是曾国轩管理的最大特点。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从纯粹的儒家"圣人之道",会被曾国轩和孔子与王阳明比较,然后认为曾国轩只能算是"半圣人",其实曾国轩最大的误读。

曾国轩当然相信儒家思想,思想以科学为基础,但从未把程竹立的门户当成自己的门户。他了不起的事情是,他很早就意识到,就全球使用而言,仅仅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是不够的。相反,所有儿子的教义都是"有用的学习",有有价值的地方,必须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来结合,供我使用。

例如,他认为摩斯派和道家都是有价值的。他说:"要节俭墨,和老壮人的安详,在修好自己的技能上既要治理人。"墨是墨家,老庄是道家。在曾梵志看来,如果两者能够结合,就能构成修身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完美结合。

他认为巫师也有学习的地方:"如果心能像老壮一样安静,身体能像墨水一样勤俭节约,奇敏可以像管理一样严格,并抱着心不自以为是、偏切、缺乏补充, 那么所有的孩子也可以教,也不能被抛弃。"管家指的是施法者。显然,在曾国轩看来,法学家们重视本文的制度和规范,对于管理者来说非常值得借鉴。

他没有被佛陀排斥。他说,《佛教徒》的世界作品与我的儒家作品是一样的,也不能贬损除银幕以外的所有作品。"佛教哲学也对人民有益。

他甚至将正统派视为异端的儿子的教义描述为孔子的"直言不讳的意思":"圣徒有话要说:积累善行,庆祝,说出他们所说的话;Lile,犯罪管理,仁慈,忠诚,它的话语,什么都没有,安静,无所作为,自力更生,它的不言而喻。我们的员工应该像身体一样沉默,给说话者使用。不言而喻,由演讲者勤奋。到庄子自力更生的方式,到子祇自力更生的方式。是听到这个故事的几位绅士!"

即使在今天,这种开放的心态也是罕见的。

他的管理哲学超越了儒家思想本身的局限,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这也是他最终成功的根本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今天我们还是根据儒家家族的"圣"标准来判断曾国轩,那么很明显,我们并没有真正读过曾国轩。曾国轩早已超越了这个标准的限度。

从今天的管理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理论,解决的其实是实际管理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儒家解决"对与错"问题,法学家解决"利益"问题,道家解决"前进退"问题,士兵解决"输赢"问题,佛教徒解决"生死"问题。

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管理者来说,每个家族的思想不一定是对立的,相反,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可或缺的,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工具箱。

因此,抛开"圣人"或不判断,冷静地从管理者和领导的角度来解读曾国轩。同时,在学习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像曾国轩当年所做的那样,不为一方门户,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吸收不同学派的精髓。

这或许是曾国轩能给当今企业管理者的最大启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