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最美夕阳红」退休不退岗,唱响“夕阳红”——记承德县退休干部刘朴

来源:承德市老干部工作

「最美夕阳红」退休不退岗,唱响“夕阳红”——记承德县退休干部刘朴

刘朴是承德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的退休干部,从事文物工作30多年,中共党员,文博专业高级职称,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年初办了退休手续后,退而不休,发挥“余热”,同时当了三个部门的“志愿者”,继续奋斗在工作一线上。

一是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的志愿者。由于刘朴同志多年从事文物工作,调查研究老区历史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深知了解老区声音、帮助老区发展的意义。退休后,他主动找到老促会领导,要求继续为老区宣传出力。5年多来,他跟随老促会会长走遍全县老区村,深入实际开展调研,在《中国老区建设》《河北老区》《承德日报》《承德县周讯》以及中国老区网等媒体上刊发文章30余篇,其中《当年落后村,今日领头羊》《一个人和一座抗战烈士纪念馆》《王家庄,再没有穷人了》《抗战老兵英雄谱》《承德张氏刺绣,绣出老区一片天》等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2017年下半年,他接受了县老促会编写《承德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的任务,通过深入研究和反复修改,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完成了22万字的文稿,已经上级审核通过,于2019年8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2019年春,他采写的《梨花满路孙家甸》引起了河北省老促会会长王玉梅的重视,称赞说这是切中实际的调研文章。2016年和2019年,他两次被评为全国“老区宣传工作先进个人”。2018年承德县老促会换届时,他被选举为副秘书长。

二是担任县旅游工作志愿者。刘朴同志工作43年,当过老师、文化馆创作员,为文物工作奋斗了30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说,“主业”是搞文物,“副业”是写作和旅游。他的这一“特长”被相关领导看重,还没退休就找他谈:“别到外面去了,帮助搞旅游宣传吧。”于是他就成了一名宣传旅游的志愿者。

承德县地处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外围,境内山奇水秀,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刘朴同志勇挑重任,心甘情愿做旅游宣传“志愿者”。他将掌握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又到全县的旅游景点景区进行实地考察。他白天野外调研,晚上潜心写作、甄选照片、设计封面和插图,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撰写了6万多字的书稿《山清水魅 自然天成——游在承德县》,并配县内摄影家拍摄的作品100多幅。2014年7月,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凝聚心血的书刚一面世就得到了广泛称赞,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与此同时,在领导安排下,刘朴还把县里的景区景点写成文章,配上照片,在当地报纸、电视、网络上进行宣传。尤其是近几年兴盛起来的乡村旅游,受到业内外人士的推崇,刘朴多次深入乡村,撰写了一系列的调研文章并在报刊发表。除此之外,他还写出多篇调研报告给领导作参考。近年来,新杖子镇苇子峪村的赏花节和丰收节,八家乡深水河村的采摘节,他参与其中,写文章,拍照片,上网站,办展览,协助相关部门把乡村旅游搞得风生水起,并进一步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为了充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重点打造魅力乡村,刘朴深入到全县各乡镇,考察走访典型村落,尤其是有历史有“故事”的村子,拍摄照片并撰写文章,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参考和借鉴。他把《老村、老树、老人》《好大一棵桲椤树》《暖儿河畔柳树底》《幸福山村王家庄》等文章呈给领导参阅,得到领导极大赞赏:“挖掘历史,打造文化,太需要这样的东西了!”2016年,他把全县40多个村的材料编辑《乡村故事》,得到有关领导的肯定。

乡村野外调查中,刘朴同志克服了很多困难,在响水沟淋过雨,在彭杖子钻过荆棘,在四道河爬过悬崖,在满杖子钻过岩洞,在搭连坑挨过蜂子蜇。乡村干部说:“这年头像你这样拼命的人可不多了。”刘朴同志谦虚地说:“为了办成一件事,就得不忘初心。”

三是关工委的志愿者。刘朴同志非常关注学校的校外教育,曾经被县城第二小学聘为校外辅导员。退休后,应县关工委领导邀请,参加关工委组织的相关活动,一起深入到社区、学校开展捐赠活动,听取师生们的心声。他曾经为县城的幼儿园、小学写过多篇报道,如幼儿园的节庆活动,第四小学的国学活动、写“福”字活动、诗歌朗诵活动等等。他撰写的稿件《张营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发表在《承德日报》上,《县关工委救助贫困学生》发表在国家关工委《中国火炬》杂志上。

此外,刘朴同志还多次和县文化馆的业务人员合作,做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研究,写出了一批宣传“非遗”的调研文章,如《赵文秀的皮影人生》《百年抬杆儿》《热河耳枕》《板城跑驴儿》《寒山捕猎》《田氏针灸》《皮影收藏大家马得民》等。其中一些文章在报纸发表,《赵文秀的皮影人生》还发表在《中国文化报》上。

倏乎5年多,刘朴的退休生活紧张而充实。说起他退休后的生活目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做能够惠及他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