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永远不与中国开战”
——这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约翰·海顿(john e. hyten)最近说的话。

约翰·海顿(john e. hyten)
9月13日,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邀请海顿讨论美国的国防状况、军事现代化等问题。海顿在强调俄罗斯与中国都是“步步进逼的威胁”(pacing threat)后表示,“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永远不与中国开战”。
他举出冷战时期的例子: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大国发生了当时最严重的对抗,但双方全程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因为我们一直保持威慑,没有越线”。在当天的讨论中,海顿可以说,是在反复强调美中不开战,美俄不开战。
除此以外,海顿不止一次地强调了与中国对话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尽管有分歧,但确实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目标,那就是永远不要与彼此开战,因为核战争是一件坏事。”
由于他在讨论中强调核战争,所以,有些人解读认为,前段时间,美国连续在中国的甘肃、新疆、内蒙“发现”大型“核导弹发射场”,这使得美国害怕、畏惧了、清醒了。
我倒是觉得,是不是“核导弹发射场”把美国人“吓呆”了,“唬住”了,先放在一边。“确保中美两国之间不发生战争”,这其实是一个“常识”,也是中美两国学界也好,政策界也罢,一个无须多言的共识。
现在,由军界人士出来反复强调这一点,其实有点“搞笑”。因为,这或许说明,美国的学界已经不敢就此发声音。更重要的是,某些政策界的人士,在疯狂试探底线的同时,却忘记了真正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大家也都知道了,英国《金融时报》日前报道,美国政府正在认真地考虑台湾提出的、把其驻华盛顿代表机构的名称从“驻美国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更为“台湾代表处”的要求。这一报道,似乎并不完全不靠谱。报道援引了多位了解美国政府内部讨论情况的人士的话,并且点出了坎贝尔支持更名。
库尔特·坎贝尔
坎贝尔是谁?库尔特·坎贝尔是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印太协调员”,人送外号“印太沙皇”,意思是说,他在美国印太战略及相关政策领域,有重大的权威。说是这样说,他到底有多大权力,也不好说。
拜登政府的特点,可以说,就是“民主党大杂烩”。除了“社会主义者”桑德斯,拜登把民主党内各种势力、各色人等都网罗进政府。外交方面,拜登提拔自己长期的“小跟班”布林肯当了国务卿——布林肯的资历实际上是不够格的。又任命坎贝尔当“印太协调员”。坎贝尔实际上是希拉里的人。奥巴马时期,坎贝尔曾担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负责亚洲事务的最高官员,并且是“重回亚太”政策的设计师,这使其获得了“华盛顿的亚洲先生”的绰号。进入拜登政府后,这位“亚洲先生”晋身为“印太沙皇”,既然当了“沙皇”,这小子好像就想玩玩“上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游戏——真把自己当回事了!
坎贝尔在今年年前——那时候他还没当上“沙皇”,其实提出,“停止美中关系直线下坠”,并且拿出了具体设想:各退一步,然后,再各进一步。这个想法,其实还是可以的。他的意思是:在对抗方面,各退一步;然后,在合作,再各进一步。
他还宣称,最大问题不是“中国是否崛起”,而是“美国还能否在本地区发挥历史上的作用”。他说,“我们必须以一种非凡的谦卑态度来处理我们正面临的国内挑战,”而“美中之间可行的平衡战略是我们自己的成功。”
能说这些话,表现他还是有脑子的。但是,当了美国的“印太沙皇”之后,就开始“表演”了。其表演的主要节目,叫“战略模糊”,也可以叫“反复横跳”——两者是一回事儿:“反复横跳”是形式,“战略模糊”是实质。
他标榜自己“完全认识并了解台湾问题的敏感性”;但是,他又偏偏总是在这个问题上“拱”。他曾在多个场合表态,力挺台当局;但又同时申明,不支持台湾独立。美国学界和政策界的一些人发出对台“战略清晰”的呼声,他是明确反对,声称这种做法存在“重大弊端”。
战略模糊才真正是危险啊。
现在,《金融时报》说,坎贝尔支持台湾驻美机构更名——是不是属实,目前也还无法判断。因为,《金融时报》毕竟也是“听说”。美英这些媒体,有时候“奉旨泄密”,或者被人利用,放个风、试个水啥的,玩得也是666。
需要指出的是,台湾驻美机构更名,这个风放出来,未必就一定是真想在这方面搞事。也不排除,美国人是在“声东击西”。前段时间,中美有一系列交流,包括最高领导人之间的电话。但美方似乎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有人说,美方碰了“软钉子”。
这个说法,我们也没有什么办法确认。
不过,据说拜登在打电话的时候提出举行中美领导人峰会。有记者拿这事问外交部发言人,“中方持什么态度”?而赵立坚在回答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回应“中美峰会”的事儿。
大家品品——滋味丰厚而悠长啊。
也恰恰是在中美元首通话的第二天,《金融时报》报道所谓台湾驻美机构更名的事情。
大家再品品——麻辣和酸爽都渐渐在味蕾中绽放。
所以,对于台湾驻美机构更名的问题,我们可以说,这其实就是美国的一种政治操弄。至于说其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要稳住神,再观察观察。但是,如果美方想试探什么,那就要告诉美方,“更名”这事儿,是爆炸性的,是有可能导致中美发生战争的。因为中国是要维护国家的统一,要维护领土完整,要维护主权和尊严——在这些问题上,中方是不能后退的。
美国说中国是“步步进逼的威胁”(pacing threat),实在是极尽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之能事,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美国才是对中国“步步进逼”的一方。而在美国政客胡说八道的时候,美国军方的人却在说:“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永远不与中国开战”。
说实话,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把这事理解为“美国害怕”了。但却可以理解为,美国军人还有一点理性。而坎贝尔这样的人,也许他觉得,他可以控制自己“反复横跳”的后果,但实际上,一旦他失控,后果就极为严重。
那么,军人会比政客更靠谱吗?我们再来简单地聊两条新闻:
真是活久见!我们这两天突然发现,咱在五角大楼“有人”,而且,这个人居然就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
马克·米利
美国著名的调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罗伯特·科斯塔在即将发行的一本新书中爆出猛料,称在特朗普下台之前,米利曾两次私下联络中方官员,原因是他担心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可能会对中国“开战”。
鲍勃·伍德沃德
这个事,我们也不知道真假。但是,反正米利现在已经被指责为“叛国”了。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事情,咱不管。但从这个件事,可以看出,美国军方还是很看重美中之间“不出意外”的,还是想方设法避免出现误判的。这其实是理性的。这其实是对美国和对全世界负责的。
想靠“边缘政策”,玩“眨眼游戏”,以榨取最大程度的战略利益,看似理性,实则疯狂!
可悲可叹的是,美国这个“文官治军”的国家,居然要靠军人采取非常规动作来保证中美之间不出意外——问题确实是很严重了。只不过,美国人自己未必清楚。
再一个,就是核导弹发射井的事儿。近日,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查尔斯·理查德(charles a. richard)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中国“核导弹发射井”是否是真的。这位司令,在这么重大的问题上,居然也玩起了“战略模糊”。他说:美国战略司令部“不生产情报,只阅读情报。确认(卫星照片是不是核导弹发射井)是他人的工作。”
查尔斯·理查德(charles a. richard)
——你是司令唉!是不是核导弹发射井,你看不出来吗?你的参谋看不出来吗?整个美国战略司令部里,都是“只读报告、不看照片”的饭桶吗?
虽然主持人不断追问,但理查德绕来绕去,说不出个所以然,最后,理查德说了实话,他说:有些分析和报告“非常有趣”,“某些方面还挺搞笑的”。随后,他说,“能看出,现在国防部,乃至整个政府里面,军事、战略威慑的专家意见已经没剩下几个了。这有时候影响到了分析报告,因为这些报告都没有经过部队司令官或作战人员之手。”
这是司令的话。
应该说,能不能认出核导弹发射井,固然很重要;但是,在战略上、政策上,保持理性,拿捏分寸,更为重要。
核导弹发射井,本来不是搞笑的事儿;但是,美国人硬生生地把这个事搞成了“搞笑”的事儿——真是让人啼笑皆非,无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