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軍人比政客更靠譜?

“我們的目标應該是永遠不與中國開戰”

——這是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約翰·海頓(john e. hyten)最近說的話。

軍人比政客更靠譜?

約翰·海頓(john e. hyten)

9月13日,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邀請海頓讨論美國的國防狀況、軍事現代化等問題。海頓在強調俄羅斯與中國都是“步步進逼的威脅”(pacing threat)後表示,“我們的目标應該是永遠不與中國開戰”。

他舉出冷戰時期的例子: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大國發生了當時最嚴重的對抗,但雙方全程沒有發生大規模戰争,“因為我們一直保持威懾,沒有越線”。在當天的讨論中,海頓可以說,是在反複強調美中不開戰,美俄不開戰。

除此以外,海頓不止一次地強調了與中國對話的重要性。他說:“我們盡管有分歧,但确實有一個基本的共同目标,那就是永遠不要與彼此開戰,因為核戰争是一件壞事。”

由于他在讨論中強調核戰争,是以,有些人解讀認為,前段時間,美國連續在中國的甘肅、新疆、内蒙“發現”大型“核飛彈發射場”,這使得美國害怕、畏懼了、清醒了。

我倒是覺得,是不是“核飛彈發射場”把美國人“吓呆”了,“唬住”了,先放在一邊。“確定中美兩國之間不發生戰争”,這其實是一個“常識”,也是中美兩國學界也好,政策界也罷,一個無須多言的共識。

現在,由軍界人士出來反複強調這一點,其實有點“搞笑”。因為,這或許說明,美國的學界已經不敢就此發聲音。更重要的是,某些政策界的人士,在瘋狂試探底線的同時,卻忘記了真正的底線究竟在哪裡。

大家也都知道了,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報道,美國政府正在認真地考慮台灣提出的、把其駐華盛頓代表機構的名稱從“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為“台灣代表處”的要求。這一報道,似乎并不完全不靠譜。報道援引了多位了解美國政府内部讨論情況的人士的話,并且點出了坎貝爾支援更名。

軍人比政客更靠譜?

庫爾特·坎貝爾

坎貝爾是誰?庫爾特·坎貝爾是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印太協調員”,人送外号“印太沙皇”,意思是說,他在美國印太戰略及相關政策領域,有重大的權威。說是這樣說,他到底有多大權力,也不好說。

拜登政府的特點,可以說,就是“民主黨大雜燴”。除了“社會主義者”桑德斯,拜登把民主黨内各種勢力、各色人等都網羅進政府。外交方面,拜登提拔自己長期的“小跟班”布林肯當了國務卿——布林肯的資曆實際上是不夠格的。又任命坎貝爾當“印太協調員”。坎貝爾實際上是希拉裡的人。奧巴馬時期,坎貝爾曾擔任國務卿希拉裡·克林頓負責亞洲事務的最高官員,并且是“重回亞太”政策的設計師,這使其獲得了“華盛頓的亞洲先生”的綽号。進入拜登政府後,這位“亞洲先生”晉身為“印太沙皇”,既然當了“沙皇”,這小子好像就想玩玩“上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遊戲——真把自己當回事了!

坎貝爾在今年年前——那時候他還沒當上“沙皇”,其實提出,“停止美中關系直線下墜”,并且拿出了具體設想:各退一步,然後,再各進一步。這個想法,其實還是可以的。他的意思是:在對抗方面,各退一步;然後,在合作,再各進一步。

他還宣稱,最大問題不是“中國是否崛起”,而是“美國還能否在本地區發揮曆史上的作用”。他說,“我們必須以一種非凡的謙卑态度來處理我們正面臨的國内挑戰,”而“美中之間可行的平衡戰略是我們自己的成功。”

能說這些話,表現他還是有腦子的。但是,當了美國的“印太沙皇”之後,就開始“表演”了。其表演的主要節目,叫“戰略模糊”,也可以叫“反複橫跳”——兩者是一回事兒:“反複橫跳”是形式,“戰略模糊”是實質。

他标榜自己“完全認識并了解台灣問題的敏感性”;但是,他又偏偏總是在這個問題上“拱”。他曾在多個場合表态,力挺台當局;但又同時申明,不支援台灣獨立。美國學界和政策界的一些人發出對台“戰略清晰”的呼聲,他是明确反對,聲稱這種做法存在“重大弊端”。

戰略模糊才真正是危險啊。

現在,《金融時報》說,坎貝爾支援台灣駐美機構更名——是不是屬實,目前也還無法判斷。因為,《金融時報》畢竟也是“聽說”。美英這些媒體,有時候“奉旨洩密”,或者被人利用,放個風、試個水啥的,玩得也是666。

需要指出的是,台灣駐美機構更名,這個風放出來,未必就一定是真想在這方面搞事。也不排除,美國人是在“聲東擊西”。前段時間,中美有一系列交流,包括最高上司人之間的電話。但美方似乎并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也有人說,美方碰了“軟釘子”。

這個說法,我們也沒有什麼辦法确認。

不過,據說拜登在打電話的時候提出舉行中美上司人峰會。有記者拿這事問外交部發言人,“中方持什麼态度”?而趙立堅在回答的時候,并沒有直接回應“中美峰會”的事兒。

大家品品——滋味豐厚而悠長啊。

也恰恰是在中美元首通話的第二天,《金融時報》報道所謂台灣駐美機構更名的事情。

大家再品品——麻辣和酸爽都漸漸在味蕾中綻放。

是以,對于台灣駐美機構更名的問題,我們可以說,這其實就是美國的一種政治操弄。至于說其真實目的究竟是什麼?我們要穩住神,再觀察觀察。但是,如果美方想試探什麼,那就要告訴美方,“更名”這事兒,是爆炸性的,是有可能導緻中美發生戰争的。因為中國是要維護國家的統一,要維護領土完整,要維護主權和尊嚴——在這些問題上,中方是不能後退的。

美國說中國是“步步進逼的威脅”(pacing threat),實在是極盡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之能事,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美國才是對中國“步步進逼”的一方。而在美國政客胡說八道的時候,美國軍方的人卻在說:“我們的目标應該是永遠不與中國開戰”。

說實話,我覺得,我們沒有必要把這事了解為“美國害怕”了。但卻可以了解為,美國軍人還有一點理性。而坎貝爾這樣的人,也許他覺得,他可以控制自己“反複橫跳”的後果,但實際上,一旦他失控,後果就極為嚴重。

那麼,軍人會比政客更靠譜嗎?我們再來簡單地聊兩條新聞:

真是活久見!我們這兩天突然發現,咱在五角大樓“有人”,而且,這個人居然就是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

軍人比政客更靠譜?

馬克·米利

美國著名的調查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和羅伯特·科斯塔在即将發行的一本新書中爆出猛料,稱在特朗普下台之前,米利曾兩次私下聯絡中方官員,原因是他擔心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可能會對中國“開戰”。

軍人比政客更靠譜?

鮑勃·伍德沃德

這個事,我們也不知道真假。但是,反正米利現在已經被指責為“叛國”了。美國國内政治鬥争的事情,咱不管。但從這個件事,可以看出,美國軍方還是很看重美中之間“不出意外”的,還是想方設法避免出現誤判的。這其實是理性的。這其實是對美國和對全世界負責的。

想靠“邊緣政策”,玩“眨眼遊戲”,以榨取最大程度的戰略利益,看似理性,實則瘋狂!

可悲可歎的是,美國這個“文官治軍”的國家,居然要靠軍人采取非正常動作來保證中美之間不出意外——問題确實是很嚴重了。隻不過,美國人自己未必清楚。

再一個,就是核飛彈發射井的事兒。近日,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查爾斯·理查德(charles a. richard)在接受采訪時,被問到中國“核飛彈發射井”是否是真的。這位司令,在這麼重大的問題上,居然也玩起了“戰略模糊”。他說:美國戰略司令部“不生産情報,隻閱讀情報。确認(衛星照片是不是核飛彈發射井)是他人的工作。”

軍人比政客更靠譜?

查爾斯·理查德(charles a. richard)

——你是司令唉!是不是核飛彈發射井,你看不出來嗎?你的參謀看不出來嗎?整個美國戰略司令部裡,都是“隻讀報告、不看照片”的飯桶嗎?

雖然主持人不斷追問,但理查德繞來繞去,說不出個是以然,最後,理查德說了實話,他說:有些分析和報告“非常有趣”,“某些方面還挺搞笑的”。随後,他說,“能看出,現在國防部,乃至整個政府裡面,軍事、戰略威懾的專家意見已經沒剩下幾個了。這有時候影響到了分析報告,因為這些報告都沒有經過部隊司令官或作戰人員之手。”

這是司令的話。

應該說,能不能認出核飛彈發射井,固然很重要;但是,在戰略上、政策上,保持理性,拿捏分寸,更為重要。

核飛彈發射井,本來不是搞笑的事兒;但是,美國人硬生生地把這個事搞成了“搞笑”的事兒——真是讓人啼笑皆非,無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