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1月8日
说起中国戏剧和戏曲的名人
我们总是能脱口而出诸如曹禺、梅兰芳的名字
但有一个名字
却在历史进程中默默地推进着
戏剧和戏曲的发展
【西剧黄历】
1988年1月8日
马彦祥逝世

马彦祥出生于中国话剧和戏曲疯狂生长的年代。在那个时期,话剧和戏曲都迎来一个趋于成熟、职业化的高潮时期。那段时间的话剧名家如丁西林、田汉、曹禺、老舍、欧阳予倩;戏曲方面则有了谭派、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等名角。
相比之下,马彦祥并不算是中国话剧史上的“大人物”,但翻看文献却不难发现,在戏剧的组织、导演、以及理论方面,始终能够看到马彦祥的身影。从30年代开始马彦祥就始终活跃在戏剧和戏曲的舞台。其人生中的五任妻子中,四位是闻名全国的艺术家,而且每一任妻子的故事都能够撑起一篇文章。
马彦祥的家庭条件优越,其父马衡,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先驱,后以故宫博物院院长名世。其母叶薇卿,是上海滩五金大王叶澄衷之女。
徐悲鸿1932年素描《马衡肖像》,该图应是在马衡先生北京东城小雅宝胡同家中所作。 当时的马老先生正在忙于故宫古物馆文物装箱,准备国宝南迁一事。徐悲鸿先生笔下淡定的马衡先生,一年后临危受命,率领故宫同仁开始了历时12年的护宝万里大迁徙。
按照“富家子”的惯例,马彦祥很早的就被贴上了“叛逆”、“不务正业”的标签。1923年,还在北京二中读初中三年级的马彦祥,就迷上了京剧,其父劝说无果之下,翻墙而出、离家出走并留书一封。经由戏迷朋友的介绍,在琉璃厂一带做起了杂志的校对和撰写工作,晚上看戏倒也“逍遥”。
这样的生活大概持续了一年,自沪返京的母亲得知儿子的“劣行”后,一顿家法伺候,将儿子带到上海亲自管教。一番周折之下马彦祥在没有完成中学学业的情况下,竟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国文学系。始料未及的是复旦大学竟也圆了他的戏剧之梦。
在复旦大学,马彦祥着重选修了外国文学系洪深、梁实秋讲授的戏剧课程,这两位大佬为马彦祥打下了坚实的戏剧理论基础,马彦祥也凭借着年少时京剧的底子,很快成为复旦新剧社的台柱子。
1925年,爱好戏剧的中文系学生马彦祥、吴发祥、卞凤年等发起成立“复旦新剧社”(又称“复旦新剧团”),也在简公堂活动。 1926年,复旦剧社在简公堂成立。
在洪深的带领下(洪深:最先创建并使用“话剧”这个名称的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复旦剧社经过几年的实习排演后走向了公演的道路,且极受欢迎,例如浙江大学就曾宣布,“学生往观复旦剧社之爱美剧者,不以缺课论”。学校“支持”学生旷课看戏,此等气魄实数不易。
这段时间的马彦祥俨然成为复旦剧社的代言人,复旦校外,马彦祥也是不同剧社争相延揽的人才。时下的名家也都和马有过接触,例如在《鲁迅日记》中“二日晴。上午刘肖愚、黄春园、朱迪来,未见。午蔡毓骢、马凡鸟来....”这段日记应该是鲁迅先生写于1926年11月2日的日记,其中的马凡鸟就是马彦祥曾用笔名。
1926年,因复旦大学20周年大庆的献礼节目(1925年因“五卅”惨案之故,20周年大庆推迟一年举行)。马彦祥与陈瑛(陈瑛受顾随的影响,使用沉樱作为笔名,60岁的她翻译、自费印刷出版了小说集《一位陌生女人的来信》)接触变的频繁起来,不久,两人坠入爱河。
1928年冬,马彦祥学完了复旦大学中文系规定的学分,提前半年毕业。 马彦祥与沉樱于 1929 年 6 月 9 日结为连理。他迎来了生平的第一次婚姻。
1930年底,沉樱与马彦祥离婚。马彦祥将分手原因归结为婆媳不和,有一个谣言说是马彦祥恋上了漂亮女演员白杨,从而导致沉樱与他分道扬镳。但那一年1920年出生的白杨不过十岁。虽然不愿意相信这种谣言,但从1935年夏天到1936年夏天,白杨还是成为了马彦祥的第二任妻子。
马彦祥应该说是白杨星途上的一位贵人,白杨也算是马彦祥一手捧红,但当白杨开始走向银幕的时候,她与马彦祥的感情也画上了句号。究其原因,马彦祥对其好友徐霞村是这样解释的“我最反对搞话剧的人搞电影,而白杨一定要搞电影,我只好和她分手”。分手后马彦祥孤身去往苏联“疗伤”。
图为女主白杨女士、马彦祥领导之联合剧社在京公演【打渔杀家】
1932年秋至1934年夏,马彦祥在天津主编《益事报》副刊《语林》。拜天津孟小茹为师,才算是真正的走进戏曲的大门,并为其以后的研究与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4年马彦祥与田汉等筹组中国舞台协会,与曹禺等创办半职业剧团中国戏剧学会。1934年后,马彦祥任济南齐鲁大学中国文学系、南京国立戏剧学校教授,至此也引出了第三任妻子,南京国立戏剧学校的学生,林斐宇。
林斐宇,泰国籍广东潮州人。这次二人的婚姻和沉樱也很类似,婚后的林斐宇安顿在北京,马彦祥在全国为了戏剧事业而东奔西跑。只是林斐宇没有沉樱那么大的魄力,所以这段婚姻维系了八年才破裂。
他们的孩子马思猛也在花甲之年著书《攒起历史的碎片》记录下了其父的生平,也是马彦祥八卦的主要来源。
这一次分手的原因,二人各有各的解释。下面是林斐宇1949年4月16日从香港发给马彦祥的一封电报“据姚妹言君已与其妹同居,甚慰,不复北返,当如北平面订字约,思猛如念母切,请遣之来...”
1937年底,马彦祥被选为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理事。1943年到重庆任中央青年剧社社长。这段时间马彦祥投身过的的戏剧团体或机构,涵盖了十年间大部分重要的现代戏剧活动( 连苏联的戏剧节他都观摩了一番) 。环顾整个现代剧坛,这样的接触面,恐亦不做第二人想。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戏剧工作者们拿起武器,深入民族宣传抗日,但事实却是,广大农村观众并不接受话剧,观众说的最多是‘“你们“演剧”我们看不懂,我们要看“演戏”’。 这段经历,应该说是对马彦祥此后在戏曲方面的贡献埋下了种子。
在全国人民“抗战胜利,旧剧灭亡”的主基调下,马彦祥在这段时间提出了“艺术何尝有新旧”的主张,1949年抗战胜利后马彦祥坐镇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副局长、艺术局副局长、艺术研究院顾问、文化部顾问。
徐悲鸿贺马彦祥结婚时所作的《双飞神骏》图。款识:彥祥世仁兄、钜壎女士嘉礼。
1949年,在经历了几十年战乱后,大家也都有了安家立命的基本条件,马彦祥也迎娶了第四任妻子云燕铭。云燕铭:字钜壎,京剧旦角,排演了现代京剧《革命自有后来人》,为后来样板戏《红灯记》的产生开辟了道路。1950年二人结婚,证婚人田汉。
此时的马彦祥比云燕铭年长18岁,婚礼上马衡老先生对儿子并不客气,说希望这是他最后一次结婚。但这一次让老爷子失望的并不是自己的儿子。
旧时的中国,还是按照“工-商-农-兵-乞-娼-优”的鄙视链存在的,“优”所代表的戏子处在鄙视链的最低端。所以云燕铭虽然十三岁已经凭借《十三妹》红极一时,但云燕铭却打心底讨厌自己是个唱戏的。
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云燕铭青梅竹马的恋人“戏子”张云溪,同样处在鄙视链最低端的二人被棒打鸳鸯,所以当云在和大自己18岁的马局长完婚后,二人并不美满,根据她后来的回忆录虽说,面对丈夫的学识、威望、和对自己的宽厚体贴,云燕铭更多的是敬重、和愧疚。
1958年,云燕铭主动申请被调往了哈尔滨市京剧团。1961年,马彦祥和比他小24岁的第五任妻子童葆苓结婚了。
童葆苓出身于著名的梨园世家“童家班”,宗尚小云兼学荀惠生。马彦祥与童葆苓的婚姻也是没过多久就出现了问题,文革时马彦祥被揪斗,毫无思想准备的童葆苓立刻提出离婚,却未获组织批准。
后来的22年中,二人虽然磕磕绊绊,童葆苓还是陪伴马彦祥走完了他最后的路程。
其实,马彦祥这几任妻子在离婚后的境遇都还算是光鲜亮丽,四位远走他乡去了美国,并且都分别有了自己的事业,和更加精彩的故事。本文就不展开赘述了。
对于戏剧和戏曲,马彦祥作为一名前无古人的探索者,所付出的艰辛恐怕不是简单的热爱、坚定的信念或者追求理想所能解释的。动荡的时局下,新文化等运动的思潮对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但在变革者还没有具备完善的批判精神的情况下鼎新革故,使得戏曲艺术长期排斥在新文化运动外。
全民思变的年代,马彦祥却重申了“戏剧二重性”的概念,从戏剧本质上概括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双重审美标准,强调了戏曲的剧本和现代性。例如在《从事剧运者应有之觉悟》一文中马彦祥就提出了“以旧的技巧来创造新的歌剧...把皮黄戏认为与话剧不能并存,更是一种绝大的错误。”的观点。
这一观点时至今日也依然有着无数的从业者们在摸索中前行。
所以,有一句话总结了马彦祥的贡献还算是恰当,“他是为了发展话剧而涉足戏曲的研究,研究戏曲是为话剧舞台的丰富和完善提供借鉴”,可以说是马彦祥迈出了民族戏曲艺术的第一步,也打开了戏曲理论研究的第一扇窗。
the end
写在最后: 个人的命运总是会被裹挟在时代的洪流中徘徊,没有丝毫的反抗能力,乱世造就出的不仅仅有英雄,还有无数的将一生都默默地献给所热爱的行业的人。 所以我们也愿意相信,永远有那么一小撮人,仅凭着热情与热血 坚持奋斗在演出行业的每一个角落 祝每一位演出的从业者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