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高老头》:金钱至上的社会,只有跳进去的底气,没有脱离的勇气01"有钱便是德"足以总结高老头的悲剧02高老头悲剧的源头03总结:如果说高老头的悲剧是自作自受,我以为是说得通的。

作者:大黎

这两天抽空看了一部小说,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看完之后的整体感受是:悲剧。小说的主人公高老头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如果非要从他身上找到一点幸运的成分,那应该就是临死之前终于醒悟了,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高老头以前是一个面粉商人,爱妻子爱女儿,当他妻子死后,他将所有的爱倾注到了两个女儿的身上,对她们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后来顺利将她们嫁入上流社会,并且给了每个女儿八十万法郎陪嫁,自己只剩下一万多法郎的生活费和年金。随着两个女儿被物质迷住双眼,陷入了上流社会的放荡生活中,金钱至上的信念让她们面目全非,高老头不仅失去了财富,还失去了女儿的爱。

高老头的一生是一个悲剧,这是巴尔扎克在小说第一章第一页就直白的告诉读者的事情,以至于当我翻开第一页,读到类似"高老头隐秘的痛史"之类的文字时,不免心情瞬间沉重,这是在很多小说中不曾有过的感情。

《高老头》:金钱至上的社会,只有跳进去的底气,没有脱离的勇气01"有钱便是德"足以总结高老头的悲剧02高老头悲剧的源头03总结:如果说高老头的悲剧是自作自受,我以为是说得通的。

不说高老头的悲剧,光从巴尔扎克时时刻刻提醒读者这不是一个喜剧故事的文字中,就能感受到在小说中无时无刻不在酝酿和贯穿的情绪,巴尔扎克的渲染,让我在沉浸于这部作品的同时时时刻刻提心吊胆,害怕下一秒就会发生难以挽回的情节。

比如说:"在这著名的盆地,墙上的石灰老是在剥落,阳沟内全是漆黑的泥浆;到处是真苦难,空欢喜。"

"这著名的盆地"指的也许是高老头租住的伏盖公寓,也许指的是整个巴黎。伏盖公寓就是巴黎的一部分缩影,穷苦的缩影,在穷的时候,金钱就显得尤为重要。至于重要到什么程度,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本来就穷苦的人对其斤斤计较,而从来没有穷过的上流社会更是对其虎视眈眈。

比如说,伏盖公寓的女主人伏盖太太。在高老头刚搬进公寓时,表现得很阔绰,"高里奥(高老头)这个好人每年有八千到一万的进款"让覆盖太太打起了主意。

"所以高里奥搬进伏盖太太家的那一天,她晚上睡觉的时候便盘算着怎样离开伏盖的坟墓,到高里奥的身上去再生;她把这个念头放在欲火上烧烤,仿佛烤一只涂满油脂竹鸡。"

高老头作为伏盖公寓目前为止看起来最有钱最有身家的单身老头,住着公寓最好的房间,伏盖太太只看见他精致的妆容而不见他苍老的面容;当高老头被两个女儿榨干身价,变卖财产,变成一个一无所有的老人,搬到了公寓中最差的房间时,伏盖太太便只见他落魄潦倒的丑恶,不见他他的高尚。

《高老头》:金钱至上的社会,只有跳进去的底气,没有脱离的勇气01"有钱便是德"足以总结高老头的悲剧02高老头悲剧的源头03总结:如果说高老头的悲剧是自作自受,我以为是说得通的。

巴尔扎克笔下满是资本主义的利己和自私,这不仅体现在伏盖太太这个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身上,上流社会的人们将这些品质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其中最明显的是就是两个女儿和女婿对高老头前后的态度。

在他刚刚把两个女儿嫁出去之后,女儿对他亲近爱戴,女婿对他礼貌客气,双方看在钱的份上,都将他奉若神明;当他将自己的几乎全部财产分给了两个女儿之后——每人八十万法郎,他就开始被女儿女婿嫌弃,女婿不满他住在自己家里,要赶他出去独住,女儿在上流人士面前不愿意承认这是她们的父亲,所以他才住到了伏盖公寓。

这前后的极端对比,不过都是金钱和利益。"有钱便是德",这是小说中的一句话,将女儿女婿的罪恶嘴脸和高老头的悲剧总结得很到位,一切看在钱的份上,什么都可以忍,若是一贫如洗,就不配为人。

大人物小人物都可以为了钱出卖灵魂,而高老头无疑就是这利益场下的牺牲品。

《高老头》:金钱至上的社会,只有跳进去的底气,没有脱离的勇气01"有钱便是德"足以总结高老头的悲剧02高老头悲剧的源头03总结:如果说高老头的悲剧是自作自受,我以为是说得通的。

在《高老头》中随处可见巴尔扎克对当代社会的讽刺,比如说:"文明好比一辆大车,和印度的神车一样,碰到了一颗比较不容易粉碎的心,略微耽搁一下,马上把它压碎了,又浩浩荡荡地继续前进。"

其中"印度的神车"指的是:印度每逢vichnou神纪念日,将神像置于车上游行,善男信女奉之若狂,甚至有攀附神车或者置身车轮之下的举动,以为这样来生就可以托生于较高的阶级。

这些讽刺尖刻的语言让巴尔扎克笔下那些真实得可恶的人物形象变得让感觉没那么可恶,甚至有些可怜。

似乎在当时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下,没有扭曲的人才不正常。

高老头的悲剧是怎么造成的?也许是时代的产物,也许是命运的捉弄,也许是他自己自作自受。

他太爱她的两个女儿,爱到走火入魔,爱到失去了自己。

《高老头》:金钱至上的社会,只有跳进去的底气,没有脱离的勇气01"有钱便是德"足以总结高老头的悲剧02高老头悲剧的源头03总结:如果说高老头的悲剧是自作自受,我以为是说得通的。

比如说,当他被两个女儿榨干之后,大女儿娜齐仍然不放过他,为了给自己的情人还债,又向她的父亲伸出了罪恶之手。她向高老头索取一万两千法郎,高老头拿不出,就开始自责。

"她来向我要,她有急用!而我,该死的东西,竟然分文没有。啊!你把钱存了终身年金,你这老混蛋,你忘了女儿了吗?难道你不爱她们了吗?死吧,像野狗一样死吧!对啦,我比狗还不如,一条狗也不至于干出这种事情来。"

高老头的自责让我无言以对。这样的父爱恕我无法接受也无法理解。虽然我没有孩子,但是我也有父亲,如果我的父亲这样对我,我恐怕更多的会担心他的生活。

高老头存终身年金就等于我们的养老保险,是对老年生活的一种保障,至少让他即使贫困潦倒也能有面包吃,能活下去。而因为无法帮助如同吸血鬼一般的女儿的情人还债,他竟然自责到如此地步,骂自己是狗,这样的爱伟大的同时,也许只有如同吸血鬼般的女儿能够消受,但她们毫不珍惜,无福消受。

像这样文字还有很多,往往会使我看着看着就觉得,这样的女儿不配这样的父亲,也许上帝就是喜欢开玩笑,给一个全心全意爱女儿的父亲配上两个野兽似的女儿。

《高老头》:金钱至上的社会,只有跳进去的底气,没有脱离的勇气01"有钱便是德"足以总结高老头的悲剧02高老头悲剧的源头03总结:如果说高老头的悲剧是自作自受,我以为是说得通的。

其中还有一段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大女儿娜齐为了参加舞会定做了一件一千法郎的裙子,但是她的钱全部用在了情人身上,于是她又找到了高老头。那时候高老头已经病重,但是他为了上次一万两千法郎的事情深感愧疚,发誓怎么也要帮她变出这一千法郎的费用,他变卖了银塔扣和餐具凑了六百法郎,扣押了四百法郎的终身年金,凑出了一千法郎放在枕头底下,等着女儿来取,他满心欢喜,以为等到女儿老取钱的时候又可以见女儿一面,没想到她只是派了家里的佣人在取钱。

病入膏肓的高老头还在心里打着算满,要在哪里去再做买卖,帮助女儿们度过困境,他全身心的为女儿着想,但是在他生病的时候,没有一个女儿来看过他一次。

高老头说过一句话也是是他一辈子无意之间说出的最真实的一句话:"怎么,直到你们遭了难我才能见到你们吗?你们只拿眼泪给我看。"

也许在高老头心里,早就明白两个女儿对他只有利用,但是不愿意承认罢了。

"你给他们生命,他们让你死。你带他们来到世界上,他们把你从世界上赶出去。她们不会来的!我已经知道十年了。有时我心里这么想,但是不敢相信。"这是高老头临死之前的哀嚎。他终于在死之前醒悟了,看明白了,两个女儿的自私和凉薄。也许这是他这一生唯一的幸运。

《高老头》:金钱至上的社会,只有跳进去的底气,没有脱离的勇气01"有钱便是德"足以总结高老头的悲剧02高老头悲剧的源头03总结:如果说高老头的悲剧是自作自受,我以为是说得通的。

在他临死之前,两个女儿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宴会做准备"头也梳好了,鞋也穿好了,只等套上跳舞的衣衫",这是女儿们做的事,父亲的生死和她们毫不相关,没有一场华丽的宴会来得重要。

而高老头说:"如果我有钱,如果我留着家私,没有把财产给她们,他们就会来,会来亲我的脸……钱能买到一切,钱能买到女儿。"

"做父亲的应该永远有钱,应该拉紧女儿们的缰绳,像对付狡猾的马一样。我却向她们下跪。"

高老头对女儿们的爱就是下跪式的爱,付出一切,一无所有。

"我明明看到那是虚情假意,可是我没有办法。"他也许在十年前就看清楚了真相,但是一直沉迷在自我营造的假象中,不愿意戳破。

这就是高老头悲剧的源头。

《高老头》:金钱至上的社会,只有跳进去的底气,没有脱离的勇气01"有钱便是德"足以总结高老头的悲剧02高老头悲剧的源头03总结:如果说高老头的悲剧是自作自受,我以为是说得通的。

高老头悲剧得太彻底,但是他是怎么沦落到这个地步的?

"我是一个糊涂蛋,遭了报应,女儿七颠八倒的生活是我一手造成的,是我惯坏了她们。"

在我看来,高老头最后走到这一步,也许和他对两个女儿的溺爱有关。从小女儿们要什么,他给什么,"小姑娘想入非非的欲望,都给她们满足。十五岁就有了车,要什么有什么",所以养成了她们自私自利的性格和被物质欲望充满的三观。

所以,她们被金钱迷住了心智,或者说已经没有什么心智可言。父亲对于她们来说从来就是一个榨取金钱的工具。

作为父亲的高老头没有教过她们什么叫做节制,什么叫做控制欲望,什么叫做抵制诱惑,而是一步步将她们往金钱、欲望的魔窟里引。但给了她们跳进去的胆量,却没有给她们脱离出来的勇气。

如果说高老头的悲剧是自作自受,我以为是说得通的。

作者:大黎,写优质的文章,说有趣的废话。

欢迎关注我的账号:大黎说成长,一起读名著故事,聊百味人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