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西行取经第一人——法显法师

作者:海峡网络

1761年,法国历史学家首先发表了《中国人沿美洲海岸航行和居住》的论文。此后西方各国历史学家先后发表了30多种论著,研究中国人是否在哥伦布之前到达过美洲。1900年前后,法国史学界首先提出了中国人法显早于哥伦布到达美洲的观点。此后不久,国学大师章太炎撰写了《法显发现西半球说》一文。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台湾学者出版了《法显首先发现美洲》和《中国人发现美洲》,认为法显到达的“耶婆提国”实际上是今天的美洲大陆。1992年,人民日报资深记者连云山先生出版了《谁先到达美洲》一书,从科学角度对法显曾经到达美洲的观点进行了论证。

那么,这位法显是谁?他有怎样的经历?为什么说他到达过美洲?为了解开这些疑团,还是让我们走进法显的生活吧!

法显(约337-约422年),东晋名僧,杰出的旅行家和佛经翻译家。俗姓龚,山西平阳郡武阳(今襄垣县)人。他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担心他也夭折,在他才3岁的时候,就把他度为沙弥(即送他到佛寺当了小和尚)。3岁的幼儿,一切需要照顾,自然不能住寺,好在沙弥还不是正式的和尚,暂不住寺也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几年后,他突然得了一场大病,家人吓得胆战心惊。从此以后,他便常住在寺内,不大回家。

10岁时,父亲去世。他的叔父考虑到他的母亲寡居难以生活,便要他还俗。法显这时对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诚,他便对叔父说:“现在父亲死了要我还俗,当初出家又不是因为有父亲!”坚持不肯回去。他的叔父也没有勉强他。不久,他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回去办理完丧事就又回到了寺院。

法显性情纯厚。有一次,他与众沙弥在田中割稻,遇到一些穷人来抢夺他们的粮食。众沙弥吓得争相逃奔,只有法显一人站着未动。他对那些抢粮食的人们说:“你们如果需要粮食,就随意拿吧!只是你们现在这样贫穷,正因为过去不布施所致。如果抢夺人粮,恐怕来世会更穷。我真为你们担忧啊!”说完,他从容还寺,而那些抢粮的人竟被他说服,弃粮而去。这件事使寺中僧众数百人莫不叹服。20岁时,法显受了大戒(和尚进入成年后,为防止身心过失而履行的一种仪式)。从此,他对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素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誉称。

法显从小入寺,受着佛教教育,成人后又立志潜修,攻读经典,所以有了丰富的佛学知识。在他研究佛学的过程中,发现当时流行的译本大多错误难通,残缺不全。法显明白这种缺陷在当时中国断无弥补办法。要想把佛学搞通,并能有大成就,成为出色的佛教学者,除非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学习,否则是没有第二个好办法的。但要到印度学习,在那个时代,必经千辛万苦,才能达到目的,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法显决定前往印度。399年春天,年过60的法显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4人由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北线亲往天竺(今印度)取经求律,瞻仰佛迹。

当时河西走廊一带,有许多民族割据建国,各自为政,行旅很受影响。400年夏天,法显等人在河西重镇甘肃张掖与另一批西行的僧人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相遇,秋天到达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资助。法显和慧景等五人就先行出发,开始进入茫茫戈壁。沙漠旅行是非常艰苦而寂寞的,那情景真所谓一片黄沙,寸草不生,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路旁死人的枯骨,成了旅客认识道路的惟一标志。而且那时相传沙漠中有一种可怕的热风,遇到的便性命难保。他们一共走了17个昼夜,行程约1500里左右,才到达部善国(今新疆鄯善县)。稍事休息,又走了15天到达乌夷国(今新疆焉耆县),然后再与宝云等七人(此时智严、慧简、慧嵬三人返回高昌)同路向西南行进。沙漠中没有居民,艰苦可想而知。这样一共走了一个月零五天,才到了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县)。由出发时算起,在路上已经走了两年了。到于阗后,慧景、道整、道远三人,先向竭叉国(葱岭一带)出发,法显等则因于阗王挽留参加盛会,停了三个多月,然后才又经克什米尔、子合国(哈尔噶里克),南行入葱岭。在竭叉国与慧景等会合,在那里参加了国王举行的五年大施会。

402年,法显等人开始向印度北部迈进,在道一月,越过葱岭,进入印度西北边境名叫陀历的小国。又顺葱岭西南行,渡过汉朝张骞、甘英通西域时所未到过的新头河(苏婆河),才到了正北天竺的乌国。接着又历经宿呵多国、犍陀罗国、竺刹尸罗国、弗楼沙国、那竭国、罗彝国、跋那国、毗茶国、摩头罗国等。这中间,宝云和僧景到弗楼沙国后即启程回国;慧达则从那竭国供佛像事毕,亦随二人回去,而慧应则在弗楼沙国的佛钵寺中病故。

403年,法显与慧景、道整会合,三人一起南度小雪山(今阿富汗的苏纳曼山)。该山冬夏积雪,三人爬到山的北阴,突然遇到寒风骤起,慧景受不住寒流的袭击被冻死。法显抚摸着慧景的尸体,无限感慨地哭着说:“取经的愿望还未实现,你却早死了,命也奈何!”然后与道整奋然前行,翻过小雪山,到达罗夷国。又经跋那国,再渡新头河,到达毗茶国。

404年,法显经蒲那河进入中天竺,他和道整用了4年多时间,周游中天竺,巡礼佛教故迹。他们先到僧迦施国,又渡恒河到沙祗大国,再南行到拘萨罗国的舍卫城,遍游佛教名胜,到达了迦维罗卫城东50里释迦牟尼佛的生处。此事后来得到了证实。那是1898年的1月,欧洲考古学者佩毗在波罗南境,掘得了一个石柜。中藏石瓶、石函等物,其中有一石瓶,放在铁水晶的石函内。用黄金铸成的华叶安置释迦牟尼的舍利(火葬后的碎骨头),看它上面的铭文说明是佛的遗骨,是释迦族所供养的。石柜的所在地,正是法显法师游记上所指的迦维罗卫城东50里处。因此历史学者勘定了这正是佛的生地。

法显赴印度,志在访求经典,并非专为游览,他先后历经当时佛教文化发达的蓝莫国、毗舍离国、迦尸国及拘弥国等10余国,直到413年回国,始终是在用心观察和学习。他在摩竭提国的巴连弗邑的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得到《摩诃僧祗律》等6部佛教经典。为了搞通这些经典,他在那里住了3年,学习梵文,并且手抄经、律,提高阅读原文的能力,为归国译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学习基本完成后,法显决定返国。当时留在印度的同伴只有道整,但道整在巴连弗邑十分仰慕人家有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追叹故乡僧律残缺,发誓留在那里不回国了。于是法显只好只身启程回国。408年,他顺恒河东下瞻波国,接着又到恒河口南边的多摩梨帝国,从事写经和画像两年,才又乘了14个昼夜的船到狮子国。狮子国又名僧伽罗,就是现在锡兰岛,亦是古代佛教名地。法显在狮子国住在王城的无畏山精舍,求得了《长阿舍》等4部经典。

411年秋,他搭载客200余人的大商船泛海东行归国,不幸途遇大风,船漏水入,全船人勉强苦撑了13天,才得泊一岛边,补塞漏船,然后在海上又漂流了90天,到了耶婆提(苏门答腊)。

法显在耶婆提国住了5个月,于412年4月16日再次搭乘大商船,预期50天到达广州。船上初时颇为稳定,不料月余后,突遇飓风,一时黑气弥漫,狂风暴雨,船身颠簸欲覆,陷于极端紧张危急状态。那些常来中国的外国商人相当迷信,他们把法显和尚当成不祥之人,决议把他单独放逐到海边,然后再继续前进,幸亏有一位大施主竭力为法显辩护才使法显幸免于难。船在海中漂泊了70余天,7月14日到达了山东崂山。这位游历30余国,耗时14年之久的高僧终于返回了自己的祖国。2003年,为纪念法显赴印度取经由崂山登陆归国1590周年,在法显当年的登陆的地点还树立了一座高达4米的法显铜像。

413年,法显回到了东晋首都建康(今南京)。

法显自399年从长安出发,412年由山东崂山登陆回国,前后经历14年,行程4万余里,是我国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到达中印度、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个到达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而归的名僧。他在建康翻译《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经》等佛经、戒律达百万余字,填补了译经事业中缺少戒律的空白,为翻译佛教经典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还把游历天竺及所到30余国的见闻写成《法显传》(又名《佛国记》,国外有英、法、日文译本),记载了中亚、印度及南海之地理、风俗、土物、人情及历史等,为研究当时中亚、南亚诸国历史和中外交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法显被誉为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他不仅在佛教界受到称誉,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唐代名僧义净说:“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法)显法师则他辟荒途,(玄)奘法师乃中开正路。”近代学者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的第一个名字是法显。”他还把《佛国记》中关于耶婆提的描述称为“中国关于印度尼西亚第一次比较详细的记载”。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把《佛国记》誉为西域探险家及印度佛迹调查者之指南。印度学者恩·克·辛哈等人也称赞说:“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和玄奘,给我们留下了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

法显在建康住了约5年时间,然后到了荆州(今湖北江陵),大约86岁时去世。

虽然法显离开我们已有1500多年了,虽然他是否踏足美洲大陆至今仍是疑案,但他那以年过花甲的高龄,完成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壮举,以及他那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钦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