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1年,法國曆史學家首先發表了《中國人沿美洲海岸航行和居住》的論文。此後西方各國曆史學家先後發表了30多種論著,研究中國人是否在哥倫布之前到達過美洲。1900年前後,法國史學界首先提出了中國人法顯早于哥倫布到達美洲的觀點。此後不久,國學大師章太炎撰寫了《法顯發現西半球說》一文。20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台灣學者出版了《法顯首先發現美洲》和《中國人發現美洲》,認為法顯到達的“耶婆提國”實際上是今天的美洲大陸。1992年,人民日報資深記者連雲山先生出版了《誰先到達美洲》一書,從科學角度對法顯曾經到達美洲的觀點進行了論證。
那麼,這位法顯是誰?他有怎樣的經曆?為什麼說他到達過美洲?為了解開這些疑團,還是讓我們走進法顯的生活吧!
法顯(約337-約422年),東晉名僧,傑出的旅行家和佛經翻譯家。俗姓龔,山西平陽郡武陽(今襄垣縣)人。他有三個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擔心他也夭折,在他才3歲的時候,就把他度為沙彌(即送他到佛寺當了小和尚)。3歲的幼兒,一切需要照顧,自然不能住寺,好在沙彌還不是正式的和尚,暫不住寺也沒有什麼關系。可是幾年後,他突然得了一場大病,家人吓得膽戰心驚。從此以後,他便常住在寺内,不大回家。
10歲時,父親去世。他的叔父考慮到他的母親寡居難以生活,便要他還俗。法顯這時對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誠,他便對叔父說:“現在父親死了要我還俗,當初出家又不是因為有父親!”堅持不肯回去。他的叔父也沒有勉強他。不久,他的母親也去世了,他回去辦理完喪事就又回到了寺院。
法顯性情純厚。有一次,他與衆沙彌在田中割稻,遇到一些窮人來搶奪他們的糧食。衆沙彌吓得争相逃奔,隻有法顯一人站着未動。他對那些搶糧食的人們說:“你們如果需要糧食,就随意拿吧!隻是你們現在這樣貧窮,正因為過去不布施所緻。如果搶奪人糧,恐怕來世會更窮。我真為你們擔憂啊!”說完,他從容還寺,而那些搶糧的人竟被他說服,棄糧而去。這件事使寺中僧衆數百人莫不歎服。20歲時,法顯受了大戒(和尚進入成年後,為防止身心過失而履行的一種儀式)。從此,他對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堅貞,行為更加嚴謹,素有“志行明敏,儀軌整肅”之譽稱。
法顯從小入寺,受着佛教教育,成人後又立志潛修,攻讀經典,是以有了豐富的佛學知識。在他研究佛學的過程中,發現當時流行的譯本大多錯誤難通,殘缺不全。法顯明白這種缺陷在當時中國斷無彌補辦法。要想把佛學搞通,并能有大成就,成為出色的佛教學者,除非到佛教發源地印度去學習,否則是沒有第二個好辦法的。但要到印度學習,在那個時代,必經千辛萬苦,才能達到目的,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想鬥争,法顯決定前往印度。399年春天,年過60的法顯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4人由長安出發,沿絲綢之路北線親往天竺(今印度)取經求律,瞻仰佛迹。
當時河西走廊一帶,有許多民族割據建國,各自為政,行旅很受影響。400年夏天,法顯等人在河西重鎮甘肅張掖與另一批西行的僧人智嚴、慧簡、僧紹、寶雲、僧景相遇,秋天到達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資助。法顯和慧景等五人就先行出發,開始進入茫茫戈壁。沙漠旅行是非常艱苦而寂寞的,那情景真所謂一片黃沙,寸草不生,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路旁死人的枯骨,成了旅客認識道路的惟一标志。而且那時相傳沙漠中有一種可怕的熱風,遇到的便性命難保。他們一共走了17個晝夜,行程約1500裡左右,才到達部善國(今新疆鄯善縣)。稍事休息,又走了15天到達烏夷國(今新疆焉耆縣),然後再與寶雲等七人(此時智嚴、慧簡、慧嵬三人傳回高昌)同路向西南行進。沙漠中沒有居民,艱苦可想而知。這樣一共走了一個月零五天,才到了于阗國(今新疆和田縣)。由出發時算起,在路上已經走了兩年了。到于阗後,慧景、道整、道遠三人,先向竭叉國(蔥嶺一帶)出發,法顯等則因于阗王挽留參加盛會,停了三個多月,然後才又經克什米爾、子合國(哈爾噶裡克),南行入蔥嶺。在竭叉國與慧景等會合,在那裡參加了國王舉行的五年大施會。
402年,法顯等人開始向印度北部邁進,在道一月,越過蔥嶺,進入印度西北邊境名叫陀曆的小國。又順蔥嶺西南行,渡過漢朝張骞、甘英通西域時所未到過的新頭河(蘇婆河),才到了正北天竺的烏國。接着又曆經宿呵多國、犍陀羅國、竺刹屍羅國、弗樓沙國、那竭國、羅彜國、跋那國、毗茶國、摩頭羅國等。這中間,寶雲和僧景到弗樓沙國後即啟程回國;慧達則從那竭國供佛像事畢,亦随二人回去,而慧應則在弗樓沙國的佛缽寺中病故。
403年,法顯與慧景、道整會合,三人一起南度小雪山(今阿富汗的蘇納曼山)。該山冬夏積雪,三人爬到山的北陰,突然遇到寒風驟起,慧景受不住寒流的襲擊被凍死。法顯撫摸着慧景的屍體,無限感慨地哭着說:“取經的願望還未實作,你卻早死了,命也奈何!”然後與道整奮然前行,翻過小雪山,到達羅夷國。又經跋那國,再渡新頭河,到達毗茶國。
404年,法顯經蒲那河進入中天竺,他和道整用了4年多時間,周遊中天竺,巡禮佛教故迹。他們先到僧迦施國,又渡恒河到沙祗大國,再南行到拘薩羅國的舍衛城,遍遊佛教名勝,到達了迦維羅衛城東50裡釋迦牟尼佛的生處。此事後來得到了證明。那是1898年的1月,歐洲考古學者佩毗在波羅南境,掘得了一個石櫃。中藏石瓶、石函等物,其中有一石瓶,放在鐵水晶的石函内。用黃金鑄成的華葉安置釋迦牟尼的舍利(火葬後的碎骨頭),看它上面的銘文說明是佛的遺骨,是釋迦族所供養的。石櫃的所在地,正是法顯法師遊記上所指的迦維羅衛城東50裡處。是以曆史學者勘定了這正是佛的生地。
法顯赴印度,志在訪求經典,并非專為遊覽,他先後曆經當時佛教文化發達的藍莫國、毗舍離國、迦屍國及拘彌國等10餘國,直到413年回國,始終是在用心觀察和學習。他在摩竭提國的巴連弗邑的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得到《摩诃僧祗律》等6部佛教經典。為了搞通這些經典,他在那裡住了3年,學習梵文,并且手抄經、律,提高閱讀原文的能力,為歸國譯經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學習基本完成後,法顯決定返國。當時留在印度的同伴隻有道整,但道整在巴連弗邑十分仰慕人家有沙門法則和衆僧威儀,追歎故鄉僧律殘缺,發誓留在那裡不回國了。于是法顯隻好隻身啟程回國。408年,他順恒河東下瞻波國,接着又到恒河口南邊的多摩梨帝國,從事寫經和畫像兩年,才又乘了14個晝夜的船到獅子國。獅子國又名僧伽羅,就是現在錫蘭島,亦是古代佛教名地。法顯在獅子國住在王城的無畏山精舍,求得了《長阿舍》等4部經典。
411年秋,他搭載客200餘人的大商船泛海東行歸國,不幸途遇大風,船漏水入,全船人勉強苦撐了13天,才得泊一島邊,補塞漏船,然後在海上又漂流了90天,到了耶婆提(蘇門答臘)。
法顯在耶婆提國住了5個月,于412年4月16日再次搭乘大商船,預期50天到達廣州。船上初時頗為穩定,不料月餘後,突遇飓風,一時黑氣彌漫,狂風暴雨,船身颠簸欲覆,陷于極端緊張危急狀态。那些常來中國的外國商人相當迷信,他們把法顯和尚當成不祥之人,決議把他單獨放逐到海邊,然後再繼續前進,幸虧有一位大施主竭力為法顯辯護才使法顯幸免于難。船在海中漂泊了70餘天,7月14日到達了山東崂山。這位遊曆30餘國,耗時14年之久的高僧終于傳回了自己的祖國。2003年,為紀念法顯赴印度取經由崂山登陸歸國1590周年,在法顯當年的登陸的地點還樹立了一座高達4米的法顯銅像。
413年,法顯回到了東晉首都建康(今南京)。
法顯自399年從長安出發,412年由山東崂山登陸回國,前後經曆14年,行程4萬餘裡,是我國曆史上通過絲綢之路到達中印度、斯裡蘭卡和印度尼西亞的第一人,也是第一個到達印度巡禮佛迹、求取經律而歸的名僧。他在建康翻譯《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經》等佛經、戒律達百萬餘字,填補了譯經事業中缺少戒律的空白,為翻譯佛教經典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他還把遊曆天竺及所到30餘國的見聞寫成《法顯傳》(又名《佛國記》,國外有英、法、日文譯本),記載了中亞、印度及南海之地理、風俗、土物、人情及曆史等,為研究當時中亞、南亞諸國曆史和中外交通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法顯被譽為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他不僅在佛教界受到稱譽,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學者的高度評價。唐代名僧義淨說:“自古神州之地,輕生殉法之賓,(法)顯法師則他辟荒途,(玄)奘法師乃中開正路。”近代學者梁啟超說:“法顯橫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種以歸,著《佛國記》,我國人之至印度者,此為第一。”斯裡蘭卡史學家尼古拉斯·沙勒說:“人們知道通路過印度尼西亞的中國人的第一個名字是法顯。”他還把《佛國記》中關于耶婆提的描述稱為“中國關于印度尼西亞第一次比較詳細的記載”。日本學者足立喜六把《佛國記》譽為西域探險家及印度佛迹調查者之指南。印度學者恩·克·辛哈等人也稱贊說:“中國的旅行家,如法顯和玄奘,給我們留下了有關印度的寶貴記載。”
法顯在建康住了約5年時間,然後到了荊州(今湖北江陵),大約86歲時去世。
雖然法顯離開我們已有1500多年了,雖然他是否踏足美洲大陸至今仍是疑案,但他那以年過花甲的高齡,完成穿行亞洲大陸又經南洋海路歸國的壯舉,以及他那矢志不渝的奮鬥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