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8.7电影《超脱》的导演托尼·凯耶说:“《超脱》讲述并探索了教育问题……除掉教育,《超脱》还是一部家庭电影,无论是三位男主角还是三位女主角,都在寻找一种家庭的情愫。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家庭就是一切,就是生活的全部和未来的希望。”
人来到这个世上,确切地说,是来到一个家庭。这个家庭,也叫原生家庭,人是没有办法选择的,带有天大的随机性。人,终其一生,都被打着原生家庭的烙印。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豆瓣评分8.7《超脱》:什么才是超脱?超脱的出路何在?
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对一个人进行重塑自我的过程。人,初来乍到这个世上,其实是没有任何免疫力的。这个时候,家庭教育就如同土壤一样,承担着给种子以营养、以呵护、以关爱。
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从一个家庭走向一个班集体、校集体,换一种方式接受教育。种子渴望发芽,幼苗渴望长大。学校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传道受业解惑。
人终究是社会中的人,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最终要走向社会,接受社会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的再教育。社会教育,听不到家长和老师的唠唠叨叨,一切都是好字为之。在各种社会关系的沟通交流和碰撞摩擦中,人也在实现着重塑自我的过程。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构成人的完整人格。人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铸就着自己的完整人格。但也不得不说,人在一生的不同阶段,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无奈和不得已,各种各样的不如意,于是,人们试图各种挣扎,求得超脱。生命不息,超脱不止。那么,什么才是超脱?超脱的出路何在?
电影《超脱》的男主角亨利,他选择做一个代课老师,四处漂泊。这样,这干一段时间,那干一段时间,就不需要跟学生、跟同事、跟一个地方建立太多的联系,培植深厚的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牵绊,没有牵绊就没有愤怒,没有愤怒就没有伤害,没有伤害就是自我解救。这是亨利对超脱的解读。
影片中另一位老师,就生活在亨利作为代课老师一个月的这所学校里。上课铃声已经响过,学生们依然我行我素。这时,尽管这位老师大声地喊着,学生们依然该干嘛干嘛。这位老师回到家里,妻子拿着遥控器看电视,孩子守着电脑,说话也没有应答。这个家里家外没人搭理的老师,习惯于像一个困兽一样双手扒在操场的铁丝网上。亨利走近跟他打招呼:
“你还好吗?”
“你看见我了,你看见我站在这。”
“是的,我看见你了。”
“哦,上帝,真狠,谢谢。”说完逃也似的溜掉。
那回到亨利对超脱的概念,不建立太多联系、没有感情。可这个空气一样存在的老师,他已然活成了透明人。家庭是松散的,没有半点凝聚力。只有人,没有人气。工作上找不到半点尊严感,更不要说个人价值的实现了。他与家人与学生已经严重脱节了,疏离了,感情的纽带早已断裂。那么他超脱了吗,显然没有。
再看胖女孩,她有画画天赋,爱好摄影。但是她的父亲总是对她咆哮,不喜欢她的过于阴郁的画,简直烦透了,说她再瘦一点,头发再长一点,也许能吸引到不错的男孩。正如胖女孩自己对他父亲所说:“你永远知道说什么来伤害我,爸爸。”
教室里,胖女孩给了亨利一幅画,并向亨利表白。可是各人有各人的难题,亨利什么都给不了她。只好用一句苍白无力的话安慰着“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绝望的胖女孩那头顶撞在墙上。后来,胖女孩自杀了。也许对她来说,死亡是一种解脱。
所以,究竟什么才是超脱,超脱是屏蔽吗,超脱是隔绝吗,超脱是把自己裹得紧紧的吗,超脱是不带感情吗,超脱是空气一样的存在吗,超脱是死亡吗。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生命都有缝隙,都有千疮百孔,可那是光照射进来的地方。谁的生命里都有沼泽地,一次次陷入,再一次次拔出来,从而完成生命的蜕变,实现自我的升华。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人生是一场修行,好的,欣然接受;坏的,坦然面对。
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局外人》中的一句话“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余秀华有次接受采访时说,她觉得自己的身体配不上自己的灵魂。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困惑,纠结和挣扎。从而人们需要寻找出路,从而实现超脱。
超脱是走出去,前面是个天。
《超脱》中亨利从小有过跟母亲在一起短暂的快乐时光,公园里,雪地上,留下来母子欢欣的足迹。但是外公性侵了母亲,导致母亲酗酒自杀身亡,那一年他七岁。所以他是有童年阴影的,他活得阴郁。他喜欢封闭自己,不愿意过多的投入感情。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影片最后,亨利主动走出去,主动去找曾经堕落的那个少女,少女开心地跳起来,亨利抱起那个少女,俩人旋转起来。相对于整个影片的沉闷风格,那一刻,相信每一个观众的心也明亮了起来。
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获得者《绿皮书》中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刻意地脱离黑人社会,极力地融入白人社会,但一切都是徒劳。雨夜里他咆哮道自己不够黑不够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这就是活着活着把自己活丢了。影片最后,他走进黑人餐厅弹钢琴。他拿着一瓶酒走进白人托尼的家过圣诞。我们看到了他脸上难得的笑容,感受到了他由衷的开心。这就是唐·谢利的超脱,走出去,前面是个天。
超脱是与自己和解,接纳自己,拥抱自己,提升自己。超脱就是找到那个真实的自己,做更有品质的自己。人艰不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超脱的路径,来一个华丽丽的转身。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