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论书|梅园经典共读小组第六期沙龙——福柯《规训与惩罚》讨论纪要

点击上方“蓑翁论书”蓝字,即可关注本公号。

论书|梅园经典共读小组第六期沙龙——福柯《规训与惩罚》讨论纪要

地点:梅园书房

主讲:蓝江 南京大学哲学系

评议:杨渝东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研究所

蓝江老师首先介绍了福柯的学术地位:福柯作为二十世纪下半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研究范畴并不仅仅局限于现代意义上的单一性学科,这也造就了福柯本人的影响力波及到了广大的艺术学界、哲学界、文学界、法学界、社会学界甚至延伸到经济学界。非常可惜,福柯英年早逝,尽管他在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地位无法撼动,但倘若他能够多活一段时期,可能会给我们留下更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了,这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而已。刚开始确定讲座主题的时候,蓝老师意识到福柯的研究范畴本身比较广,为了迎合更多人的需求,最后选择了进入中国时间最早、受众面较广、相对比较浅显易懂的《规训与惩罚》一书来加以讲解。对于普通人而言,谈到福柯,最先想到的也许就是规训和圆形监狱(全景敞视监狱),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甚至将福柯等同于这两个概念。对此,蓝老师首先讲述了中文译本中“规训”一词的由来,其实如果按照直译的方式来翻译法文版的《规训与惩罚》(surveiller et punir)一书,其实法文surveiller原初词义就是监控,在九十年代事情,人们往往借助英文版来阅读,英文版将法文版的surveiller翻译为了discipline,清华的刘北成老师创造性地将英文的discipline翻译为“规训”,这个译法虽然与法文有一定差距,但已经深入人心。而在译作规训以后,特别是在传入中国国内后,更多地人接受了这个概念,认为“规训”一词较之于“监控”一词更能体现“看与被看的关系”,符合福柯所讲的“凝视”的概念,正是通过使用“规训”一词,它更能充分体现蕴涵在我们每个人的毛细血管之中的,在彼此交往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权力关系,所以“规训”一词逐渐地取代原本的“监控”一词,成为中国语境下解读福柯思想的重要概念。

论书|梅园经典共读小组第六期沙龙——福柯《规训与惩罚》讨论纪要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福柯,蓝老师以福柯的重要著作为线索,列了一个关于福柯的年谱,里面具体涵盖了福柯的博士论文《疯癫与非理智——古典时期的疯狂史》、出版摘编版《疯癫与文明》、《词与物》、《性史》以及一系列的讲座集。通过著作我们可以发现,福柯有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士“十七世纪”,从我们最了解的“古典时代疯狂史”到“临床医学的诞生”,再到“词与物”以及“规训与惩罚”,它们都将十七世纪作为重要的时间节点。对于福柯而言,十七世纪是真正意义上现代性诞生的重要时刻,而他大量的著作也都是谈十七世纪之后的事情。当我们回到《规训与惩罚》一书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福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讲解了达米安因刺杀路易十五而判处死刑、公开处决的整个过程,由此营造出了一种很血腥的景观。在福柯看来,之所以选择血腥的、公开的处决达米安,充分体现出近代的“一种治理技术”,通过这种野蛮的、公开式的屠杀手段对普通民众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让臣民臣服在暴力统治关系之下,消灭不稳定的、威胁性因素,以此制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笔锋一转,福柯认为仅仅在七十年以后,特别是到了拿破仑统治时期,情况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个时候我们已经看不到过去那种血腥而且暴力地公开处决犯人的情况,那么,这些犯人到哪里去了呢?对此,福柯指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性人物:富歇。作家茨威格笔下一个“风吹两边倒”式的政治人物,富歇率先写了一个关于现代监狱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以前的犯人会时常在公共场合出现,而现在却产生了有着一整套的隔离程序将他们放置在公众视野之外。那么,为什么从公开的景观演变为隐蔽性的隔离手段呢?对此,福柯阐述了盛行的关于人道主义进步的解释性观点。认为人本主义发轫于文艺复兴,在启蒙时代发展到巅峰,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从过去严格地区分人的好坏,认为“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好坏极其分明”这样一种绝对化的二分过渡到认为人的罪恶并非天生具有的,更多地是由于身处特定的情境中“误入歧途”的结果。对此,认为每个“误入歧途”者都是可以通过人为施加一定的手段来加以矫正,将他拉回正常的社会轨道的,而这个施加影响力的过程就充分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但事实上,福柯认为这个施加影响的过程就是一个规训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适用对象不仅仅局限于“越轨者”,甚至衍生到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日常生活情境当中。对此,福柯将监狱时间表和贵族寄宿制学校的时间表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惊人的相似性。由此,他认为并非人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我们选择更为宽容的方式对待“越轨者”,而是社会治理技术已经悄然地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从以前的血腥治理手段转变为恩威并济式的治理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他将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附着在特定关系网络中的人还原成单纯的个人,而个人又形成可以规训的个体,以此构成社会治理的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治理技术就是要不断地生产出独立的、规训化的个体,让每一个个体都遵循既有的社会规范,以此实现现代社会的稳定。对此,蓝老师举了一个关于精神病院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讲解了规训一词之后,蓝老师向我们系统地介绍了“全景敞视监狱”的概念。蓝老师认为边沁的全景敞视监狱内涵了光学效果,他假设人都是有两面的:一个是光照到的、被凝视的一面,另一个是未被光照到的、自由的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戈夫曼“拟剧论”中前台与后台两个概念相呼应。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斥着被凝视的现象,比如“考试作弊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的注视监考老师的目光”、“女生在他者目光注视下需要扮演的更多”、“随处可见的摄像头(天网工程)”等等,那么,我们不禁会想,当这个社会规训空间普及化,人们往往更多地采取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所谓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个体隐私为代价的。当他人不断拥有凝视的权力之时,我们难免会呼吁拥有不被凝视的自由。对此,其实在这个时代真正的掌权者,往往是那些拥有更多“看”的权力的人。所以,那些下层阶级反抗题材的影片中往往都会加入黑客因素,因为作为一个社会的普通阶层,只有通过“黑客”技术才能调取监控,获得“看”的权力,成为权力的拥有者,才具备了反抗的可能。

论书|梅园经典共读小组第六期沙龙——福柯《规训与惩罚》讨论纪要

在蓝江老师的分享结束后,许金晶老师再次强调了福柯《规训与惩罚》一书在华语世界的影响力极大。对此,他分别例举了一本极具代表性的著作和一部极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来加以阐释:其一,台湾历史学家王汎森先生通过《权力的毛细管作用》一书向我们呈现了近代清政府对文人士大夫的规训;其二,徐冰老师推出的一部实验影像《蜻蜓之眼》,这是一部完全由中国各地的监控画面拼接组成的一部片子,也引发了重要的反响。

蓝江老师更多地是从哲学背景去解读《规训与惩罚》一书,那么,作为一名人类学者的杨渝东老师又是怎样解读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的呢?对此,作为今天评议人的杨渝东老师也向我们分享了两本与之相关的电影:《飞越疯人院》和《肖申克的救赎》。杨老师认为,对于前一部影片而言,试图“飞越”疯人院的反抗者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真正意义上的反抗者最后都走向了死亡,以此体现出现代规训手段的残酷性,个体在这样一种“生活世界当中”丧失了成功反抗的可能。但对于后一部影片而言,它更多地想要演绎一种生活世界中成功反抗的可能性,认为即使的“全景敞视监狱”,也会存在一定的漏洞。而这些漏洞的存在正可以作为弱者用于反抗的武器,比如考试中的“作弊”行为等等。当然了,杨老师还补充了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想要向我们呈现的另一层面的内容:规训社会之所以能够成立,重要的不仅仅在于与之配套的一系控制规范、手段,还在于规训下建构的知识体系,通过“规训”知识的生产与不断地生产,以此确保规训的正当性、合理性。对此,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也应该审视这种知识是如何生产的,换句话说,在现代境遇下,我们每一个个体都应该审视我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书写自我与被“他者”书写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朋友圈”或许也是一种另类的“监狱”,一个自我塑造的监狱。最后,杨老师认为,就学术而言,福柯的思想启发巨大;但对于生活而言,福柯学术思想里面蕴含着一种“悲观主义”的情绪,其实现实生活也并没有他所说的那么糟糕。对此,蓝江老师肯定了杨老师的补充,认为话语权力的建构确实也是现代规训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础,也是不容忽视的。

论书|梅园经典共读小组第六期沙龙——福柯《规训与惩罚》讨论纪要

针对上述三位老师的分享,书友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1.福柯的规训化思想是否等同于一种现代社会去意义化的观点?

蓝江老师回应说,并非这样,福柯其实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判断现代主体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他并不像启蒙思想家那样认为我们每一个都受到了启蒙之光的影响,然后具有了启蒙思想,这是一个“神话过程”。福柯所注重的是个体选择接受既定的社会规范的一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可能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与灵魂。比如“工匠精神”,工匠是将自己的灵魂注入到产品当中,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去意义化的过程。如果我们一昧地强调海德格尔的“去意义化”,我们难免会陷入一种浪漫主义的乡愁。沉浸在我们虚构出来的过去当中,赋予过去以无尽的意义,而批判今天的“冷冰冰的工具理性的算计”。其实,我们今天也有今天的意义,我们要试着往前看,要创造一种从未拥有过的意义,而非陷入旧有意义的不断重复抑或是追忆当中。

论书|梅园经典共读小组第六期沙龙——福柯《规训与惩罚》讨论纪要

2.权力是否具有相互性?被规训的个体是否也在规训“规训者”?

杨渝东老师回应说,其实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权力关系网络,每个节点并非平等的关系。权力双反的相互作用确实会存在,但也是一种不对称的关系。福柯一般不讲意识形态,而是讲微观层面的权力关系,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网络关系,并非宏观关系。由于规训者与被规训者权力不对等性的存在,因此福柯意义上的规训一般都是单方面的。当然了,我们不否认,现实生活中弱者也有弱者的权力,他能够寻求规训的“漏洞”来超越规训,获得相应的权力,比如:作弊等等。

(整理者:肖立志;核定者:江海一蓑翁;本文稿经主讲蓝江老师和评议杨渝东老师确认;现场照片为蓑翁和到场书友自摄。)

论书|梅园经典共读小组第六期沙龙——福柯《规训与惩罚》讨论纪要

有意加入梅园经典共读小组的书友,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蓑翁微信,添加时请注明真实姓名和身份:

如果对本文感兴趣,欢迎朋友圈,谢谢!

这里是:蓑翁论书,微信号:wengonbooks

@江海一蓑翁 的个人原创作品发布平台,从书出发,畅谈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与艺术,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转载、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邮件[email protected]或者加我私人微信号:batongyang(注明“蓑翁论书”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