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老店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与喜爱,原因有二:
其一是背后隐藏的生动曲折的创业故事,其二是它们所传承的不仅是一种脍炙人口的吃食,更是一种底蕴深厚的文化。
“丁莲芳”就有这样的湖州老味道~
每当提起湖州“丁莲芳”,最先想到的一定是“用料讲究、烹调有术、味道鲜美”的千张包子啦!
传闻上到七八十岁老人,下到一二十岁青少年,凡是吃过“丁莲芳”的千张包子的,都对它赞不绝口。而那些湖籍旅外人士更是对此念念不忘,每当回到或是路过湖州时,总要来“丁莲芳”尝尝这家乡美食,甚至有时还要打包带回去与亲友共飨。
“丁莲芳”千张包子以纯精腿肉为陷,辅之以朝鲜开洋、日本干贝,添配孝丰蝴蝶片笋衣,裹以三角为形,以绿豆粉丝入汤,以薄韧大豆千张为包,使得外形、馅料和辅料等方面均有别于家常色彩而独具一格。
但最初的千张包子可没有这么讲究哦!
倾
故 事
听
丁•莲•芳
创始人丁莲芳原是湖州城里一个以挑葱卖菜为生的小商贩,因生活艰难,难以糊口而决定改行。
在综合了资本、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后,又受到牛肉丝粉汤和油豆腐丝粉头两道小吃的启发,他提出了将千张包子放在丝粉中,变为千张包子丝粉头的想法!下定决心的丁莲芳说干就干,二话不说就做了扁担,买了铁锅,经营起千张包子丝粉头来。
这千张包子粉丝头虽谈不上美味佳肴,却也别开生面。不少夜戏散场后的看客、市民觉得这小吃新奇,味道也不错,纷纷前来购买。
时间一长,不少老顾客也开始向丁莲芳提出建议:包子样式太过于家常式、陷心虽鲜但还不够、丝粉最好是粗丝粉……为了使千张包子粉丝头能够立足于社会,受到顾客的喜爱,丁莲芳按照老主顾的建议开始不断改进,将原来长的改制成方的,后又改进为三角形五公分见方的式样,鲜肉馅中加进了开洋,丝粉也从最初的细丝定制成粗的绿豆丝粉……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丁莲芳的小吃也就闻名于湖州城了。
那么千张包子又是如何制作的呢?
tip1:三角形的薄薄的千张皮子,尖头朝左,在中间的方形皮子上放入纯精腿肉,加上一粒干贝,两粒开洋。
tip2:把下方的尖角向上提裹住满满的馅料,然后把左边的尖角往右翻,注意左手要抵住馅料, 这样才能做出三棱锥形~
tip3:把出具模型的千张包子顺势往上折叠,把多于的千张皮子塞到缝隙中,一个小巧玲珑的千张包子就成型啦~
来自体育学院马振东同学,是一位天津小伙子,在活动中也尝试着做起千张包子来~
“制作
千张包子看似很简单,其实刚上手的话很难包出来。但看着我们自己包的千张包子端上来,汤色清鲜,小巧有型,还要上搭配劲道爽滑的粉条,加上葱花,简直超有食欲!”
正如店长说的,她刚开始学的时候每天都要练习包100个,一年之后才能成为熟练工。“技术这个东西是需要熟能生巧的。千张包子这样的老味道美食所传承的历史文化和记忆很多,越做越觉得有意义。”
你是不是,也忍不住想尝尝这美味的千张包子了呢~
最后,小编抓住机会采访了“丁莲芳”的负责人吴女士,一起去听听她是怎么说的吧~
q
“丁莲芳”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
吴密琴:“丁莲芳”在我眼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从16岁来到这里,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我也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学徒成为了能够独当一面的负责人。这期间虽有过不少艰难困苦,但更多的却是美好的回忆。
“丁莲芳”现在之所以成为湖州家喻户晓的美食,您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吴密琴:我们传统的口味一直没变,一直保持着原来的味道。
我们有许多在湖州本地吃过“丁莲芳”的居民,一直到老了还惦记着我们的千张包子,甚至有出门在外的人希望我们把产品寄过去,想要重温当时的味道。我想这就是一个传承,经典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
现在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请问你们是怎么做到在业界一直保持领先的?
吴密琴: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原则上也在不断创新,在口味上推出了许多新品种。有三鲜味的、海鲜味的、鸡肉馅的、虾肉馅的,都很切合现代年轻人的口味。
“丁莲芳”千张包子已经成为几代湖州人的记忆,成为家乡的味道,也成为湖州一张响亮的饮食名片,我觉得很有成就感,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它越做越好,让更多的人爱上“丁莲芳”的美食。
编辑/陈丽娇
摄影/范依文、方洁慧
文字/郭加慧、刘旭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