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老店之是以能夠經久不衰,受到廣大群衆的歡迎與喜愛,原因有二:
其一是背後隐藏的生動曲折的創業故事,其二是它們所傳承的不僅是一種脍炙人口的吃食,更是一種底蘊深厚的文化。
“丁蓮芳”就有這樣的湖州老味道~
每當提起湖州“丁蓮芳”,最先想到的一定是“用料講究、烹調有術、味道鮮美”的千張包子啦!
傳聞上到七八十歲老人,下到一二十歲青少年,凡是吃過“丁蓮芳”的千張包子的,都對它贊不絕口。而那些湖籍旅外人士更是對此念念不忘,每當回到或是路過湖州時,總要來“丁蓮芳”嘗嘗這家鄉美食,甚至有時還要打包帶回去與親友共飨。
“丁蓮芳”千張包子以純精腿肉為陷,輔之以北韓開洋、日本幹貝,添配孝豐蝴蝶片筍衣,裹以三角為形,以綠豆粉絲入湯,以薄韌大豆千張為包,使得外形、餡料和輔料等方面均有别于家常色彩而獨具一格。
但最初的千張包子可沒有這麼講究哦!
傾
故 事
聽
丁•蓮•芳
創始人丁蓮芳原是湖州城裡一個以挑蔥賣菜為生的小商販,因生活艱難,難以糊口而決定改行。
在綜合了資本、市場等多方面因素後,又受到牛肉絲粉湯和油豆腐絲粉頭兩道小吃的啟發,他提出了将千張包子放在絲粉中,變為千張包子絲粉頭的想法!下定決心的丁蓮芳說幹就幹,二話不說就做了扁擔,買了鐵鍋,經營起千張包子絲粉頭來。
這千張包子粉絲頭雖談不上美味佳肴,卻也别開生面。不少夜戲散場後的看客、市民覺得這小吃新奇,味道也不錯,紛紛前來購買。
時間一長,不少老顧客也開始向丁蓮芳提出建議:包子樣式太過于家常式、陷心雖鮮但還不夠、絲粉最好是粗絲粉……為了使千張包子粉絲頭能夠立足于社會,受到顧客的喜愛,丁蓮芳按照老主顧的建議開始不斷改進,将原來長的改制成方的,後又改進為三角形五公分見方的式樣,鮮肉餡中加進了開洋,絲粉也從最初的細絲定制成粗的綠豆絲粉……一傳十,十傳百,久而久之,丁蓮芳的小吃也就聞名于湖州城了。
那麼千張包子又是如何制作的呢?
tip1:三角形的薄薄的千張皮子,尖頭朝左,在中間的方形皮子上放入純精腿肉,加上一粒幹貝,兩粒開洋。
tip2:把下方的尖角向上提裹住滿滿的餡料,然後把左邊的尖角往右翻,注意左手要抵住餡料, 這樣才能做出三棱錐形~
tip3:把出具模型的千張包子順勢往上折疊,把多于的千張皮子塞到縫隙中,一個小巧玲珑的千張包子就成型啦~
來自體育學院馬振東同學,是一位天津小夥子,在活動中也嘗試着做起千張包子來~
“制作
千張包子看似很簡單,其實剛上手的話很難包出來。但看着我們自己包的千張包子端上來,湯色清鮮,小巧有型,還要上搭配勁道爽滑的粉條,加上蔥花,簡直超有食欲!”
正如店長說的,她剛開始學的時候每天都要練習包100個,一年之後才能成為熟練工。“技術這個東西是需要熟能生巧的。千張包子這樣的老味道美食所傳承的曆史文化和記憶很多,越做越覺得有意義。”
你是不是,也忍不住想嘗嘗這美味的千張包子了呢~
最後,小編抓住機會采訪了“丁蓮芳”的負責人吳女士,一起去聽聽她是怎麼說的吧~
q
“丁蓮芳”對您而言意味着什麼?
吳密琴:“丁蓮芳”在我眼裡,就是我的第二個家。從16歲來到這裡,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我也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國小徒成為了能夠獨當一面的負責人。這期間雖有過不少艱難困苦,但更多的卻是美好的回憶。
“丁蓮芳”現在之是以成為湖州家喻戶曉的美食,您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什麼?
吳密琴:我們傳統的口味一直沒變,一直保持着原來的味道。
我們有許多在湖州本地吃過“丁蓮芳”的居民,一直到老了還惦記着我們的千張包子,甚至有出門在外的人希望我們把産品寄過去,想要重溫當時的味道。我想這就是一個傳承,經典的東西永遠不會過時。
現在的市場競争日趨激烈,請問你們是怎麼做到在業界一直保持領先的?
吳密琴:我們在繼承傳統的原則上也在不斷創新,在口味上推出了許多新品種。有三鮮味的、海鮮味的、雞肉餡的、蝦肉餡的,都很切合現代年輕人的口味。
“丁蓮芳”千張包子已經成為幾代湖州人的記憶,成為家鄉的味道,也成為湖州一張響亮的飲食名片,我覺得很有成就感,也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它越做越好,讓更多的人愛上“丁蓮芳”的美食。
編輯/陳麗嬌
攝影/範依文、方潔慧
文字/郭加慧、劉旭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