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瓷器鉴定真知堂:
再来说说柴窑。
收藏圈有个怪现象,越是争议大,问题多的古代名窑名器,民间越是喜欢,追捧。国家博物馆没有收藏的,民间都有。你要说它不对,那就犯了大忌,不按在地上痛打一顿不解气。
柴窑就是一例。
柴窑,据传说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皇帝柴荣时的御窑,因柴荣之姓而名。五代十国,上承唐代,下接赵宋,为梁唐晋汉周五个短期政权的总称。史学家一般均冠以后字,因为梁唐晋汉周这些朝代名,在宋以前都曾经出现过。
后周的故事,最广为人知,北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了柴荣孤儿寡母的政权。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300年赵宋时期。
小时候喜欢听书,《杨家将》《说岳全传》是最受欢迎的,估计不少70年代以前的朋友,都有过这种喜好。所以,宋朝历史,特别是北宋早期和南宋早期(一个抗辽,一个抗金)的历史,好多朋友都耳熟能详,全是说书人的功劳。
这柴窑,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据说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御批。请看清楚,是据说!出自哪里呢?还是说书!
明谢肇淛(zhè)的《五杂俎》,是一部古代文人笔记小说!书中记有:“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矣。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可以装饰玩具;而成器者,杳不可复见矣。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请其色,御批云:‘雨过青天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考作者生平,生于隆庆元年(1567年),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壬辰科进士,任湖州推官。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其父去世,谢肇淛回闽守孝三年。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谢肇淛出任南京刑部主事。《五杂俎》有万历四十四年潘膺祉如韦馆刻本。应该是万历三十四年后谢氏守孝期间的作品。
搞清楚了这个传说从何而来,对于柴窑鉴定辨别意义重大。古人最重考据,有依据的一律要注明出处。而无依据的都会写明“传”字,意思是传闻,非亲见。
这是目前所见历史文献关于柴窑“雨过青天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颜色的记载。已注明为传说,文体为小说!
柴窑天青色,在更早的文献就有记载,《格古要论》是明初洪武时期曹昭所作,记载有:“柴窑器出北地。世传周世宗姓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说的也是“传”。这是柴窑目前最早所见记载的历史文献。
有人说,且慢,不是北宋欧阳修最早记录柴窑吗?以下这条引文流传甚广:
记载柴窑的文献以宋人欧阳修的《归田集》最早,书中在谈及“汝窑花觚”时曾有:“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罄,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
《归田集》收录于此
但真相是什么呢?这条文字根本不是欧阳修所写的,而是清代康熙时期高士奇写的!高士奇是清初大收藏家,康熙皇帝的古玩师父。病逝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清高士奇《归田集》
文物考古,最忌讳以讹传讹。一个不负责任的言论,就能荼毒后世多年。由于最初的研究者不负责任的把高士奇的《归田集》附会成北宋欧阳修的《归田录》,一下子这个柴窑就坐实了北周皇帝柴荣所造的传说。欧阳修是北宋大文豪,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生于1007年,死于1072年。他生活的主要年代离北宋建立的960年不远,按道理如果他说有柴窑,那就肯定有!柴窑的传说就因为这个以讹传讹而变成了事实。
高士奇《归田集》关于柴窑记载
真正的北宋人写的书中,根本没有提及柴窑。《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其余则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色泽尤佳
再说流行更广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吧!明张应文的《清秘藏》记有:“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此必亲见,故论之如是。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绦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又曹仲云:“‘柴窑足多黄土’,未知然否。”这是最早的文献记载,说的很清楚,“闻其制”,也就是我听说的。而且,他说亲见一片片,胎厚,非薄如纸。
张应文(约1524~1585),早在谢肇淛1606年回家守制之前20年已经亡故,很有可能谢的《五杂俎》参考过《清秘藏》。这样,关于柴窑最早的两则传言我们都找到了出处。也就是晚明万历初年的文人演绎。
张氏本人的四如演绎,说得很清楚,我没见过完整器,我是听说的,我见过的残片,不符合传说中的薄如纸的说法。而后世鉴定家以张氏说的传闻为柴窑鉴定秘诀,真不知是什么用心!
清代乾隆晚期之前无名氏《南窑笔记》,记载有:“柴窑。周武德年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响如磬。其妙四如,造于汝州,瓷值千金。”
演义演绎到此更为完善了,不过这个作者要不文化水平不高,读书不精,要不就是后世盗版写错了。武德为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后周年号为显德!他连年号都没搞清楚,所说的宝库起火,金石烧结成釉更是空穴来风,五代史中没有记载。再说的四如,柴窑造于汝州,更是不知何本,纯属虚构了。
文章写到这里,您搞明白了吗?柴窑的雨过天青云破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四如鉴定秘诀,都是小说家和文人根据传闻而来的演绎(或者是他自己编造的)。至于现在有些所谓大藏家(可以自己去百度这种说法来自于谁)更把《五杂俎》中演绎的后周世宗柴荣的故事再加到宋徽宗和汝窑上,那更是不负责任的乱讲。
文献考古和田野考古一样,都是科学鉴定文物的一部分。笔者本对柴窑的谬传谬论不欲加以点明,但柴窑的这些谬论(欧阳修说北宋有柴窑,柴荣御批的雨过天青色,后周宝库起火,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鉴定秘诀)愈演愈烈,甚至还生造出汝窑雨过天青,宋徽宗做了一个梦,柴荣的御批变成宋徽宗的御批等等不负责任的言论,再不加以指正,恐遗毒后世不浅,故不揣谫陋,遍阅典籍,加以纠正。
柴窑本出自明初洪武曹昭之书,当时曹氏未亲见,但应该有所本,不能轻易否定柴窑(后周官窑)的存在!但后期演绎的那些故事和说法,则变传说为定论,没有一个作者说自己亲见柴窑完整器,在此基础上写出来的“雨过天青云破处”和“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四如鉴定柴窑秘诀,则根本不可信了。
玩收藏,最忌讳自以为是。特别对于这种传说中的名窑名瓷。我知道本文发出之后,肯定又是骂声一片,没有关系,只要能对古瓷器收藏爱好者起到拨乱反正之功效,则挨点骂无所谓,毕竟这是一件有功德的事情!
柴窑款瓷器目前铺天盖地的,收藏者均以为自己收藏的是真正的柴窑!你怎么看?笔者论述的,有道理吗?正能量支持者点评一下。
分享真知识,传递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欢收藏(不限于瓷器),欢迎关注本人头条,谢谢你的收藏和转发!
故宫藏天青色汝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