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瓷器鑒定真知堂:
再來說說柴窯。
收藏圈有個怪現象,越是争議大,問題多的古代名窯名器,民間越是喜歡,追捧。國家博物館沒有收藏的,民間都有。你要說它不對,那就犯了大忌,不按在地上痛打一頓不解氣。
柴窯就是一例。
柴窯,據傳說是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皇帝柴榮時的禦窯,因柴榮之姓而名。五代十國,上承唐代,下接趙宋,為梁唐晉漢周五個短期政權的總稱。史學家一般均冠以後字,因為梁唐晉漢周這些朝代名,在宋以前都曾經出現過。
後周的故事,最廣為人知,北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了柴榮孤兒寡母的政權。中國曆史從此進入了300年趙宋時期。
小時候喜歡聽書,《楊家将》《說嶽全傳》是最受歡迎的,估計不少70年代以前的朋友,都有過這種喜好。是以,宋朝曆史,特别是北宋早期和南宋早期(一個抗遼,一個抗金)的曆史,好多朋友都耳熟能詳,全是說書人的功勞。
這柴窯,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顔色做将來。據說是後周世宗柴榮的禦批。請看清楚,是據說!出自哪裡呢?還是說書!
明謝肇淛(zhè)的《五雜俎》,是一部古代文人筆記小說!書中記有:“陶器柴窯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與金翠同價矣。蓋色既鮮碧,而質複瑩薄,可以裝飾玩具;而成器者,杳不可複見矣。世傳柴世宗時燒造,所司請其色,禦批雲:‘雨過青天雲破處,者般顔色做将來。’
考作者生平,生于隆慶元年(1567年),萬曆二十年(1592年)中壬辰科進士,任湖州推官。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其父去世,謝肇淛回閩守孝三年。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謝肇淛出任南京刑部主事。《五雜俎》有萬曆四十四年潘膺祉如韋館刻本。應該是萬曆三十四年後謝氏守孝期間的作品。
搞清楚了這個傳說從何而來,對于柴窯鑒定辨識意義重大。古人最重考據,有依據的一律要注明出處。而無依據的都會寫明“傳”字,意思是傳聞,非親見。
這是目前所見曆史文獻關于柴窯“雨過青天雲破處,者般顔色做将來”顔色的記載。已注明為傳說,文體為小說!
柴窯天青色,在更早的文獻就有記載,《格古要論》是明初洪武時期曹昭所作,記載有:“柴窯器出北地。世傳周世宗姓柴氏時所燒者,故謂之柴窯。天青色,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近世少見。”說的也是“傳”。這是柴窯目前最早所見記載的曆史文獻。
有人說,且慢,不是北宋歐陽修最早記錄柴窯嗎?以下這條引文流傳甚廣:
記載柴窯的文獻以宋人歐陽修的《歸田集》最早,書中在談及“汝窯花觚”時曾有:“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罄,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飾為器。北宋汝窯頗仿佛之,當時設窯汝州,民間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汝窯磁較似,官局造無私’”。
《歸田集》收錄于此
但真相是什麼呢?這條文字根本不是歐陽修所寫的,而是清代康熙時期高士奇寫的!高士奇是清初大收藏家,康熙皇帝的古玩師父。病逝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清高士奇《歸田集》
文物考古,最忌諱以訛傳訛。一個不負責任的言論,就能荼毒後世多年。由于最初的研究者不負責任的把高士奇的《歸田集》附會成北宋歐陽修的《歸田錄》,一下子這個柴窯就坐實了北周皇帝柴榮所造的傳說。歐陽修是北宋大文豪,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生于1007年,死于1072年。他生活的主要年代離北宋建立的960年不遠,按道理如果他說有柴窯,那就肯定有!柴窯的傳說就因為這個以訛傳訛而變成了事實。
高士奇《歸田集》關于柴窯記載
真正的北宋人寫的書中,根本沒有提及柴窯。《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其餘則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窯器,大概相類...色澤尤佳
再說流行更廣的:“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吧!明張應文的《清秘藏》記有:“論窯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聞其制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此必親見,故論之如是。其真餘向見殘器一片,制為縧環者,色光則同,但差厚耳。”又曹仲雲:“‘柴窯足多黃土’,未知然否。”這是最早的文獻記載,說的很清楚,“聞其制”,也就是我聽說的。而且,他說親見一片片,胎厚,非薄如紙。
張應文(約1524~1585),早在謝肇淛1606年回家守制之前20年已經亡故,很有可能謝的《五雜俎》參考過《清秘藏》。這樣,關于柴窯最早的兩則傳言我們都找到了出處。也就是晚明萬曆初年的文人演繹。
張氏本人的四如演繹,說得很清楚,我沒見過完整器,我是聽說的,我見過的殘片,不符合傳說中的薄如紙的說法。而後世鑒定家以張氏說的傳聞為柴窯鑒定秘訣,真不知是什麼用心!
清代乾隆晚期之前無名氏《南窯筆記》,記載有:“柴窯。周武德年間,寶庫火、玻璃、瑪瑙、諸金石燒結一處,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響如磬。其妙四如,造于汝州,瓷值千金。”
演義演繹到此更為完善了,不過這個作者要不文化水準不高,讀書不精,要不就是後世盜版寫錯了。武德為唐高祖李淵的年号。後周年号為顯德!他連年号都沒搞清楚,所說的寶庫起火,金石燒結成釉更是空穴來風,五代史中沒有記載。再說的四如,柴窯造于汝州,更是不知何本,純屬虛構了。
文章寫到這裡,您搞明白了嗎?柴窯的雨過天青雲破處,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四如鑒定秘訣,都是小說家和文人根據傳聞而來的演繹(或者是他自己編造的)。至于現在有些所謂大藏家(可以自己去百度這種說法來自于誰)更把《五雜俎》中演繹的後周世宗柴榮的故事再加到宋徽宗和汝窯上,那更是不負責任的亂講。
文獻考古和田野考古一樣,都是科學鑒定文物的一部分。筆者本對柴窯的謬傳謬論不欲加以點明,但柴窯的這些謬論(歐陽修說北宋有柴窯,柴榮禦批的雨過天青色,後周寶庫起火,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鑒定秘訣)愈演愈烈,甚至還生造出汝窯雨過天青,宋徽宗做了一個夢,柴榮的禦批變成宋徽宗的禦批等等不負責任的言論,再不加以指正,恐遺毒後世不淺,故不揣谫陋,遍閱典籍,加以糾正。
柴窯本出自明初洪武曹昭之書,當時曹氏未親見,但應該有所本,不能輕易否定柴窯(後周官窯)的存在!但後期演繹的那些故事和說法,則變傳說為定論,沒有一個作者說自己親見柴窯完整器,在此基礎上寫出來的“雨過天青雲破處”和“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四如鑒定柴窯秘訣,則根本不可信了。
玩收藏,最忌諱自以為是。特别對于這種傳說中的名窯名瓷。我知道本文發出之後,肯定又是罵聲一片,沒有關系,隻要能對古瓷器收藏愛好者起到撥亂反正之功效,則挨點罵無所謂,畢竟這是一件有功德的事情!
柴窯款瓷器目前鋪天蓋地的,收藏者均以為自己收藏的是真正的柴窯!你怎麼看?筆者論述的,有道理嗎?正能量支援者點評一下。
分享真知識,傳遞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歡收藏(不限于瓷器),歡迎關注本人頭條,謝謝你的收藏和轉發!
故宮藏天青色汝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