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伴随一生的心学

心学 即王阳明心学,作为儒释道集大成者,对明中期以后以及儒家文化圈国家有着巨大的影响。

按卢麒元所述,心学一脉上承孔子,孔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孟子以降则为宋儒陆九渊,而后大成者即是王阳明。王阳明心学成为明中期以后儒家中与朱子理学相对的另一种选择,嘉靖朝的许多弄潮儿都是阳明心学的信徒,在朝者如高拱、徐阶以及张居正;在野者如李贽等,都深刻的影响了明中期之后的士林文坛。明亡后,一支随朱舜水东渡东瀛,其广为人知者之一便是东乡平八郎;一支则随船山先生蛰伏精进与湖南。心学再次着力,则要到太平天国起势席卷南国之后。湖南在风云际会之际,恰逢湘人邓显鹤搜集湖南知识分子的著作为集以彰湖南文华,由船山先生子孙所献其毕生文稿而得于再现于世,并在清后期湖南籍官员的支持下,大显于湖南,继而影响全国。其早期传承中出力最多者乃郭嵩焘。其离开驻英大使之后回国,在仕途上已无可能,于是潜心于教育尤以推广继承船山之学最为坚定,在长沙以及周边地区创办了许多书院以为基地,从而使得船山先生的学问得以流传、发展并成为湘江本土的显学。郭嵩焘以后,最有名者乃谭嗣同,谭嗣同少时便研习船山先生的学问,算是第一代系统训练船山之学弟子中佼佼者。戊戌变法之后谭嗣同以死明志,其思想衣钵由湘人杨昌济继承。杨昌济毕生精力都用在学问上,算是集大成的人物,其最满意的弟子中有一人便是毛泽东。

心学虽由王阳明所创,但是其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历代知识传承与发展的结果,思想内核一直存在于中国人的思想体系中溯源而下,涓涓细流至王氏而汇成江海,其再显于世的年代便是近代中国面对最剧烈动荡与变革的前夜,冥冥中似有玄妙。再观湖南人至于近代中国,自太平天国以始,历经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秋收起义直至新中国建立,中国知识分子不断努力救国求存于世界,而每每关键时刻一锤定音的大事件都有湖南人参与且多是领导者。卢麒元总结心学的核心就是主体性,个人的主体性、国家的主体性、民族的主体性。独立之自我、独立之国家,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无数志士的追求,以打破旧儒家三纲五常对中国社会的束缚为己任,始于个人独立终于国家独立与世界,完成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改造,对生产力和思想的解放。

宏大的叙事如此激昂,五千年的历史每每在脑海中不断的梳理都让人莫名的愉悦和感动,但好巧不巧饭点将至腹中的不满总会大煞风景,回到现实世界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更加具体。王阳明年少立志要做圣人,整个青年阶段都在不断的探寻成为圣人学问和路径,当竹林中的王阳明坚持不住晕倒之后,其一生注定要成为反叛传统朱子经典的孤独者。龙场悟道短短四个字多流于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可那个躺在自己打造的石棺中的落魄官员,回忆前半生的骄傲和梦想在如今现实的映照下如此的可笑和无奈。然而也正是现实中重重的困难和折磨,王阳明才能破茧重生,成为最终的王阳明。

王阳明的前半生演绎了一个孤独问道者,追求的伟大也无法奈何求知的艰辛,这艰辛并非高深莫测的之乎者也而多是现实世界中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困难和折磨最为艰难苦涩,在痛苦绝望中悟道的王阳明一定是欣喜的,所有的痛苦和绝望一瞬间都变得不过尔尔,所有的困难都变成求圣道路上的阶梯,所有的道理这一刻似乎都完备于心。心即理也,人皆可为尧舜,孟子到王阳明,文脉已续。

既立志成为一个心学的弟子,开门见山第一件事便是要解决:此心为何,何以立心。每每思索而后有一些想法便写下来梳理自己的所得。

心,人人都有心。这个心首先是个人的心,是独立的心;其次这个心也是人人的,是公共的,两者互为一体,如何区分,要点便是边际。个人之心和众人之心望文生义,就是边际大小的不同,于是便有了种种的区别。人人都想做一个富家翁,这是众人之心也是个人之心,心中所愿是统一的,但是这世上既有富人更不乏穷人,心心虽然相通,境遇大不通,要点便在于知和行两者的局限性。

知行合一,王阳明在和弟子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认为知和行是一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地在矛盾对立中完成统一,是一个动态地连续向上的过程。心的局限性就是知和行的局限性,全能的上帝如果不是全能的就不是上帝了,知识的局限会制约行为,行为的局限也在制约知识的完备。举例,我看到别人挨揍的样子很痛苦,但只有当我也实实在在地挨揍之后,知和行在这一刻完成统一,我才能知道挨揍的滋味。统一的过程是去昧的过程,是认识其边际的过程,是化被动为主动的过程,于是便可以理性地对待它,甚至让其为我们所用。老人总说孩子越打越皮,显然是孩子已经对家法有了知行合一的理解,知道了它的边际,并学会了让其为己所用。当熊孩子捅破了屋顶,虽然面对的是家法伺候,但对熊孩子来说也不过是家法伺候而已,只要捅破房子的快乐不减下次再来毫无畏惧。

知行合一,正如矛盾的统一只发生在那一瞬,知行的统一也只有那么一瞬,下一瞬新的矛盾便已产生,知行便又踏上了追求统一的道路。立心是通过对边际的界定从而确定不同阶段心中主要矛盾的过程,知行合一是对心边际的扩展,在每一次的边际扩展后都需要重新立心。

对边际的界定也是人自信的来源。老农对于栽种粮食必然胸有成竹,改正学生数学作业的老师也是信手拈来,自信基于熟悉,而恐惧则来自于无知,源于对边际之外的无知,所以确定了边际就掌握边际内自信的根本。边际之外则是未来的边际之内,对边际内经验的的思辨,便会发现未知恰恰给我们指明了拓展的方向,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自信也将超越以此扩展到未知的领域,在广阔的边际之外一切恐惧都不过是好奇心薄薄的面具罢了。

人生而有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生命是有限的,对知行合一的追求是无限的,也是混杂繁琐的,世间的道理茫茫如繁星让人无措,即是雾里探花的迷茫,也可能陷入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沉沦,故而人需立志,无志便无重点,无重点变会让有限的力量分散,分散的力量是薄弱的。志向在哪里找,志向便是在自己心中找,心的边际在拓展志向也会随着变化,少年时的志向和中年多不一样,便是心的边际成长扩展了。内心在每个阶段最让我们渴望的事情,就是我们的志向,也是我们知行合一的阶段目标,不去多想之后的事情,只是努力去做当下的事情就好,在知行合一之后自然会出现新的边际和矛盾以及新的志向。世间多有立大志的少年,却少有似王阳明这种用一生去实践去追求的人物,此乃人类中的佼佼者。我与王阳明俱有心,然不同者在于他用圣人心安顿自己的心,我不用圣人心安顿自己的心罢了。

心学的着力点在于心,志向从心中来,自信源于立心,知行合一便是修炼心力边际的功夫,不断的精进,不断的扩展边际,以此完成对自己无限心的安顿。心学是活的学问,是追求中庸守恒的学问,也是宽容的学问,更是催人精进的学问,总而言之是不断成长的学问,是可以伴随一生的学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