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京剧“江南第一旦”黄桂秋1947年《春秋配》珍贵唱片录音

黄桂秋(1906—1978),名德铨,字荫清,自号桂荫轩主,安徽安庆人,出生于北京。京剧表演艺术家,旦角黄派的创始人。“黄桂秋”是其姐妹的名字,借来作了艺名。同名人物还有广西少数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

1924年中学毕业后在铁路局工作。曾以票友身份在京、津走票。1927年,正式拜师陈德霖,经常与马连良、余叔岩、高庆奎、杨小楼等合作演出。当时拿手剧目有《春秋配》、《别宫祭江》等。后来黄去南方,以《别宫祭江》获得“江南第一旦”的称号。黄在天津期间,经常与王庾生、章遏云、马艳红等排演新京剧本戏,如《蝴蝶杯》、《燕子笺》、《窦线娘》等,为他后来创编的新戏如《秋香三笑》、《冤禽恨》、《姜皇后》、《鞭打芦花》、《梁红玉》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36年,黄桂秋组织正谊旅行剧团,离开京、津,到全国各地演出,1941年定居上海。黄的嗓音甜美,在“陈腔”的基础上强调湖广韵,吐字行腔讲究技巧。不久,即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蜚声江南,被称为“黄派”。1963年起,在上海京剧院教戏。1978年病逝于上海。黄桂秋弟子很多,有言慧珠、李玉茹、童芷苓、王熙春、曹慧麟、金素雯等。

后来黄去南方,以《别宫祭江》获得“江南第一旦”的称号。黄在天津期间,经常与王庾生、章遏云、马艳红等排演新京剧本戏,如《蝴蝶杯》、《燕子笺》、《窦线娘》等,为他后来创编的新戏如《秋香三笑》、《冤禽恨》、《姜皇后》、《鞭打芦花》、《梁红玉》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32年自己领导剧团偕王少楼、贯大元等在天津、东北、山东等地演出。1936年,黄桂秋组织正谊旅行剧团,离开京、津,到山东、河南、江苏全国各地演出,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于芜湖、汉口、长沙、上海等地,边逃难边演出。除演出《春秋配》、《别宫祭江》、《起解会审》等代表作外,还编演了针砭时弊、歌颂巾帼英雄的京剧如《姜皇后》、《冤禽恨》、《窦线娘》、《芦城侠侣》等剧。1941年定居上海,常与纪玉良、俞振飞、姜妙香、李盛斌、赵桐珊、李宝櫆等合作演出,又得到周信芳的合作与帮助。1942年,黄桂秋与周信芳在上海黄金大剧院联合演出54天,周信芳非常欣赏黄桂秋的演唱水平,说:“你的唱别具一格,真可以自成一派”,果然,不久《春秋配》被公认为黄派第一出代表作问世。后来,二人又先后合作了四次。周信芳曾多次为黄桂秋配演《会审》中的刘秉义和《贩马记》中李奇。自此渐以“黄派”著称。抗日战争胜利后,长期在上海皇后大戏院演出,常演《春秋配》、《别宫祭江》等剧目,深受观众的好评,特别是贴演一至八本《雁门关》,主演公主一角,连满数月,欲罢不能,被观众誉为“青衣首席”、“江南第一旦”。曾经在富连成科班担任青衣、花旦教师。解放后,再度与周信芳合作,演出《秦香莲》、《文天祥》等剧。成功地塑造了秦香莲、文夫人等人物形象。1949年组织秋声京剧团,任团长。剧团中先后有王琴生、陈大濩、关正明、张文涓、迟世恭、王玉让、王金璐、黄正勤、阎世喜等演员,曾到江苏、湖北、安徽、山东、天津、北京、东北、陕西、江西、浙江等地演出。1958年参加上海新民京剧团,后随团进入上海京剧院。在年近花甲时,还演出《金水桥》、全部《春秋配》等剧。1962年上海京剧院举办子黄派艺术专场演出。1963年起,在上海京剧院教戏。1978年9月11日,一代名伶黄桂秋因病去世,享年73岁

京剧“江南第一旦”黄桂秋1947年《春秋配》珍贵唱片录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