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平劇“江南第一旦”黃桂秋1947年《春秋配》珍貴唱片錄音

黃桂秋(1906—1978),名德铨,字蔭清,自号桂蔭軒主,安徽安慶人,出生于北京。平劇表演藝術家,旦角黃派的創始人。“黃桂秋”是其姐妹的名字,借來作了藝名。同名人物還有廣西少數民族語言學會副會長。

1924年中學畢業後在鐵路局工作。曾以票友身份在京、津走票。1927年,正式拜師陳德霖,經常與馬連良、餘叔岩、高慶奎、楊小樓等合作演出。當時拿手劇目有《春秋配》、《别宮祭江》等。後來黃去南方,以《别宮祭江》獲得“江南第一旦”的稱号。黃在天津期間,經常與王庾生、章遏雲、馬豔紅等排演新平劇本戲,如《蝴蝶杯》、《燕子箋》、《窦線娘》等,為他後來創編的新戲如《秋香三笑》、《冤禽恨》、《姜皇後》、《鞭打蘆花》、《梁紅玉》等奠定了一定的基礎。1936年,黃桂秋組織正誼旅行劇團,離開京、津,到全國各地演出,1941年定居上海。黃的嗓音甜美,在“陳腔”的基礎上強調湖廣韻,吐字行腔講究技巧。不久,即以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蜚聲江南,被稱為“黃派”。1963年起,在上海平劇院教戲。1978年病逝于上海。黃桂秋弟子很多,有言慧珠、李玉茹、童芷苓、王熙春、曹慧麟、金素雯等。

後來黃去南方,以《别宮祭江》獲得“江南第一旦”的稱号。黃在天津期間,經常與王庾生、章遏雲、馬豔紅等排演新平劇本戲,如《蝴蝶杯》、《燕子箋》、《窦線娘》等,為他後來創編的新戲如《秋香三笑》、《冤禽恨》、《姜皇後》、《鞭打蘆花》、《梁紅玉》等奠定了一定的基礎。1932年自己上司劇團偕王少樓、貫大元等在天津、東北、山東等地演出。1936年,黃桂秋組織正誼旅行劇團,離開京、津,到山東、河南、江蘇全國各地演出,抗日戰争爆發後,輾轉于蕪湖、漢口、長沙、上海等地,邊逃難邊演出。除演出《春秋配》、《别宮祭江》、《起解會審》等代表作外,還編演了針砭時弊、歌頌巾帼英雄的平劇如《姜皇後》、《冤禽恨》、《窦線娘》、《蘆城俠侶》等劇。1941年定居上海,常與紀玉良、俞振飛、姜妙香、李盛斌、趙桐珊、李寶櫆等合作演出,又得到周信芳的合作與幫助。1942年,黃桂秋與周信芳在上海黃金大劇院聯合演出54天,周信芳非常欣賞黃桂秋的演唱水準,說:“你的唱别具一格,真可以自成一派”,果然,不久《春秋配》被公認為黃派第一出代表作問世。後來,二人又先後合作了四次。周信芳曾多次為黃桂秋配演《會審》中的劉秉義和《販馬記》中李奇。自此漸以“黃派”著稱。抗日戰争勝利後,長期在上海皇後大戲院演出,常演《春秋配》、《别宮祭江》等劇目,深受觀衆的好評,特别是貼演一至八本《雁門關》,主演公主一角,連滿數月,欲罷不能,被觀衆譽為“青衣首席”、“江南第一旦”。曾經在富連成科班擔任青衣、花旦教師。解放後,再度與周信芳合作,演出《秦香蓮》、《文天祥》等劇。成功地塑造了秦香蓮、文夫人等人物形象。1949年組織秋聲平劇團,任團長。劇團中先後有王琴生、陳大濩、關正明、張文涓、遲世恭、王玉讓、王金璐、黃正勤、閻世喜等演員,曾到江蘇、湖北、安徽、山東、天津、北京、東北、陝西、江西、浙江等地演出。1958年參加上海新民平劇團,後随團進入上海平劇院。在年近花甲時,還演出《金水橋》、全部《春秋配》等劇。1962年上海平劇院舉辦子黃派藝術專場演出。1963年起,在上海平劇院教戲。1978年9月11日,一代名伶黃桂秋因病去世,享年73歲

平劇“江南第一旦”黃桂秋1947年《春秋配》珍貴唱片錄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