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45年后,唐山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45年后,唐山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中国唐山市发生7.8级大地震,造成二十四万同胞罹难。

时至今天,这场灾难已经过去了45年,但提起那场地震,许多人对当时惨烈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2010年,冯小刚把改编自张翎小说《余震》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搬上荧屏。

电影中,一位母亲只能选择姐弟中的一个人,最终选择了救弟弟方达,但姐姐方登奇迹的生还,后来被解放军收养。

32年后,汶川大地震发生,家人意外重逢,女儿心中的裂痕却难以弥补,通过这场灾难,女儿终于体会到灾难面人的渺小,最后终于原谅母亲的故事。

45年后,唐山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如今45年过去了,这场巨大灾难的“余震”尚未平息。更有数倍于伤亡者的幸存者伤痕累累。

心灵上的折磨,那种疼痛疼到极致——用作家张翎描写唐山大地震的书《余震》里的话来说,这“疼痛像是一个球滚到世界上,滚过岁月,又沾染了其它的疼,最后这个球越滚越大,大得几乎超越了生活本身”。

45年后,唐山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心灵的“疼”

张翎曾用一个字来总结这部小说,那就是“疼”。

小灯七岁时在地震中所受身体的伤痛不久就治愈了,而心灵的疼痛却延续到三十年后,那梦魇里有许多窗,一扇套着一扇,“灰色的,上面盖满了土,像棉绒一样厚的土”,小灯推开了一扇又一扇,到了最后一扇,怎么也推不开,上面似乎有铁锈,都锈住了。

45年后,唐山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为心灵除去锈斑,如果仅停留在心理学教科书上,大约有着纸上谈兵的淡定与从容,不过一旦落到实处,面对痛入肺腑的幸存者,教条式的规则无济于事了,我们需要的是心对心的治疗与慰藉。而外力的帮助也仅仅为皮毛而已,解铃终须受伤者自己。

小灯心里有一个难以言说的结,影响着其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职业,因为她的疼痛,她不能持续地与人打交道,以致很多工作与其无缘,成为一名作家反而是唯一的选择了。

45年后,唐山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写作可能缓解了一些疼痛的碎片,但那种尖锐却无法抑制,因为这是一种几乎超越了生活本身的疼痛。

回到唐山似乎是小灯的救赎之道,其实这也是源于作者张翎的善良与无奈,她“并没有能够找到一个彻底治疗的药方”。

破镜重圆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期望,但并不是每一次都能达到,因为疼痛的倔强存在。

45年后,唐山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几乎超越了生活本身的疼痛,是生活在常态环境中的我们难以理解的,因为我们未经历过躺在大灾难后的废墟下体尝人性撕心裂肺的痛苦。“天灾把生存推入了极限,在这样的极限中一个七岁的灵魂过早地看见了人生的狐狸尾巴。”

灾难过后,心灵的疼痛并未随之消失,或许那“狐狸尾巴”导致一个幼小的生命无法在常态的社会中常态地生存了。

所以张翎比喻“疼痛像是一个球滚到世界上”是一种无奈的准确,触碰或不去触碰均无法可想,这“余震”在“时间的严密包裹下”,隐隐发作。

45年后,唐山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人性的纠结

在影片《唐山大地震》的最后,一名唐山大地震亲历者骑着自行车,从纪念墙面前经过,十二块纪念墙上,密密麻麻刻着的,都是遇难者的名字。

整个电影风格暗沉,一开始电影蝗虫泛滥,奠定了整个压抑基础,通过方登一家人的人物,描述了唐山大地震带来的痛苦,剧情看似平淡,却异常震撼。

45年后,唐山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影片画面的色调,一开始是柔和的灰黄调子,犹如老照片一般象征着已逝的岁月;

然后是大地震发生时,色调转为沉郁的黑白调子,除了鲜血几乎再没有其余的彩色,暗示着大地震抹去了一切美好,残酷可怕;

再之后,贯穿全剧的是淡淡的灰白调子,如一缕缕深渊中的薄雾,象征着人们心底压抑着的弥久的哀伤 。

45年后,唐山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电影刻画最震撼的场面是姐弟俩被压在石板下,母亲的纠结选择。可怕的地震死死压住两个孩子,小女孩带着对生的渴望,一直敲击石头,让人们发现自己。

45年后,唐山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然而母亲选择了救弟弟,女孩留下眼泪,闭上了双眼。那滴眼泪是对整个世界的绝望,而她的世界就是她的妈妈。

45年后,唐山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母亲声嘶力竭的说了无数次两个都得救,但是最后别人说,再不选择就要去救另外的人了。可想而知母亲是多么的痛苦。

45年后,唐山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作为年仅几岁的小女孩她怎么知道这种行为,她只知道她的妈妈不要她,选择了弟弟。

45年后,唐山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一场地震,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也夺走了无数人的人生,唯有当下,好好活着,平平安安,不留遗憾,才是对自己生命最大的尊重!

或许,对灾难带来的心灵疼痛最好的纾解办法并不是掩着藏着,埋到一个不透气息的所在,而是掘开若干小小的口,让艰于呼吸的心灵获得对疼痛的感知,不管几许的释放,总能稍稍抚平心灵的创伤。

而文学中的大地震,不仅让我们进入了那复杂的历史情境,触摸废墟的枝枝节节,更感同身受心灵的“余震”和人性的纠结。

45年后,唐山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那片暖意

2006年7月末的一天,作者张翎在北京机场等候飞往多伦多的班机。

班机因大雨推迟了一次又一次,百无聊赖的等待中,她想起了机场里的一家书店。那天书店里人极多,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只手将她轻轻地拨过人流,让她一眼就看见了摆在高处的一本灰色封皮的书——《唐山大地震亲历记》,她这才猛然想起那天正是唐山地震三十周年的纪念日。

坐在候机厅里,她开始读这本书。周遭的嘈杂渐渐离她而去,只觉得心开始一点点地坠沉下去,坠到那些已经泛黄的往事里去。

地震那年,她还处在懵懂的年岁。北方的消息通过精密宣传机器的层层过滤,终于传到江南小城时,只剩下了一组意义模糊的数字和一些高昂空泛的口号。也为那些数字伤痛过,可那却是山高海远的伤痛,并无切肤的感觉。也为那些口号激昂过,可是激昂的情绪如鸟的翅翼总也无法栖息在一片结实的地面上。

45年后,唐山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1976年的唐山离温州很远。

可是那天在北京机场,那本书三下两下抹去了三十年的时光和几千公里的距离,将一些往事直直地杵到了她眼前。她被击中了,她感觉到了痛。痛通常是她写作灵感萌动的预兆。

回到多伦多后她动用了全部资源,考察了包括钱钢的《唐山大地震》,张庆洲的《唐山警示录》以及所有能收集到的关于那次大灾难的资料,并和居住在多伦多的地震亲历者们进行过多次交谈。

45年后,唐山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她的眼睛如饥饿的鹰,在乱石一样的图片堆里搜寻着一些身体,一些带着某种猝不及防神情的身体(如庞贝古城的遗迹)。可是没有,一个也没有。

她固执地认为一定还有一些东西,一些关于地震之后的“后来”,在岁月和人们善良的愿望中被过滤了。

于是这个个叫王小灯的女人坚强的活了下来。

天灾把生存推入了极限,在这样的极限中一个七岁的灵魂过早地看见了人生的狐狸尾巴。

45年后,唐山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声明:部分文字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见识了真相之后的王小灯,再也没有能力去正常地拥有世上一切正常的感情。

她那饱满地拥有过一切的童年,被一场地震突兀地震碎了。她纵然拾回了每一块碎片,她也无法重新拼组回来一个童年。她渴望再次拥有,可是地震只教会了她一种方式,那就是紧紧地拽住手心的一切:爱情、亲情、友情。

可是她拽得越紧,就失去得越多。王小灯不是浴火重生的凤凰,而且现实世界里火和鸟并不存在着因果关系。天灾带给建筑物乃至地貌的摧毁和改变,终究会渐渐平复。而天灾在孩子们的心灵上留下的伤痕,也许会在时间的严密包裹之下,暗暗存留得更久,更久。

中篇小说《余震》,就是沿着这样一个思路展开的。

作者说:“小说写到最后,我已经忍不下那种疼痛了。……我还是愿意这个世界上有一片哪怕是稀薄的希望,让你走过漫长的隧道时能依稀看见前面有一点光亮。”

这光亮源于我们的心灵,疼痛不能摧毁之,因为希望并不等于虚妄。

《余震》的末尾,小灯从唐山发出一份传真:“我终于,推开了那扇窗。”

此时,我们欣慰地知晓,她感受到那片暖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