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快来跟梵高学投资!超越巴菲特不是梦

导语: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是19世纪最伟大的后印象派画家。梵高一生中共创作864幅油画,1037幅素描,150幅水彩画。他的绘画风格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

快来跟梵高学投资!超越巴菲特不是梦

1890年7月27日傍晚,画家梵高用手捂着肚子,跌跌撞撞地回到了他暂住的旅馆。医生和警察到了后,发现梵高身上有一个弹孔,而子弹并没有射出,而是被卡在了脊柱附近,最后梵高抢救无效去世。据说梵高死前给自己的弟弟留下了一句“痛苦便是人生”就离开了这个人间,当时梵高只有37岁。

在他生前,只卖出了一幅作品。那是在1888年11月,一名为《红色葡萄园》(the red vineyard)的作品卖了400法郎(相当于今天的1000-1050美元)。

梵高去世后,他的弟弟提奥也身患重病,半年之后撒手人间。他的弟媳乔安娜顺理成章获得全部画作。在其后十年间,她为梵高举办了7次画展。前六次画展并没有引起观众反响,直到第七次在巴黎展出,引来了马蒂斯等野兽派的新秀的关注。从此西欧主要的美术馆大门,逐一为梵高而开。此后几百年,梵高作品的价格被拍卖出一个又一个巅峰。2014年11月4日,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长王中军曾以个人名义购得梵高的油画《雏菊与罂粟花》,成交价达6176.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77亿元)。

乔安娜在举办梵高的画展的同时,把梵高与提奥之间的往来的五百多封信件整理成《梵高书信全集》出版,这本书为我们了解梵高,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伍特•范•德•维恩,作为法国梵高研究所总理事兼科学总监,是世界知名的梵高研究专家。他正是从这本书中解读出了不为人知的秘密,写出了《梵高的资本——为什么梵高兄弟比巴菲特更厉害》一书。

快来跟梵高学投资!超越巴菲特不是梦

以往梵高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落魄不堪、穷困潦倒。他的一生备受痛苦和孤独的侵蚀,绝望、煎熬,逼得他发疯。朋友的离去让他激动异常,甚至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人们对他作品的解读也都在这样的基调之上。

伍特在仔细研究梵高兄弟二人交往的书信后,得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大家看到的都是假象,梵高并不穷,也不孤独,他所做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销售自己的作品!

相比过去人们把梵高描述成出生在偏远小山村,家境普通。而真实的梵高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家里有女管家、园丁、厨师和女仆。作为加尔文主义的信徒,他们认为财富的积累是成功的,但贪图享乐却是下贱的。投资艺术品既能花掉自己的资产,又能改善世界,因此成为加尔文信徒的首选。梵高不直接积累财富,选择通过绘画来获得收益,也正是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在生活中,表面上梵高没有直接从事任何工作,但弟弟提奥为他提供的经济援助却可以保证他衣食无忧。提奥从1881年起,每月寄钱100法郎给梵高,而这笔收入的购买力相当于邮差工资的两倍。后期提奥的资助有所增加,在梵高生命最后的30个月,甚至达到了平均230法郎。这已经足够养活6个孩子。

既然条件这么好,那么梵高为什么总是在喊穷呢?这是因为他缺乏理财的能力,请客、逛妓院、住酒店都是常态。他画画的画材,无论是画布还是颜料,都挑最上乘的来用。因此乱花钱才是他贫穷的主要原因。

快来跟梵高学投资!超越巴菲特不是梦

我们也可以从他的画作上看出证据。1888-1889年,梵高绘制了以向日葵为内容的系列油画作品,画面用色大胆,色块大面积堆积,颜色对比强烈。以往评论家多认为梵高希望通过浓烈的色彩表达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可这又怎么解释他的自残和自杀呢?但经本书作者解读,梵高这种色彩对比是受到日本浮世绘风格的影响,这样的画风更符合当时艺术品流行风格。而色彩堆积则是梵高的小算盘在作祟,因为受颜料限制,薄薄的色彩很容易褪色,通过堆积浓烈厚重的色彩才会经久不衰,从而卖出更高的价格。

梵高生前对自己作品的价值也有准确评估,因此他从不轻易用自己的作品去和别人交换。

梵高的一生短暂而令人叹息,但是如果没有乔安娜的神奇推手,他的作品会价值连城吗?如果梵高是巴菲特,我觉得他只做对了第一步,建仓!梵高、提奥和乔安娜,三人的共同努力,才成就了一个艺术版的巴菲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