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丝路演义:第二回 嫘祖发现桑蚕秘密,两国大战争采桑叶第二回嫘祖发现桑蚕秘密,两国大战争采桑叶

作者:周颖游学记

丝绸之路通俗演义: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这是《诗经·豳风·七月》里的诗句,描述的是我国西周初期女子采集桑叶的情景。我们可以想象,早在几千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是桑树满园,蝉鸣悦耳,呈现出一片农耕桑织、田园牧歌式的社会图景。

丝路演义:第二回 嫘祖发现桑蚕秘密,两国大战争采桑叶第二回嫘祖发现桑蚕秘密,两国大战争采桑叶

宋·刘松年《豳风·七月》采桑图

那么,精美的丝绸到底是怎样来的呢?

这要追溯到远古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在长江流域的西陵部落里,有一位年轻美丽、机灵聪慧的公主——嫘祖。有一天,嫘祖从小溪背来一瓦罐的水,来到住处外的树下,搭灶烧水。她点燃柴火,开始烧水,然后托着腮坐在一旁等待。

她的眼光无意中瞟到树上有很多白色的野蚕正在吐丝作茧。原来这是一棵桑树,树叶上挂着不少的形似小小圆柱的蚕茧。这种景象,嫘祖和族人经常见到,但即使冰雪聪明的嫘祖,也不知道这些蚕茧有什么作用。

嫘祖抬起头,颇有兴趣地看着那些挂在树叶上的蚕茧,它们如一个个精美的小灯笼,阳光下闪闪发亮。看得正出神,突然,一阵风刮过,树叶上的蚕茧纷纷掉落下来,有几只恰巧跌进了烧沸的瓦罐里。

嫘祖怕弄脏了开水,连忙跳起来,找了一根干净的细树枝想把蚕茧从沸水中挑出来。谁知一挑两挑,蚕茧没有挑出来,却挑起了一根洁白透明的长丝线,而且越拉越长。嫘祖又捡了一根短树枝,将丝线绕起来,绕成一团,才终于把这几个蚕茧全部从水中捞出。

嫘祖举起这团丝线,阳光下,只见丝线晶莹透亮,非常美丽;不禁用手去摸,又觉柔软异常;伸手拉了拉丝线,发现丝线很有韧性,不易拉断。

“这些丝线可以做什么用呢?”嫘祖想。

“对了,这些丝线可不可以用来织布呢?”嫘祖突然记起她和姑娘们一起用植物纤维织布的情景,头脑中灵光一闪,产生了用这种丝线来代替植物纤维纺织的念头。

说干就干,嫘祖从桑树上又采来了一些蚕茧,仍旧先放在热水中煮一煮,待蚕茧变软,就抽出丝线。待丝线越来越多,绕成了一大团,就开始动手用这种丝线进行纺织。不久,果然织成了一块洁白的丝绸。

嫘祖把这块丝绸放在手心上,感觉轻盈柔和;迎着阳光展开,只见绚丽无比;披在身上,更如仙女般美丽。部落里的姑娘们看了都感到十分惊奇,羡慕不已,纷纷向她打听。嫘祖也不隐瞒,告知了她的发现,然后与姑娘们一起采集野外桑树上的蚕茧,试着抽出丝线,织成美丽的丝绸。

不久,地处黄河流域的轩辕部落与长江流域的西陵部落联盟,西陵部落把美丽的嫘祖嫁给了年轻有为的轩辕部落首领。结婚的时候,嫘祖用自己织的丝绸做了一身漂亮的衣衫,还用凤仙花瓣将它染成红色。嫘祖穿上它,红艳照人,更加美丽,令各部落之人惊为天人,赞不绝口。新婚后,她又给夫君做了一身敞大的衣裳,并用黄灿灿的果实染成黄色。这位部落首领穿上后,只见全身金光闪闪,更显威武。传说,这也是这位轩辕部落首领后来被称为“黄帝”的一个原因。

这种丝绸大受青睐,各部落的人都来向嫘祖学习。嫘祖尽心传授,并带领人们开始自己种植桑树,把野蚕驯化为家蚕,又改进缫丝和织绸的工艺,使得丝绸得以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传播开来。

由于嫘祖最早开始采桑养蚕,而嫘祖的美丽又与丝绸的美丽相得益彰,富有中国文化特有的美感,后来的蚕农们就尊称嫘祖为“先蚕神”,又称为“蚕神娘娘”。

丝路演义:第二回 嫘祖发现桑蚕秘密,两国大战争采桑叶第二回嫘祖发现桑蚕秘密,两国大战争采桑叶

湖北远安 嫘祖塑像

人类在未能科学地认识自己的历史以前,往往把一些伟大创造发明归功于某位圣人,实际上蚕桑业不可能是哪一个人发明的,它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千百年的生产劳动实践中,总结世世代代积累的经验而创造出来的。不过这个美丽的传说表明,中国的蚕桑业在远古时代就已经产生了。

从考古出土的实物来看,在浙江湖州市吴兴区钱山漾遗址中,出土了距今大约四五千年的绢片,细密平滑,织艺精湛,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丝绸实物,被称为“世界丝绸之源”。

而在河南荥阳,几乎在同一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出现了迄今北方最早的蚕丝。这些都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家蚕的养殖和丝绸的生产,在中国大地上都早已开始了。

到了商代,发明了更为复杂的织机,织造手艺也更为高明,丝绸生产初具规模。据记载,商代的最后一个暴君纣王的穿着为“锦衣九重”。古文的“九”表示多,就是指穿了多件丝绸衣服,可见当时丝织品已极其盛行。

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种桑养蚕、制丝织衣已很盛行,蚕桑生产已专业化,并受到官方督察管理。《诗经·豳风·七月》里那些诗句描述的正是那个时期的景象。

公元前518年,吴国与楚国交界处,有一些桑树归属不明。正好有两个女子来采桑叶,都说要采的桑树是自己国家的,于是吵闹起来。两个女子的家人听说后赶来帮忙,双方互不相让,随即厮打起来,发展为两家械斗。两国负责边境的长官听说后,并不以为这只是两家简单的械斗,而是关乎国家战略资源的得失问题,他们不仅守土有责,更要保卫领土里的战略资源不被侵占。于是也各自带兵赶来。双方都不退让,竟发展为两方交兵,各有伤亡。

楚国国君首先收到边报,大怒,竟命令大军杀来,不仅赶走吴国边防官兵,宣布拥有那些惹起战端的桑树的主权,更乘胜杀入吴国境内,占领了吴国的边邑,霸占了大量桑田。

吴国国君吴王僚收到边防战报,亦大怒,命公子光率领大军前往征讨。

公子光率军不仅收复了自家边邑,强力宣布那些桑树的主权,还攻入楚国的边境居巢和钟离二城,反而占领了楚国大量的桑田,报了一箭之仇,才得胜凯旋。

这个公子光就是后来带领三万吴军,远征郢都,竟然攻灭楚国的吴王阖闾。当他带领大军去为几株桑树而与楚国大战的时候,是不是已经萌发了要攻灭楚国,永久占领那些桑树的念头?

丝路演义:第二回 嫘祖发现桑蚕秘密,两国大战争采桑叶第二回嫘祖发现桑蚕秘密,两国大战争采桑叶

吴楚争战

两国竟然为小小的几株桑树大打出手,发动战争,正是因为此时的桑蚕业已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而桑树已成了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受到了国家官方的督察管理。

桑蚕业的兴旺,促进了丝绸工艺的发展,丝绸的花色品种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特别是锦,将蚕丝的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使丝绸不仅是高贵的衣料,还是精美的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到了秦汉时期,丝绸工艺有了更大突破。在1972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遗址中,发现了绢、锦、绣、罗纱等多种多样的丝织品。它们色彩艳丽、工艺精良,其中一件“素纱蝉衣”最令人称奇,它全长三尺七寸,总重量却不到一两,薄如蝉翼、柔软润滑。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古代,能生产出这样高质量的衣料堪称举世无双。可见那时的中国的蚕丝业就已进入了兴盛时期。

丝路演义:第二回 嫘祖发现桑蚕秘密,两国大战争采桑叶第二回嫘祖发现桑蚕秘密,两国大战争采桑叶

马王堆汉墓 素纱蝉衣

丝绸是古时世界最好的衣料,而且当时这种衣料,只产于中国,中国曾长期保有丝绸织造的生产专利。其色彩绚丽、轻柔如云、薄似蝉翼、爽滑似水的特质,曾长期垄断着世界纺织史上最高贵典雅织品的特权。即使后来其他国家也开始养蚕,但能运用高超的技术,织出如云似霞,如艺术品一般的丝绸,还是只有中国。

一袭丝绸衣衫,把人映衬得轻浅柔美,如同花影,让无数东西方人痴迷得不能自拔。因此,中国的丝绸受到外国商人青睐自然在所难免。当时波斯人、希腊人、叙利亚人、犹太人、罗马人与中国商人做生意,丝绸一直是他们最喜欢的商品。丝绸在世界人民的眼中,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牵动着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融。

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一根蚕丝,又细又长又韧,将地球上相隔千山万水的东方和西方系在了一起。丝绸,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商贸的交流。

那些商旅们行走在漫漫的丝绸之路上,即使路途再遥远,即使身体再劳累,也没有停下匆匆的脚步。沿途,一匹匹丝绸,经他们的手不停地倒腾、传袭、晕染、混杂、相融,丝绸在欧亚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变得五彩斑斓、绚丽无比。

而世界各地的文明,注定要被这丝绸如飘带般连接在一起,并把各自的文明色彩织进这璀璨的丝绸之中!

丝路演义:第二回 嫘祖发现桑蚕秘密,两国大战争采桑叶第二回嫘祖发现桑蚕秘密,两国大战争采桑叶

丝绸之路上的商旅

下回预告:

第三回

周穆天子巡游昆仑,瑶池王母馈赠玉石

关注“周颖游学记”头条号,有山有水有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足迹探寻,有横跨欧亚大陆纵渡万里海疆的丝绸之路的惊险探奇,有情绪的体验,有文化的感悟,有思想的碰撞,也有心灵的交流。在这里,我们成为朋友,一起背着旅行包,一起千山万水走过,一起用我们的足迹、汗水与心灵,撰写属于我们的——游学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