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絲路演義:第二回 嫘祖發現桑蠶秘密,兩國大戰争采桑葉第二回嫘祖發現桑蠶秘密,兩國大戰争采桑葉

作者:周穎遊學記

絲綢之路通俗演義: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這是《詩經·豳風·七月》裡的詩句,描述的是我國西周初期女子采集桑葉的情景。我們可以想象,早在幾千年前,我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已是桑樹滿園,蟬鳴悅耳,呈現出一片農耕桑織、田園牧歌式的社會圖景。

絲路演義:第二回 嫘祖發現桑蠶秘密,兩國大戰争采桑葉第二回嫘祖發現桑蠶秘密,兩國大戰争采桑葉

宋·劉松年《豳風·七月》采桑圖

那麼,精美的絲綢到底是怎樣來的呢?

這要追溯到遠古一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在長江流域的西陵部落裡,有一位年輕美麗、機靈聰慧的公主——嫘祖。有一天,嫘祖從小溪背來一瓦罐的水,來到住處外的樹下,搭竈燒水。她點燃柴火,開始燒水,然後托着腮坐在一旁等待。

她的眼光無意中瞟到樹上有很多白色的野蠶正在吐絲作繭。原來這是一棵桑樹,樹葉上挂着不少的形似小小圓柱的蠶繭。這種景象,嫘祖和族人經常見到,但即使冰雪聰明的嫘祖,也不知道這些蠶繭有什麼作用。

嫘祖擡起頭,頗有興趣地看着那些挂在樹葉上的蠶繭,它們如一個個精美的小燈籠,陽光下閃閃發亮。看得正出神,突然,一陣風刮過,樹葉上的蠶繭紛紛掉落下來,有幾隻恰巧跌進了燒沸的瓦罐裡。

嫘祖怕弄髒了開水,連忙跳起來,找了一根幹淨的細樹枝想把蠶繭從沸水中挑出來。誰知一挑兩挑,蠶繭沒有挑出來,卻挑起了一根潔白透明的長絲線,而且越拉越長。嫘祖又撿了一根短樹枝,将絲線繞起來,繞成一團,才終于把這幾個蠶繭全部從水中撈出。

嫘祖舉起這團絲線,陽光下,隻見絲線晶瑩透亮,非常美麗;不禁用手去摸,又覺柔軟異常;伸手拉了拉絲線,發現絲線很有韌性,不易拉斷。

“這些絲線可以做什麼用呢?”嫘祖想。

“對了,這些絲線可不可以用來織布呢?”嫘祖突然記起她和姑娘們一起用植物纖維織布的情景,頭腦中靈光一閃,産生了用這種絲線來代替植物纖維紡織的念頭。

說幹就幹,嫘祖從桑樹上又采來了一些蠶繭,仍舊先放在熱水中煮一煮,待蠶繭變軟,就抽出絲線。待絲線越來越多,繞成了一大團,就開始動手用這種絲線進行紡織。不久,果然織成了一塊潔白的絲綢。

嫘祖把這塊絲綢放在手心上,感覺輕盈柔和;迎着陽光展開,隻見絢麗無比;披在身上,更如仙女般美麗。部落裡的姑娘們看了都感到十分驚奇,羨慕不已,紛紛向她打聽。嫘祖也不隐瞞,告知了她的發現,然後與姑娘們一起采集野外桑樹上的蠶繭,試着抽出絲線,織成美麗的絲綢。

不久,地處黃河流域的軒轅部落與長江流域的西陵部落聯盟,西陵部落把美麗的嫘祖嫁給了年輕有為的軒轅部落首領。結婚的時候,嫘祖用自己織的絲綢做了一身漂亮的衣衫,還用鳳仙花瓣将它染成紅色。嫘祖穿上它,紅豔照人,更加美麗,令各部落之人驚為天人,贊不絕口。新婚後,她又給夫君做了一身敞大的衣裳,并用黃燦燦的果實染成黃色。這位部落首領穿上後,隻見全身金光閃閃,更顯威武。傳說,這也是這位軒轅部落首領後來被稱為“黃帝”的一個原因。

這種絲綢大受青睐,各部落的人都來向嫘祖學習。嫘祖盡心傳授,并帶領人們開始自己種植桑樹,把野蠶馴化為家蠶,又改進缫絲和織綢的工藝,使得絲綢得以在黃河和長江流域傳播開來。

由于嫘祖最早開始采桑養蠶,而嫘祖的美麗又與絲綢的美麗相得益彰,富有中國文化特有的美感,後來的蠶農們就尊稱嫘祖為“先蠶神”,又稱為“蠶神娘娘”。

絲路演義:第二回 嫘祖發現桑蠶秘密,兩國大戰争采桑葉第二回嫘祖發現桑蠶秘密,兩國大戰争采桑葉

湖北遠安 嫘祖塑像

人類在未能科學地認識自己的曆史以前,往往把一些偉大創造發明歸功于某位聖人,實際上蠶桑業不可能是哪一個人發明的,它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在千百年的生産勞動實踐中,總結世世代代積累的經驗而創造出來的。不過這個美麗的傳說表明,中國的蠶桑業在遠古時代就已經産生了。

從考古出土的實物來看,在浙江湖州市吳興區錢山漾遺址中,出土了距今大約四五千年的絹片,細密平滑,織藝精湛,是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絲綢實物,被稱為“世界絲綢之源”。

而在河南荥陽,幾乎在同一時期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出現了迄今北方最早的蠶絲。這些都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家蠶的養殖和絲綢的生産,在中國大地上都早已開始了。

到了商代,發明了更為複雜的織機,織造手藝也更為高明,絲綢生産初具規模。據記載,商代的最後一個暴君纣王的穿着為“錦衣九重”。古文的“九”表示多,就是指穿了多件絲綢衣服,可見當時絲織品已極其盛行。

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種桑養蠶、制絲織衣已很盛行,蠶桑生産已專業化,并受到官方督察管理。《詩經·豳風·七月》裡那些詩句描述的正是那個時期的景象。

公元前518年,吳國與楚國交界處,有一些桑樹歸屬不明。正好有兩個女子來采桑葉,都說要采的桑樹是自己國家的,于是吵鬧起來。兩個女子的家人聽說後趕來幫忙,雙方互不相讓,随即厮打起來,發展為兩家械鬥。兩國負責邊境的長官聽說後,并不以為這隻是兩家簡單的械鬥,而是關乎國家戰略資源的得失問題,他們不僅守土有責,更要保衛領土裡的戰略資源不被侵占。于是也各自帶兵趕來。雙方都不退讓,竟發展為兩方交兵,各有傷亡。

楚國國君首先收到邊報,大怒,竟指令大軍殺來,不僅趕走吳國邊防官兵,宣布擁有那些惹起戰端的桑樹的主權,更乘勝殺入吳國境内,占領了吳國的邊邑,霸占了大量桑田。

吳國國君吳王僚收到邊防戰報,亦大怒,命公子光率領大軍前往征讨。

公子光率軍不僅收複了自家邊邑,強力宣布那些桑樹的主權,還攻入楚國的邊境居巢和鐘離二城,反而占領了楚國大量的桑田,報了一箭之仇,才得勝凱旋。

這個公子光就是後來帶領三萬吳軍,遠征郢都,竟然攻滅楚國的吳王阖闾。當他帶領大軍去為幾株桑樹而與楚國大戰的時候,是不是已經萌發了要攻滅楚國,永久占領那些桑樹的念頭?

絲路演義:第二回 嫘祖發現桑蠶秘密,兩國大戰争采桑葉第二回嫘祖發現桑蠶秘密,兩國大戰争采桑葉

吳楚争戰

兩國竟然為小小的幾株桑樹大打出手,發動戰争,正是因為此時的桑蠶業已是國家重要的經濟命脈,而桑樹已成了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受到了國家官方的督察管理。

桑蠶業的興旺,促進了絲綢工藝的發展,絲綢的花色品種豐富起來,主要分為絹、绮、錦三大類。特别是錦,将蠶絲的優秀性能和美術結合起來,使絲綢不僅是高貴的衣料,還是精美的藝術品,大大提高了絲綢産品的文化内涵和曆史價值,是中國絲綢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到了秦漢時期,絲綢工藝有了更大突破。在1972年發掘的長沙馬王堆漢墓遺址中,發現了絹、錦、繡、羅紗等多種多樣的絲織品。它們色彩豔麗、工藝精良,其中一件“素紗蟬衣”最令人稱奇,它全長三尺七寸,總重量卻不到一兩,薄如蟬翼、柔軟潤滑。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古代,能生産出這樣高品質的衣料堪稱舉世無雙。可見那時的中國的蠶絲業就已進入了興盛時期。

絲路演義:第二回 嫘祖發現桑蠶秘密,兩國大戰争采桑葉第二回嫘祖發現桑蠶秘密,兩國大戰争采桑葉

馬王堆漢墓 素紗蟬衣

絲綢是古時世界最好的衣料,而且當時這種衣料,隻産于中國,中國曾長期保有絲綢織造的生産專利。其色彩絢麗、輕柔如雲、薄似蟬翼、爽滑似水的特質,曾長期壟斷着世界紡織史上最高貴典雅織品的特權。即使後來其他國家也開始養蠶,但能運用高超的技術,織出如雲似霞,如藝術品一般的絲綢,還是隻有中國。

一襲絲綢衣衫,把人映襯得輕淺柔美,如同花影,讓無數東西方人癡迷得不能自拔。是以,中國的絲綢受到外國商人青睐自然在所難免。當時波斯人、希臘人、叙利亞人、猶太人、羅馬人與中國商人做生意,絲綢一直是他們最喜歡的商品。絲綢在世界人民的眼中,逐漸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牽動着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融。

貿易的推動使得中原和邊疆、中國和東西鄰邦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進而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

一根蠶絲,又細又長又韌,将地球上相隔千山萬水的東方和西方系在了一起。絲綢,開啟了世界曆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商貿的交流。

那些商旅們行走在漫漫的絲綢之路上,即使路途再遙遠,即使身體再勞累,也沒有停下匆匆的腳步。沿途,一匹匹絲綢,經他們的手不停地倒騰、傳襲、暈染、混雜、相融,絲綢在歐亞非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變得五彩斑斓、絢麗無比。

而世界各地的文明,注定要被這絲綢如飄帶般連接配接在一起,并把各自的文明色彩織進這璀璨的絲綢之中!

絲路演義:第二回 嫘祖發現桑蠶秘密,兩國大戰争采桑葉第二回嫘祖發現桑蠶秘密,兩國大戰争采桑葉

絲綢之路上的商旅

下回預告:

第三回

周穆天子巡遊昆侖,瑤池王母饋贈玉石

關注“周穎遊學記”頭條号,有山有水有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的足迹探尋,有橫跨歐亞大陸縱渡萬裡海疆的絲綢之路的驚險探奇,有情緒的體驗,有文化的感悟,有思想的碰撞,也有心靈的交流。在這裡,我們成為朋友,一起背着旅行包,一起千山萬水走過,一起用我們的足迹、汗水與心靈,撰寫屬于我們的——遊學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