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原创」曼联王朝:弗格森制造(连载第30章《梁上众生》)第30章 《梁上众生》

「原创」曼联王朝:弗格森制造(连载第30章《梁上众生》)第30章 《梁上众生》

“每一个看到这幅作品的人都会受到拷问:你将怎么样面对困难?将怎么样迎接挑战?将怎么样和伙伴相处?”

——题记

弗格森接过曼联教鞭之后,在曼联办公室里挂上一副画。

弗格森在曼联的办公室就是俱乐部的权力中心。这个位于卡灵顿基地的办公室并不大,但那里每一件家具,每一件摆设,每一个物品,都仿佛带着魔力,令人安静,让人不由自主地变得严肃起来。

这里是每一任主帅的办公室,进入2021年的现在属于索尔斯克亚。但在1986年11月之后的很长时间,它的主人都是弗格森。这是弗格森一生之中待得最长时间的办公室,也是他施展魔法,创造奇迹的场所,是他战胜困难,不断前进的地方。

作为一个特殊的场所,无数的曼联球员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款待。春花秋月,谈笑风生;风云变色,雷霆万钧;谆谆教导,耐心倾听;怒火冲天,大声叱骂……球员或者家属来找弗格森谈话,基本上都是安排在这里。无论是受挫时的倾诉还是成功时喜悦的分享,毛遂自荐或者商谈转会的,找弗格森帮忙的或者找麻烦的,聊人生谈家庭,谈赛马论政治……除了弗格森的吹风机轰鸣之外,这里总是充满着有趣的话题。

弗格森的办公室在很长时间都有着神奇的魅力,成功令他的一切都成为关注点,他办公室里的摆设布置有不少故事。这其中特别让人感兴趣的,就是办公桌后面墙上挂的那一幅摄影作品——《梁上众生》。

这幅名为《梁上众生》的摄影作品,成为了弗格森办公室的焦点,持续地令来访的客人和俱乐部成员感到新鲜与惊讶。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摄影作品?居然会带来如此效果?

让我们先扯开话题聊聊别的。

假设把你放在超过百米高空的一根单独的钢梁之上,没有任何安全措施,你会不会惊慌失措、绝望无助?探险家们可能会对此甘之如饴,但一个普通的市民、一个普通的工人呢?如果身处百丈高空之上,在同一根钢梁之上,你的身边还有不少伙伴,你的生命和安全与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你的任何失误都会导致全部人的危险甚至丧生,而他们之中的任何错误也将使你处于危险,并让整个团体陷入绝境。如此境况绝对让人压力巨大,绝对令人觉得疯狂,而你会不会依然保持镇定?充分信任自己的伙伴?最终解决面前近乎无解的困境?

从生命的安全角度而言,没有采取任何安全措施,独自坐在百米高空的钢梁上,那是绝对的危险。很多人会直接拒绝,不敢尝试,但历史上有一些人却每天都在这样的情形下生活。

这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在拍电影、玩魔术,这是真实的生活。就在七十多年前,就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一角,美国曼哈顿摩天大楼的巨型工地里,有一群工人就面对过这样的任务——其实那也根本不是什么任务,那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满危险和艰辛的生活。

这样的景象足够震撼人心,它被拍摄下来了。

这就是《梁上众生》。

「原创」曼联王朝:弗格森制造(连载第30章《梁上众生》)第30章 《梁上众生》

这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摄影师查理斯-艾贝特斯(charles ebbets)的作品,他是在1932年纽约洛克菲勒大厦建造期间直接在现场拍摄的。这也是他创作的摄影作品《men on a girder》(或者叫做《lunch atop a skyscraper》)系列中最为出色的一张。作品的名字中文翻译为《梁上众生》,也译作《曼哈顿的午餐时间》、《建造曼哈顿的工人们》。这幅作品记录和描述的是广阔无垠的天空之下,11名建筑工人在超过百米的高空中,在伸出空中宽不到一米的铁梁上,完全无惧危险,泰然自若地享受午餐,度过难得的闲暇时光。他们或者坐着抽烟,或者看报纸,或者在闲聊,或者凝望远方……,他们神情轻松,一切都尽在掌握。

这样的照片充满了工人阶级的无畏精神和乐观主义?

当然如此。

查理斯-艾贝特斯当年的原意倒并不在此。作为一位著名记者,特别是一名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的记者,他当时的拍摄意图并不是为了体现工人们的无畏,而是揭露和批判当时建筑业。当时建筑业极端危险的工作条件和极其艰苦的工作环境,是被整个社会诟病的话题。1920至1935年间,美国经济大发展的黄金岁月,纽约新建了一大批摩天大楼。在施工过程中业主和承建商唯利是图,根本不顾工人死活,对在高楼上施工的工人毫无保护措施。查理斯-艾贝特斯拍摄这些照片正是为了暴露施工安全措施的缺失,暴露社会对施工安全的盲顾,全面展现了建筑工人们的极端危险的工作环境和艰苦的生活。1932年10月2日,国际先驱论坛报率先刊登了这一组照片,引起了社会巨大反响。很多社会名人纷纷发言抨击,“让无数的建设工人置身于危险境地是不道德的”、“每一幢高楼大厦,要有多少冤魂游荡?”、“抵制建筑工人用生命建成的高楼大厦!”美国政府、大楼业主在全社会的压力之下,迅速地形成了统一的意见,对工人安全工作进行了规定,对工作环境的安全标准也进行了改革,提升到了更高的标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特别是建筑工会和保险公司的介入,美国对建筑工人的安全保障有了较好的提升。

从那以后,美国全境就再也看不到这样的情形了。这组照片因此而具备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它们真实记录了建筑行业令人震撼的景象,也是全世界建筑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页。查理斯-艾贝特斯此后再没有拍摄过这样的照片,这一组照片也几乎成了绝唱。

安全标准大提升之后,人们开始关注照片本身传达了不一样的精神。这一幅照片直观上带给人的震撼,是大无畏精神和好整以暇的态度。这确实表现了一种特殊的内涵,最终这种内涵精神而不是最早的批判精神得以广泛传播,取得非凡效果。

扑面而来的,就是建筑工人敢于担当的勇气,工人阶级的豪迈壮志和大无畏精神,工人们之间的团结信任。照片表现出来的在艰苦环境下努力工作的积极精神,成为了当年和以后美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成为了曼联人的财富,影响遍及全世界。

这种独特精神内涵是原作者查理斯-艾贝特斯没想到的,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会引发多种解读,这也是《梁上众生》不同的价值所在。

它不仅仅是批判黑暗,同时也在歌颂勇气,赞美团结,表彰人类在建设美好生活中的积极进取。

弗格森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这幅照片,出资购买下来,装裱后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很快办公室里的这张照片就成为了焦点。任何人都会被这幅巨大的、黑白色的摄影作品震住,首先是它的尺寸巨大,弗格森将它有意放大到几乎半面墙大小,照片里面的人物和真人大小差不多。另外这张照片内容具备了极强的冲击力,迫使人沉浸在画面内容里,并且会引发出各种体验以及情绪。

这幅摄影作品意趣直白,色调以灰白为主调,构图复杂又简单,气氛沉重却又轻松,角度单一又多维,主角是一个群体却又像一个个个体,奇妙地将种种不同的矛盾融合在了一起。作品想传达的东西一目了然,那正是弗格森想要告诉别人的。他希望他的意图能够让球员们迅速明白和理解,也希望球员们能够受到启发和教育。

弗格森所追求的曼联是什么样的?他希望通过这幅摄影作品展现出来。它首先展示了弗格森的政治立场,他是工人阶级的支持者。然后它展示出弗格森理想的球队该是什么样的,他的球员应该是什么样的人。这幅作品不会说话,但它却“无比直白”地告诉你要说的意义。弗格森来到曼联之后,也把想说的话蕴藏在其中。他想告诉所有人,工人阶级的团队意志最坚定、集体主义精神最突出,曼联必须如此行事!弗格森希望曼联球员们能够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像这些工人们一样勇敢挑战命运。即使时刻面临危险,但却蔑视一切危险和困难。他希望曼联球员要具备过人的意志,具有拼搏战斗的精神,并且充分信任团体。弗格森希望曼联队团结一致,依托整体,战胜困难。不仅如此,弗格森同时希望曼联球员能够做到画中人那样藐视一切危险的傲气,真正做到一切都尽在掌握。

通过这幅照片,弗格森提醒无论曼联面临困难还是取得成功,这支球队崇尚整体的根本策略绝对不会改变。弗格森相信:曼联永远是一个集体。在这里不允许有任何一名球员凌驾于俱乐部之上,哪怕他是再辉煌的巨星。曼联的球员必须是团队的一部分,是整架足球机器中一个普通的零件,必须依赖整体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甚至使自己的能力和效果得到加成。

在弗格森的坚持下,自信与团结、奋斗与提高、勇气与担当——这些思想和精神要求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曼联球员。是的,无论老特拉福德人来人往,阵容几经换代,爵爷一生信奉的‘工业足球’思想却是代代传承:球队结构拥有严密的组织,球员各司其职但又同时紧密配合,相互加成,曼联是一个战斗的集体,也是一个团结的集体,这就是弗格森想通过这幅照片告诉大家的。而在球场上我们就更加可以通过比赛画面看得到,就算是战术上曼联也是追求工业化的简练高效。

弗格森带领曼联到达欧洲之巅,创造了传奇的辉煌之后,朴素的阶级观念依然坚持。弗格森后来接受《队报》采访时说,“我为什么会签下埃弗拉、c罗、特维斯、鲁尼、吉格斯……这些球员?其实这里面大多数队员们都有着劳工阶级的出身背景。这当然意味着我希望构建的曼联世界有着某种社会阶层的特质。我对“工人阶级”有着自己的理论。我喜欢让球员们回忆起自己的出身,让他们记得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是从哪里来的。我希望他们能够明白自己家族的历史,希望他们能去保护工人阶级的基因,能够将阶级的优点发扬光大。如今作为工人阶级,就意味着要承担这一现代社会的挫折感,因为这个社会充满着你不能企及的舒适感和可能性。球员们当然已经应有尽有,但我希望他们保留原来的精神,继续艰苦工作。”

这幅《梁上众生》的摄影作品因为弗格森的关系,得到了更加广泛的知名度。在遍及网络的各个曼联球迷论坛上,这幅画被很多曼联球迷喜欢,同时也因此而激励了更多的曼联球迷。

人生总是要奋斗拼搏,在危险或者艰难的处境里永不屈服,永远信任你的伙伴。打不倒你的困难,终将匍匐在你的脚下,这就是每一个踏入弗格森办公室的曼联人、每一个看到这幅作品要领悟并且执行的意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