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個看到這幅作品的人都會受到拷問:你将怎麼樣面對困難?将怎麼樣迎接挑戰?将怎麼樣和夥伴相處?”
——題記
弗格森接過曼聯教鞭之後,在曼聯辦公室裡挂上一副畫。
弗格森在曼聯的辦公室就是俱樂部的權力中心。這個位于卡靈頓基地的辦公室并不大,但那裡每一件家具,每一件擺設,每一個物品,都仿佛帶着魔力,令人安靜,讓人不由自主地變得嚴肅起來。
這裡是每一任主帥的辦公室,進入2021年的現在屬于索爾斯克亞。但在1986年11月之後的很長時間,它的主人都是弗格森。這是弗格森一生之中待得最長時間的辦公室,也是他施展魔法,創造奇迹的場所,是他戰勝困難,不斷前進的地方。
作為一個特殊的場所,無數的曼聯球員經曆過各種各樣的款待。春花秋月,談笑風生;風雲變色,雷霆萬鈞;諄諄教導,耐心傾聽;怒火沖天,大聲叱罵……球員或者家屬來找弗格森談話,基本上都是安排在這裡。無論是受挫時的傾訴還是成功時喜悅的分享,毛遂自薦或者商談轉會的,找弗格森幫忙的或者找麻煩的,聊人生談家庭,談賽馬論政治……除了弗格森的吹風機轟鳴之外,這裡總是充滿着有趣的話題。
弗格森的辦公室在很長時間都有着神奇的魅力,成功令他的一切都成為關注點,他辦公室裡的擺設布置有不少故事。這其中特别讓人感興趣的,就是辦公桌後面牆上挂的那一幅攝影作品——《梁上衆生》。
這幅名為《梁上衆生》的攝影作品,成為了弗格森辦公室的焦點,持續地令來訪的客人和俱樂部成員感到新鮮與驚訝。
那是一幅什麼樣的攝影作品?居然會帶來如此效果?
讓我們先扯開話題聊聊别的。
假設把你放在超過百米高空的一根單獨的鋼梁之上,沒有任何安全措施,你會不會驚慌失措、絕望無助?探險家們可能會對此甘之如饴,但一個普通的市民、一個普通的勞工呢?如果身處百丈高空之上,在同一根鋼梁之上,你的身邊還有不少夥伴,你的生命和安全與他們緊密聯系在一起。你的任何失誤都會導緻全部人的危險甚至喪生,而他們之中的任何錯誤也将使你處于危險,并讓整個團體陷入絕境。如此境況絕對讓人壓力巨大,絕對令人覺得瘋狂,而你會不會依然保持鎮定?充分信任自己的夥伴?最終解決面前近乎無解的困境?
從生命的安全角度而言,沒有采取任何安全措施,獨自坐在百米高空的鋼梁上,那是絕對的危險。很多人會直接拒絕,不敢嘗試,但曆史上有一些人卻每天都在這樣的情形下生活。
這不是在開玩笑,也不是在拍電影、玩魔術,這是真實的生活。就在七十多年前,就在我們這個世界的一角,美國曼哈頓摩天大樓的巨型工地裡,有一群勞工就面對過這樣的任務——其實那也根本不是什麼任務,那就是他們的日常生活,充滿危險和艱辛的生活。
這樣的景象足夠震撼人心,它被拍攝下來了。
這就是《梁上衆生》。
這幅極具視覺沖擊力的攝影師查理斯-艾貝特斯(charles ebbets)的作品,他是在1932年紐約洛克菲勒大廈建造期間直接在現場拍攝的。這也是他創作的攝影作品《men on a girder》(或者叫做《lunch atop a skyscraper》)系列中最為出色的一張。作品的名字中文翻譯為《梁上衆生》,也譯作《曼哈頓的午餐時間》、《建造曼哈頓的勞工們》。這幅作品記錄和描述的是廣闊無垠的天空之下,11名建築勞工在超過百米的高空中,在伸出空中寬不到一米的鐵梁上,完全無懼危險,泰然自若地享受午餐,度過難得的閑暇時光。他們或者坐着抽煙,或者看報紙,或者在閑聊,或者凝望遠方……,他們神情輕松,一切都盡在掌握。
這樣的照片充滿了勞工階級的無畏精神和樂觀主義?
當然如此。
查理斯-艾貝特斯當年的原意倒并不在此。作為一位著名記者,特别是一名批判現實主義風格的記者,他當時的拍攝意圖并不是為了展現勞工們的無畏,而是揭露和批判當時建築業。當時建築業極端危險的工作條件和極其艱苦的工作環境,是被整個社會诟病的話題。1920至1935年間,美國經濟大發展的黃金歲月,紐約建立了一大批摩天大樓。在施工過程中業主和承建商唯利是圖,根本不顧勞工死活,對在高樓上施工的勞工毫無保護措施。查理斯-艾貝特斯拍攝這些照片正是為了暴露施工安全措施的缺失,暴露社會對施工安全的盲顧,全面展現了建築勞工們的極端危險的工作環境和艱苦的生活。1932年10月2日,國際先驅論壇報率先刊登了這一組照片,引起了社會巨大反響。很多社會名人紛紛發言抨擊,“讓無數的建設勞工置身于危險境地是不道德的”、“每一幢高樓大廈,要有多少冤魂遊蕩?”、“抵制建築勞工用生命建成的高樓大廈!”美國政府、大樓業主在全社會的壓力之下,迅速地形成了統一的意見,對勞工安全工作進行了規定,對工作環境的安全标準也進行了改革,提升到了更高的标準。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特别是建築工會和保險公司的介入,美國對建築勞工的安全保障有了較好的提升。
從那以後,美國全境就再也看不到這樣的情形了。這組照片是以而具備了重要的社會價值和曆史價值。它們真實記錄了建築行業令人震撼的景象,也是全世界建築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頁。查理斯-艾貝特斯此後再沒有拍攝過這樣的照片,這一組照片也幾乎成了絕唱。
安全标準大提升之後,人們開始關注照片本身傳達了不一樣的精神。這一幅照片直覺上帶給人的震撼,是大無畏精神和好整以暇的态度。這确實表現了一種特殊的内涵,最終這種内涵精神而不是最早的批判精神得以廣泛傳播,取得非凡效果。
撲面而來的,就是建築勞工敢于擔當的勇氣,勞工階級的豪邁壯志和大無畏精神,勞工們之間的團結信任。照片表現出來的在艱苦環境下努力工作的積極精神,成為了當年和以後美國人寶貴的精神财富,也成為了曼聯人的财富,影響遍及全世界。
這種獨特精神内涵是原作者查理斯-艾貝特斯沒想到的,優秀的文藝作品總是會引發多種解讀,這也是《梁上衆生》不同的價值所在。
它不僅僅是批判黑暗,同時也在歌頌勇氣,贊美團結,表彰人類在建設美好生活中的積極進取。
弗格森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了這幅照片,出資購買下來,裝裱後挂在自己的辦公室裡。很快辦公室裡的這張照片就成為了焦點。任何人都會被這幅巨大的、黑白色的攝影作品震住,首先是它的尺寸巨大,弗格森将它有意放大到幾乎半面牆大小,照片裡面的人物和真人大小差不多。另外這張照片内容具備了極強的沖擊力,迫使人沉浸在畫面内容裡,并且會引發出各種體驗以及情緒。
這幅攝影作品意趣直白,色調以灰白為主調,構圖複雜又簡單,氣氛沉重卻又輕松,角度單一又多元,主角是一個群體卻又像一個個個體,奇妙地将種種不同的沖突融合在了一起。作品想傳達的東西一目了然,那正是弗格森想要告訴别人的。他希望他的意圖能夠讓球員們迅速明白和了解,也希望球員們能夠受到啟發和教育。
弗格森所追求的曼聯是什麼樣的?他希望通過這幅攝影作品展現出來。它首先展示了弗格森的政治立場,他是勞工階級的支援者。然後它展示出弗格森理想的球隊該是什麼樣的,他的球員應該是什麼樣的人。這幅作品不會說話,但它卻“無比直白”地告訴你要說的意義。弗格森來到曼聯之後,也把想說的話蘊藏在其中。他想告訴所有人,勞工階級的團隊意志最堅定、集體主義精神最突出,曼聯必須如此行事!弗格森希望曼聯球員們能夠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像這些勞工們一樣勇敢挑戰命運。即使時刻面臨危險,但卻蔑視一切危險和困難。他希望曼聯球員要具備過人的意志,具有拼搏戰鬥的精神,并且充分信任團體。弗格森希望曼聯隊團結一緻,依托整體,戰勝困難。不僅如此,弗格森同時希望曼聯球員能夠做到畫中人那樣藐視一切危險的傲氣,真正做到一切都盡在掌握。
通過這幅照片,弗格森提醒無論曼聯面臨困難還是取得成功,這支球隊崇尚整體的根本政策絕對不會改變。弗格森相信:曼聯永遠是一個集體。在這裡不允許有任何一名球員淩駕于俱樂部之上,哪怕他是再輝煌的巨星。曼聯的球員必須是團隊的一部分,是整架足球機器中一個普通的零件,必須依賴整體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甚至使自己的能力和效果得到加成。
在弗格森的堅持下,自信與團結、奮鬥與提高、勇氣與擔當——這些思想和精神要求深深地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曼聯球員。是的,無論老特拉福德人來人往,陣容幾經換代,爵爺一生信奉的‘工業足球’思想卻是代代傳承:球隊結構擁有嚴密的組織,球員各司其職但又同時緊密配合,互相加成,曼聯是一個戰鬥的集體,也是一個團結的集體,這就是弗格森想通過這幅照片告訴大家的。而在球場上我們就更加可以通過比賽畫面看得到,就算是戰術上曼聯也是追求工業化的簡練高效。
弗格森帶領曼聯到達歐洲之巅,創造了傳奇的輝煌之後,樸素的階級觀念依然堅持。弗格森後來接受《隊報》采訪時說,“我為什麼會簽下埃弗拉、c羅、特維斯、魯尼、吉格斯……這些球員?其實這裡面大多數隊員們都有着勞工階級的出身背景。這當然意味着我希望建構的曼聯世界有着某種社會階層的特質。我對“勞工階級”有着自己的理論。我喜歡讓球員們回憶起自己的出身,讓他們記得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是從哪裡來的。我希望他們能夠明白自己家族的曆史,希望他們能去保護勞工階級的基因,能夠将階級的優點發揚光大。如今作為勞工階級,就意味着要承擔這一現代社會的挫折感,因為這個社會充滿着你不能企及的舒适感和可能性。球員們當然已經應有盡有,但我希望他們保留原來的精神,繼續艱苦工作。”
這幅《梁上衆生》的攝影作品因為弗格森的關系,得到了更加廣泛的知名度。在遍及網絡的各個曼聯球迷論壇上,這幅畫被很多曼聯球迷喜歡,同時也是以而激勵了更多的曼聯球迷。
人生總是要奮鬥拼搏,在危險或者艱難的處境裡永不屈服,永遠信任你的夥伴。打不倒你的困難,終将匍匐在你的腳下,這就是每一個踏入弗格森辦公室的曼聯人、每一個看到這幅作品要領悟并且執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