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曾国藩:圈子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曾国藩所理解的圈子曾国藩混圈子的方法

每天3分钟,了解真实的曾国藩!

圈子和命运的关系,晚清名臣曾国藩在他34岁的时候,就解释得非常清楚了,其答案是:圈子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从曾国的发迹轨迹来看,他是进入军机首辅大臣穆彰阿的圈子后,才获得了升迁,才在官场上立足。圈子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曾国藩为何改变了?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曾国藩:圈子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曾国藩所理解的圈子曾国藩混圈子的方法

关于曾国藩混圈子的方法,会打破你的认知,也会让你恍然大悟:原来,混圈子还有条件!

我们先来看曾国藩所理解的圈子:

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九月十九日,曾国藩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就谈到了圈子的问题,曾国藩在信中写道:

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有于我哉?

这段话非常尖锐,令人振聋发聩,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翻译一下:

如果我要学孔子、孟子一样做一个圣人,那就日夜孜孜不倦,像孔孟一样学习,谁能抵挡得住?如果自己不立志,那么,即使天天与尧、舜、禹、汤住在一起,依旧他是他,我是我,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这段话说的就是圈子的问题,有两个关键点:

曾国藩:圈子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曾国藩所理解的圈子曾国藩混圈子的方法

第一、你自己就是一个圈子,如果你能像孔子、孟子一样成为圣人,你就成为圈子的核心了。

第二、混圈子都有一个前提条件:立志,否则,任何圈子都不能改变一个的命运。曾国藩举了尧、舜、禹、汤的例子,这是一个比喻,其意思是贤明的君主和皇帝。按照曾国藩的话来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向,跟谁在一起都没有用,即使是跟随皇帝。

此时的曾国藩,在穆彰阿的推荐和保举下,职位是翰林院从五品侍讲,成了道光皇帝身边的近臣,深得皇上赏识。

曾国藩能获得升迁,是因为圈子发生了重大变化后,才有了切身体会。那么,曾国藩又是如何利用圈子的呢?

曾国藩混圈子的方法,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一是立下了终生之志。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1年),也就是曾国藩进入官场的第二年,他给自己立下了一个在常人看起来,觉得不可思议的志向,做一个内圣外王的人。

曾国藩:圈子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曾国藩所理解的圈子曾国藩混圈子的方法

当时,曾国藩接触到了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传习录》后,就感觉到眼前一亮,也立志做圣人。正是如此,曾国藩的学习非常刻苦,他不断通过读书、记日记等方式,来修正自己身上的不足,学识、能力、修养等综合素质提升非常快,认识的人越来越多。

二是要有真本领。在任何一个人脉圈子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曾国藩通过师生关系进入穆彰阿的圈子中后,也并不是立即就得到穆彰阿的提携。

穆彰阿是一个权倾天下的大人物,他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要想从他的门下脱颖而出,必须要得到他的赏识。曾国藩确实是一个有本领的人,不仅他的文章、书法在翰林院屈指可数,他对古字画的鉴定水平,也是一绝。

穆彰阿也是一个文人,喜欢附庸风雅,尤其喜欢收藏古字画,可是,他的鉴定水平有点欠缺,而曾国藩恰好弥补了穆彰阿的不足,因此,但凡他得到一些古字画的时候,就必定请曾国藩去给他鉴定把关。曾国藩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恪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对穆彰阿十分尊重,有求必应,让穆彰阿越发喜欢他。

不要说在清朝,在任何一个朝代,如果能得到一个宰辅的赏识,能不平步青云吗?

曾国藩:圈子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曾国藩所理解的圈子曾国藩混圈子的方法

从曾国藩在官场上混圈子的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圈子本身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是,当你有了志向,有了真才实学这两个前提后,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不仅能顺利进入各种圈子中,也能得到他人的赏识了。这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要想靠圈子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你得先做好准备,不是吗?

作者:客多(本名田建中,媒体人、历史文化研究者,著有《曾国藩心学》、《曾国藩官场营销学》、《曾国藩为官绝学:升迁有道》、《曾国藩权谋术》等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我,去“专栏”中订阅)。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传》、《曾国藩大传》、《曾国藩年谱》、《清史稿》等。

继续阅读